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國制造 2025”和“互聯網 +”的融合之路

“中國制造 2025”和“互聯網 +”的融合之路

時間:2024-10-26 03:45:05

□文/馮運卿張洪國

随着雲計算、物聯網、智能終端、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正在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為順應産業發展大勢,推進産業轉型升級,我國相繼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事實上,“中國制造2025”提出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與“互聯網+”行動計劃在制造業領域的部署高度契合。“互聯網+制造業”是實現制造強國的必然選擇,“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已成為我國制造業實現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馮運卿張洪國賽迪智庫規劃所

現狀:戰略契合初步融合

“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的提出高度契合。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同時提出推進“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前者立足制造業發展實際,要求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後者瞄準未來競争制高點,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培育新産業和新業态,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步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有其内在的必然邏輯。從發展現狀看,我國制造業對外面臨發達國家高技術創新與發展中國家低成本勞動力雙向擠壓,對内面臨發展環境、發展動力和發展速度的深層次轉變,必須要進行整體布局和頂層設計,以适應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内在要求。從發展趨勢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日益成為決定産業發展格局和方向的主導力量,而且随着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融入到産業發展的各個領域和環節,正不斷重塑産業的生态鍊和價值鍊,引發新一輪産業革命。我們提出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正是看到其所代表的未來産業發展趨勢,看到它與傳統制造業融合所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和潛力。實施“中國制造2025”,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離不開“互聯網+”在其中的引領和改造作用,“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在行動上高度契合,必然會形成深度融合發展的态勢。

制造業加速轉變以适應産業發展新趨勢。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加快與制造業的融合步伐,推動我國傳統制造業在産業形态、創新模式、生産方式、組織形态等方面加速轉變,為“互聯網+”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産業形态看,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并與傳統制造業展開融合,使得衆包、衆創、衆籌、個性化定制、線上到線下等新業态新模式密集湧現。從創新模式看,由單個企業形成的創新載體正向跨領域多主體的創新網絡載體轉變。從生産方式看,雲計算、大數據、工業機器人等的廣泛應用,深刻改變了制造業的技術和産業演進路線,智能制造成為新型生産方式。例如,特斯拉汽車既是一輛汽車,又是一個移動的互聯網終端,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汽車産業模式。從組織形态看,衆多“創客”脫穎而出,小微企業創新創業日趨活躍,隻有運營總部而沒有生産車間的網絡企業或虛拟企業開始出現并迅速成長,生産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特征日益突出。

“互聯網+”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效果初顯。加速推進基于“互聯網+”的制造業轉型升級,是實現我國制造業提質增效的有效途徑。目前,政府與企業都在加速推動互聯網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擴展應用,着力推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傳統制造業領域的進一步滲透,帶來了對傳統制造業渠道模式、營銷模式及生産模式的巨大沖擊,有效延伸了制造業渠道,拉近了制造業與用戶的距離,基于用戶需求、體驗出發的産品功能與質量獲得進一步提升。通過“互聯網+”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效果已經初顯。基于“互聯網+”的智能制造模式縮短了一大批工業企業的研發周期,提高了企業設計效率,降低了研發成本。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處于生産線上的數控裝備比重達30%,近五年年均增長率達到4%。據統計,未來20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至少可帶來3萬億美元左右的GDP增量。

圖1傳統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趨勢問題:觀念錯位要素缺失

傳統工業化思維依然盛行。以弱化差異性、強化同質性為特征的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為傳統制造業塑造了追求管理标準化、生産規模化的發展理念。這種理念使制造企業和用戶之間形成了以産定銷的單向關系,用戶處于被動地位,缺少主動權。“互聯網+”時代到來後,用戶的角色、行為和力量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用戶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被激發,市場環境開始發生重大變化,以企業為中心的産銷格局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的全新格局。但多數傳統制造企業并未快速适應這種變化,仍然奉行傳統工業化思維,以技術與産品為中心,忽視了客戶和服務的重要性,導緻“互聯網+”與“制造業”在融合過程中容易造成觀念錯位。

部分核心技術缺失。我國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傳統的跟随與模仿戰略導緻核心技術缺失,高端數控機床、大規模集成電路、網絡傳感器、制造業機器人、工業控制器、高端工業軟件、制造業操作系統等大量關鍵核心技術仍嚴重受制于國外廠商,我國制造企業在開展創新應用模式時常常受到技術瓶頸約束,造成我國制造業深度應用互聯網受限,網絡化、智能化的生産組織能力薄弱。

應用基礎薄弱。“互聯網+”融入傳統制造業,涵蓋了通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制造企業等多個方面,由于各方對信息互聯互通、接入技術标準等難以形成統一認識,缺乏對标準規範、業務流程、管理模式、知識經驗等數字化能力要素進行全面集成和充分融合,容易形成“信息孤島”,導緻信息資源不能共享。

标準體系尚不完善。目前我國尚沒有建立完整的智能制造頂層參考框架,智能制造框架逐層邏輯遞進關系尚不清晰,智能制造關鍵技術标準也尚未統一,與智能制造相關的物聯網、智能裝備及機器人、大數據、雲計算、軟件等關鍵技術具體發展路徑不夠清晰,對應标準規範尚未統一,造成不同廠商産品間兼容性較差,集成難度高。

管理模式不相适應。一方面,大多數政府部門和企業對“互聯網+制造業”創新發展趨勢應對不足,缺乏長遠的戰略思路和有效的管理模式。現行制造業政策仍是舊有工業化思路的承襲,在監管尺度、行政審批等方面會阻礙“互聯網+制造業”的發展;大多數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管理模式還不能從根本上适應未來産業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不斷增長的基礎信息資源共享與業務協同需求和監管方式不适應。我國尚未建立起能夠應對行業基礎信息資源共享的業務協同保障機制和監管方式,嚴重制約了産業鍊上下遊信息資源的開放共享。

二者的融合需要以互聯網思維為導向,以創新驅動為支撐,以智能制造為突破口,以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為重要着力點。

原則和方向:思維轉變創新驅動

以互聯網思維為導向。随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市場、産品、企業價值鍊及整個商業生态的運行模式都發生了颠覆性轉變,不許充分利用和發揮互聯網的泛在特性,創新資源配置方式,主動變革生産與組織方式,積極開展網絡營銷。在用戶層面,戰略制定、商業模式設計、業務開展、組織設計和企業文化建設等都要以用戶為中心;在價值鍊層面,要與利益相關者建立“平等、開放、協作、分享”的商業生态平台,圍繞着用戶需求和體驗進行研發、設計、生産,消減産品到達用戶的中間渠道環節,為用戶提供更大價值。

以創新驅動為支撐。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有力支撐。互聯網+制造業就是要用相對先進的互聯網力量去加速相對落後的制造業的創新,以信息流帶動物質流、技術流、資金流和人才流,促進其在效率、品質、管理、合作與營銷等方面的升級。實現“互聯網+”與制造業研發、生産、組織與資源配置等領域的融合發展,就要通過變革企業生産與要素配置模式,建立知識分享機制和信任機制,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實現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彙聚,以達成滿足各方利益、知識增值和價值創造的目标。

以智能制造為突破口。智能制造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貫穿于設計、生産、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也是我國實現“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重要突破口。目前,我國已具備發展智能制造的基礎優勢,信息技術在制造業設計、生産全流程、數控裝備等市場普及率迅速擴大,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以及雲計算等發展快速,為物理設備連接到互聯網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我國應進一步加強智能制造頂層設計,重點發展智能制造裝備和産品;通過個性化定制,實現規模經濟和個性化産品與服務的有效結合,以适應消費結構升級的新特征;通過系統優化提高制造業的運行效率、降低經營成本;積極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範,促進新業态、新模式的形成,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

以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為重要着力點。網絡基礎設施是“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基石,我國制造業發展想要實現與“互聯網+”的融合創新發展,就必須加強與互聯網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網絡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互聯網+”時代的網絡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傳統的網絡元素,還應包括與雲計算、大數據、信息安全機制等全面、深度融合,通過加強寬帶、4G網絡、5G網絡、IPv6網絡在内的各類網絡建設,以及大數據中心、雲計算中心在内的各類數據中心建設,加快建成高速暢通、覆蓋城鄉、質優價廉、服務便捷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為實現“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提供要素支持。

圖2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的融合路徑舉措:促進融合營造環境

做好規劃之間的銜接。要想更高效的促進“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中國制造2025”是一個“1+X”的規劃體系,目前X包括11個實施方案、專項規劃或行動計劃,“互聯網+”行動計劃也提出了11個項具體行動,兩大戰略規劃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會存在交叉、重複,甚至矛盾的地方,在具體實施和推進過程中,必須要做好“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行動計劃兩大規劃體系之間的有效銜接與協調,避免重複建設和相互掣肘,實現規劃之間的有機融合和高度協調,為“互聯網+”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創造更好的條件。

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企業是推進互聯網+制造業的主體,互聯網+制造業需要企業打破原有的運營和思維模式,從企業内部入手,把企業戰略、組織架構、管理方法、業務創新等與“互聯網+”進行深度融合。積極制定戰略規劃,優化企業組織體系,推動企業内部組織從有形、垂直化向無形、扁平化發展;建立通過網絡化協同創新平台,以開放、合作、共享的創新模式整合内外部資源,借助社交網絡、大數據等新技術實現與用戶精準互動,促進用戶深度參與、産業鍊上下遊企業高度協同,充分調動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縮短産品研發周期,推進定制化柔性生産。以用戶為導向、以需求為核心,加強産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與客戶關系管理,向服務環節延伸産業鍊條。

發揮好政府的引導作用。在推進“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過程中,政府需要主動作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導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增強信息産業的支撐保障能力,加大創新支持力度,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推進建設産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在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智能終端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建立主要由市場評價創新成果的機制,推動互聯網應用創新成果在制造業領域的轉化;支持建設重點行業領域制造業工程數據中心、科學研究和試驗重大設施、智能制造創新設計應用中心,促進科技基礎條件平台開放共享;着力健全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體系,建設一批面向區域或全國的制造業創新中心。

營造融合發展的大環境。這是“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中特别強調的,隻有發揮好市場的作用,才能更有效的促進“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要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步伐,激發制造業創新活力,有效破除互聯網融合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協調制造業和互聯網的相關的産業政策、科技政策、财稅金融政策和法律法規等,形成政策合力,實現重點支持和重點突破。要加大對“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創新成果的知識産權保護力度,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的知識産權化、商品化、産業化。要完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實施精準靈活的人才引進和扶持政策,彙聚一大批熟悉新領域新業務新模式的高端領軍人才。

總而言之,“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已成為我國制造業實現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打造制造強國的必然選擇。以互聯網思維為導向,以創新驅動為支撐,以智能制造為突破口,以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為重要着力點,在具體舉措上做好規劃之間的銜接,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和政府引導作用,并營造融合發展的大環境,成為推動兩大戰略深度融合的關鍵之舉。

“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已成為我國制造業實現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打造制造強國的必然選擇。

責任編輯:衛麗紅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