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周東紅:用匠心書寫宣紙華章

周東紅:用匠心書寫宣紙華章

時間:2024-10-26 06:02:44

本刊特約撰稿人仲實

圍在水泥鑄就的紙槽邊,抄起紙簾,在宣紙漿水裡打撈紙漿,然後一個跨步轉身,将打撈好的濕紙頁放到旁邊的紙闆上。每天上千遍重複的擡手、彎腰、轉步。這就是宣紙制作中撈紙工作的全部。

周東紅就是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一名普通的撈紙工人,自1986年參加工作以來,從未後悔當初的選擇,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着自己的價值。

以堅守練就好手藝

著名國畫家李可染曾說過:“沒有好的宣紙,就作不出傳世的好國畫。”一張宣紙從投料到成紙,需要上百道工序,而決定宣紙成敗的就是撈紙這道工序。

1985年,周東紅進入一家宣紙廠開始學習撈紙技藝。一年後,他來到泾縣宣紙廠上班。跟着師傅學習3年後,周東紅嫌工作過于枯燥,想要放棄。在師傅苦口婆心的勸說下,他總算留下來了。此後,周東紅在“不知不覺”中将自己的技藝練得爐火純青。

當時,廠裡給他的任務是每天撈800張。他自我加壓将産量提高50%~60%。那段時間,為了練習技藝,他每天淩晨2點就起床,為此還特意買了一個鬧鐘。

“撈紙既是個體力活,也是個技術活。基本功要紮實,觀察力要敏銳,還得有一個創新的頭腦。”周東紅說。所謂“撈紙”,就是兩個人擡着紙簾,在水槽中左右晃動,一張濕潤的宣紙便有了雛形。整個過程不過十幾秒鐘,但是宣紙的好壞、厚薄、紋理和絲絡,全在這一“撈”上。

按周東紅的說法,這叫“一簾水靠身,二簾水破心”:雙手要擺到水面上,不能動,像繩子一樣吊着,然後整個手擡起到45度角,直到齊肩高,在擡手、彎腰、轉步中,将遊離在槽裡的紙漿抄撈出有形的紙張來。

撈紙工作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但周東紅至今保持着一個令人敬畏的紀錄:30年來,年均完成生産任務的145.54%。這個數字意味着,每天至少需要在紙槽邊站上12個小時。一天下來,相當于走了幾十公裡路。

因為工作需要,周東紅常年與水打交道,即使在寒冬,為了保持手感,也要将赤裸的雙手伸入冰冷刺骨的水中。“一到冬天,手上全是凍瘡,裂口浸入水中鑽心地疼,但上班不能耽誤。一忙起來,也就忘了疼,可回家的日子就不好受了,隻能靠敷藥來緩解疼痛。”說起這些,周東紅感慨萬分。

但周東紅還是堅持下來了,而且一堅持就是30年。每年經他手撈出的紙超過30萬張,沒有一張不合格。撈了一輩子紙的老周,2015年獲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因為技藝精湛,他加工的紙成為國内不少著名書畫家的“禦用畫紙”。

撈紙工的動作看似簡單,實際上每個動作都會影響到紙張的質量。“手上一滴水滴到紙上,都有可能影響品質。”周東紅說,他每次撈紙前都用毛巾擦一下手,解決了這個“看似很小其實很大”的問題。

同樣是做撈紙工,為什麼周東紅的技藝更高一籌?周東紅認為,除了付出要比别人更多一些以外,更重要的是“對老祖宗手藝的虔誠”。

“一個人做事的态度決定了他能夠到達的高度。隻要心中有對手藝的虔誠,沉下心來踏實幹,就能練出好手感。”周東紅說。

三十年來,周東紅先後帶出了二十多名徒弟,而今這些徒弟都能夠獨當一面。“師傅對我們在工作上要求很嚴格,生活上很關心,當年要不是他手把手教我,我也不會有今天的成績。”周東紅的徒弟趙志剛感慨道

以創新诠釋精益求精

周東紅深知,撈紙工作隻有不斷的創新才能滿足多樣化的需求,如果一味的按照固有模式來生産,總有一天會被時代淘汰。從1992年開始,他就緻力于新産品的研發。多年來,在新産品研發、新技術試制的過程中,他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曾參加過多項技術創新活動,如為公司撈紙簾床以塑料替代芒杆尋找材料并獲成功;為撈紙機械劃槽、紙藥桶替換等技術革新獻計獻策等。

“其實,很多創新都是實踐經驗積累出來的,都是熟能生巧。何況有些技術的創新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很多都是大家一起想出來的。”這就是周東紅的創新秘訣。“周師傅經常在空閑的時候和我們商量撈紙的事,有什麼新的感悟體會也會和我們交流。”他的同事戴勝介紹到。

在精益求精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創新,而創新更是為了下一步的精益求精。在創新的過程中,周東紅始終踐行着“要想走得快,就一個人走,要想走得遠,就一群人走”。

企業的發展,隻有不斷注入新鮮的血液才能有更好的發展。但大部分撈紙操作工都不願意培養學徒工,因為在帶徒弟時,自己的成品率将大幅降低,每天至少要浪費1至200張成品紙,也就是說要比平時多耗費将近兩個小時的工作時間。

當公司領導因為帶學徒的事情找到周東紅時考慮,為避免出現技術型人才斷層,周師傅二話不說,積極配合。

三十年來,周東紅先後帶出了二十多名徒弟,而今這些徒弟都能夠獨當一面。“師傅對我們在工作上要求很嚴格,生活上很關心,當年要不是他手把手教我,我也不會有今天的成績。”周東紅的徒弟趙志剛感慨道。

三十年來,周東紅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撈紙車間,将自己的激情揮灑在了宣紙上。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