一、高職院校文化建設與道德的内涵及進行高職院校文化建設與道德培養的必要性
1.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内涵
一般意義上,人們普遍地将大學校園文化分為校園精神文化、校園物質文化和校園制度文化三類。認為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基礎,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精髓。要搞好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不僅要準确把握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内涵,還要明白大學校園文化有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自身特征。尤其是從功能特征方面來看,大學校園文化是提高高職院校核心競争力的重要體現,在塑造理想與道德情操、倡導科學與人文精神、磨煉師道示範與治學精神、培養團隊與合作精神、孕育科學與創新精神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2.道德的内涵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态,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行為準則與規範,代表着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标準,通過社會輿論、内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範的總和。道德由道德意識、道德規範和道德實踐三個部分構成。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賴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表現出巨大的能動作用,道德社會價值正是通過道德功能加以實現的。
3.進行高職院校文化建設與道德培養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和道德之間有着一種天然的聯系,二者之間互為促進、互為作用。總結校園文化建設與道德培養的必要性如下。
(1)有助于學校的品牌建設。校園文化是學校的校風和辦學軟實力的體現,展現學校的魅力和内在競争力。校園文化在教育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校園文化可以喚起青年一代的高尚、獨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可以激發青年學生的激情。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使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辦學有機融合在一起,與學校的德育建設,校風、學風建設,專業建設,學科建設等有機結合,可以提升學校的品牌效應。
(2)有助于塑造學生的人文精神。學校注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則會形成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良好環境。尤其是當前,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我國高職院校教育對現代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夠高度重視的。隻有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使校園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适時而有序地引導學生的精神需求,引導學生追求健康向上、高尚的精神生活,是抵制消極有害的精神生活的必要手段。
(3)有助于促進學生自身能力全面發展。校園文化重要功效在于熏陶和感染,而這種效力的價值對于促進學生自身能力全面發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于大學生的教育而言,學校不僅要提升他們在學業知識和技能水平,還要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操。大學教育的“育”人也是非常關鍵的。學生通過大學教育就要走向社會,我們要交給社會的是一個合格并且優秀的“人才成品”,而不能是“殘次品”。因而,學生在校期間,學校就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其道德水平。要實現這樣一個目标就需要全面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并注重加強學生的道德培養。
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德育工作的辯證滲透關系
1.高職院校文化是加強道德培養的最佳載體
德育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工作的基礎,文化是德育的載體。面對市場經濟、經濟全球化、科技國際化、信息與觀念的多元化,高職院校德育工作面臨種種新問題,我們有必要重新認真審視和構建新形勢下高等教育德育工作的新理論和實踐問題,立足校園文化這一最佳載體,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模式,可以推進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發展。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提升德育工作效果。首先,通過創造整潔、優美的校園環境,實現環境育人,使學生在優雅的環境中身心愉悅,充滿活力;其次,通過各種問題和文化活動的開展,融洽師生關系,實現文化精神育人的目的;然後通過良好的校風、學風的建設營造一種“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修身養性,提高道德修養,真正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目标。
2.高職院校德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落腳點和目标
新時期高職院校德育适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起着主導作用。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是形成良好校園文化的根本保證,同時學校德育又影響、改造和創新着校園文化。
一是高職院校德育淨化校園環境,是良好校園文化形成的根本保證。校園文化在高職學生樹立正确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中起着熏陶、引導、激勵的作用,作為學校内部的心理環境對德育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優美的校園環境,和諧的師生關系,友愛求真的學生群體,與高職院校濃厚的教學、科研、技能創新相融合,形成了良好的校園文化及濃厚的科研氛圍,淨化了校園文化環境,從而進一步激發大學生對學習的熱愛,對科學與道義的崇尚,對理想與道德的追求,對祖國與人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保證校園文化建設順利進行。
二是高職院校德育決定着校園文化發展方向,促使校園文化充滿時代特征。健康的社會心理環境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保證,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是大學生素質培育的關鍵。校園文化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高職院校德育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導向作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追求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堅決抵制低級、腐朽的精神文化垃圾,遠離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确的榮辱觀,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觀念,正确處理個人與社會、競争與協作;引導大學生遵紀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艱苦奮鬥、敬業奉獻,努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培育更多的人才,使校園文化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更富有時代特征。
3.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德育工作有較強的互補滲透關系
高職院校學生容易受各類前沿文化的影響,易于接受新鮮事物,不同的高職院校的師生通過文化傳承的方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先進的知識、技能一屆屆往下傳承,從而形成特定的思考模式、處世規範标準以及評價體系,同一個學校的師生之間會形成很強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從而形成特定的校園文化,形成一緻的道德評價體系、價值标準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形成良好的校風,反作用于師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集體歸屬感、榮譽感。因而可以說,校園文化建設與德育工作交相呼應,相互作用,兩者之間形成了互補滲透和相互促進的關系。
三、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德育工作策略
結合自己多年從事教學、管理、團學組織工作和國内一些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經驗,我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德育工作之間的策略思考如下。
1.校園規劃理念
目前,高職校園的基本特征是“校園城市化,校園建築趨向一體化,校園功能趨于綜合化。”在模式轉化的過程中,十分明顯地凸顯出校園職能的社會化,校園内後勤服務體系的社會化。這就要求校園建設規劃的理念要創新,要适應這種模式的轉化。創新主要包括規劃理念的創新,規劃立足點的創新,投入觀念的創新以及功能分區理念的創新等。校園的社會化也要求校園建設規劃時不能再搞“校中校”的規劃與設計,而要從更高的站位,從校園總體發展的角度來規劃和設計生活區、後勤區;還要充分考慮學校所在城市的發展情況,從結構優化與功能分區的角度來規劃設計。以往,人們常強調設計的流派風格,而如今,設計者更應該從科學發展觀出發,在繼承傳統建築風格和校園原有風格的同時,強調學校的發展目标和辦學特色,教育與教學目标,學科建設規劃和學校事業發展規劃等諸多元素與環節。傳統教育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以教師和課堂為中心,建設規劃和設計,自然就把教室、教學樓和教學區作為重點。而現在的教育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為目标,不僅重視課堂教學,更重視課堂外的教育。所以,與之對應的校園規劃和設計,就應該注重教學空間和非教學空間,内、外部空間的聯系,注重校園、校舍自身與社會大環境的聯系等。大學校園及其建築的風格、品質,不僅體現特定的文化性、藝術性、創新性、地域性等特點,還要注重優美環境的設計,營造出良好的人文氛圍和精美的藝術風格。在校園規劃與建設中,還應具有開放意識、創新意識,突出公衆參與理念,人文關懷理念,在設計和規劃中突出大學的辦學特色和辦學理念。
2.校園文化營造
校園是每個學生放飛夢想的地方,是他們學習、生活、成長的搖籃,也是實現他們理想的熱土。良好的校園環境能給每一位學生帶來溫馨、舒适的學習和生活狀态,能給學生留下美好的回憶。記得在校園的林蔭小道中漫步的情景,記得與同學們一起在體育場上揮灑汗水,在綠茵地上仰望蒼天,在教室裡激揚文字,在舞台上放聲歌唱、翩翩起舞的那種豪邁之情;走進的古香古色充滿書香氣息的圖書館内,沉醉在書海的世界裡,那種靜谧、美好讓你悠然升起神聖的敬畏感,享受追尋那五千年的人文情懷;一方池塘,一縷垂柳,一襲芳香,讓我們感受那沁人心脾的清新芬芳。在這樣優美的學習生活環境中孕育希望,放飛未來,多麼美好,讓人憧憬向往。教室内,走廊牆面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同時,還要營造溫馨和諧的師生人際交往氛圍。在營造“博學、至善、人和、景明”的校園文化氛圍時可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堅持以文化活動為載體,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校園文化并内化為行為習慣。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是心靈與智慧成長的過程。學生各種意識、修養也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并内化為精神世界的營養。所以,校園文化和德育工作必須根植于社會文化、校園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土壤中,要适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大趨勢,通過優化社會、校園、家庭環境,有效整合各種資源,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各類文體、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而潛移默化達到實踐育人的目的。活動可包括各種文化活動:專題知識講座、辯論賽、演講賽、各種征文比賽、讀書活動、運動會、學術報告等等;社會實踐活動:即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社會行業、名人訪談等;社團活動:鼓勵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願參加社團組織,支持引導社團組織開展交流、比賽、展演等活動,加強老師的指導和培養,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發展興趣為特長,提升學生的能力和水平,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學生樹立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引導學生多參加社區文化活動,包括宿舍文化活動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心理咨詢,心理測試,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等,讓學生更全面準确地了解自我、了解社會,從而增強社會适應能力,為畢業後順利就業奠定基礎。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受到教育引導,不斷踐行反思,從而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個人道德素養,進而促進校園文化的形成。
(2)以校風建設為核心,提升校園精神文化層次。校風是一種深層次的觀念文化,是精神文化和校園文化的核心。一所學校最重要的校園文化應該就是校風即學風、考風和教風。良好的校風會優化學風、教風和考風;優良的教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學風和嚴肅的考風;良好的考風是良好教風和學風的體現和正向反饋;良好的學風互激發教師的責任心、使命感,形成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三者體現了一個學校師生的精神面貌和德育狀況,彰顯着一個學校的校園文化、價值觀念、理想生活信念。
(3)營造溫馨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和德育工作。校園文化可陶冶着師生的情操,影響提升師生的道德水準和精神境界的層次。良好的校園文化需要一代代師生傳承、發揚,可以說,全體師生共同擔負着創建、維持、更新和有效傳遞校園文化的重任。老師用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嚴于律己、親切愛生的人格魅力促成和諧溫馨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形成全校共同的價值标準、高尚信念和行為規範,從而使校園文化建設在德育教育中堅持正确的發展方向并發揮積極的推進作用。
3.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廣泛的,它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和豐富多彩的内容對學生的價值觀念、思想内涵、道德情操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和發展起着較深的影響。可以通過形式多樣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傳導内化德育品行。
一是宣傳教育。以報告、講座、媒體宣傳等形式宣講政策形勢,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可以創新形式,加強社會、學校、家庭的結合,使宣傳教育入腦入心,真正改變學生的思想認識和行為習慣。
二是網絡宣傳。當今社會,互聯網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地球成了地球村,大學生更是網絡達人,一刻也離不開網絡和手機,在這種背景下,對學生的教育和校園文化的建設也要依托網絡,充分發揮網絡的作用,重在智能化的投入,建設智能化、信息化的校園,實現網絡管理和教育。可以通過網絡設計、比賽、宣傳片制作等形式開展教育,寓教于樂,寓教于網絡。讓學生在網絡暢遊中受到啟迪和教育。
三是充分發揮電子屏、宣傳欄、黑闆報等宣傳媒介的作用。讓學生随處能看到道德修養的名言警句和感人事迹,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講: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彌漫于宇宙。以時刻提醒學生把修身養性作為提高道德修養的自覺。
四是辦好校報、校刊和廣播電台。讓學生能通過好作品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自己好的文學作品和先進的事迹也可以發表宣傳,以激勵學生的進取心和自信心。
(作者單位:鄭州财經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