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演進中的“共享經濟”

演進中的“共享經濟”

時間:2024-10-26 01:58:03

當前的共享經濟正在火熱的發展中,但是也有聲音認為當前流行的共享經濟很多屬于“僞共享經濟”,因此,對于共享經濟的範疇需要重新認定。有些共享經濟的模式不具有長期發展可持續性,并且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需要對共享經濟的本質進行厘清。不攻自破的真僞之辯從

“進行時”把握“共享經濟”

“分享經濟”、“共享經濟”,無疑是近三年來中國商業領域最熱門的詞彙。從網約車大戰,到遍及城市各個角落的共享單車,老百姓獲得了方便的消費,受到了直觀的觀念沖擊。

投資熱錢的湧入、對某些傳統業務的替代、對現有監管體系的挑戰,也引發了對“分享經濟”、“共享經濟”熱潮中“去僞存真”的呼聲。在“電子商務”、“大數據”、“互聯網+”等的發展過程中,先期經曆了類似的場面。那些拘泥于臆想出來的判斷标準,隔岸觀火的指指點點,最終都在觀念和實踐的演進中煙消雲散了。因此,對于“分享經濟”、“共享經濟”,必須從長期趨勢去把握,才不會刻舟求劍。

“分享經濟”是SharingEconomy的中文翻譯,強調“分享行為”,很多情況下“共享經濟”是意思完全一緻的另一種中文翻譯,人們通常将二者混用,就沒想把區别說清楚。筆者認為“共享經濟”更接近于CollaborativeEconomy要表達的意思,強調“消費及生産領域的協作”。如此來看,“分享經濟”隻不過是“共享經濟”的一個階段、一個子集,“共享經濟”不斷演進,反映着人類基本經濟形态的變革。鑽牛角尖提出“僞共享經濟”,或者暧昧提出“泛分享經濟”都不足取,跳脫當前的利益紛争,積極投身“共享經濟”建設才是正途。

在人類文明史上,“分享”行為并不罕見,“分享”精神也備受推崇,但囿于範圍局限、深度不足,對經濟、社會發展并未産生革命性影響。

進入到互聯網時代,人們借力“雲網端”新信息基礎設施,以“數據”貫通全局,依托平台輸出的強大能力,大小各異、數量衆多的參與者,将分布不均勻、類型多樣的資源,以及時、高效、大規模的方式進行着“共享”。與既往的“分享行為”不同,“共享經濟”顯示了摧枯拉朽的威力,正成為驅動全球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顯著經濟力量。

層層深入的利用層次從

“多維度”建設“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滲透至私人資源的再利用、公共資源的深開發和準公共資源的強輸出上,實踐探索為我們充分釋放“共享經濟”的價值打開了局面、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再利用—私人資源的“共享經濟”

就私人擁有的資源來看,盈餘已成為普遍現象。無論是物品盈餘、服務盈餘,還是認知盈餘、空間盈餘,乃至資金盈餘,都渴求通過互聯網,沖破流動障礙,在更大的社會範圍内被“共享”,以實現其價值,從而增進社會福利。

物品盈餘“共享”

作為消費者,人們購買了大量商品,随着商品質量提高、功能不斷推陳出新,實際上商品“預期使用壽命”往往會低于其“預期物理壽命”,這造成了物品資源的大量閑置。此外随着家庭生命周期處于不同階段,閑置的規模進一步加大。在互聯網平台的幫助下,閑置物品的出租和再流通相比以往,實現更順暢。移動技術迅速擴散、地理位置信息低成本獲取,以及社交網絡溝通被廣泛接受,讓物品盈餘的“共享”更高效。

服務盈餘“共享”

除了物品盈餘,服務盈餘更是一座未被開采的富礦。無論是一般性勞務,還是專業化技能,“酒香還怕巷子深”,供需信息不對稱明顯、匹配效率低下。互聯網平台大幅度降低了溝通成本,應運而生的評價機制則增強了各參與方的信心,服務盈餘“共享”的堅冰已逐漸消融。

認知盈餘“共享”

閑暇時光人們盡可以放松身心,或娛樂、或購物,自然也可以順帶做一些對他人、對社會有益的事情,聚沙成塔形成改變世界的強大力量。正如克萊•舍基在其書中揭示—自由時間會累積成認知盈餘。私人時間盈餘也是不可忽視的“共享”資源。

空間盈餘“共享”

空間盈餘“共享”的潛力也很大,空置的樓房、空餘的房間,甚至是客廳裡的一處沙發都可以短期出租,既滿足遊客、商旅人士的住宿需求,又為希望獲取收益的房主減少不動産長租或交易帶來的“傷筋動骨”,這類業務受到歡迎也在意料之中。

金融盈餘“共享”

資金融通支撐了商業經營的順暢運轉,縮短了創新産品和服務推向市場的周期。與傳統大金融機構不同,在互聯網平台的支撐下,私人金融盈餘得到了快速“共享”,“微金融”讓經濟迸發了新活力。“淘寶衆籌”等顯著降低了創新産品進入市場的門檻。

深開發—公共資源的“共享經濟”

私人資源盈餘的開發最先被社會感知,而公共資源的利用将帶來“共享”程度的進一步加深。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抑或城鄉之間,再延伸至全球,公共資源領地的開放、共享都深具潛力、大有可為。

城市公共空間與資源“共享”

城市是生産要素聚集之地,對于國家乃至世界經濟的走勢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城市的公共空間與資源的“共享”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共享”的成本低、形成的效果也更為理想。以互聯網為依托的衆創空間的推廣、數據資源的開放,引領了城市公共資源的“共享”浪潮。

鄉村社會中的資源“共享”

“三農”問題是中國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互聯網時代,為繁榮鄉村社會、提升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和幸福感,與封閉固守的“小農經濟”不同、與勞動力流動的“民工大潮”相區别,資源“共享”提供了新途徑,随着依托本地優勢,借力互聯網發展的農村産業的興起,分布式而不是集中化的新型城鎮化也将成為新選擇。

全球公共資源的“共享”

全球各國經濟基礎不同、技術水平各異、資源禀賦有差别,地理阻隔和非技術壁壘,限制了公共資源的大範圍流動。而互聯網的快速滲透,為全球公共資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為全球“共享”資源的行動和成效,将成為評價一國影響力與責任心的新标準。打破原有貿易格局、各界共建、平等互利、服務小微企業的eWTP(電子世界貿易平台)已成為互聯網時代全球公共資源“共享”的先鋒。

強輸出—準公共資源的“共享經濟”

對新時期經濟發展來講,隻有對私人資源、公共資源的“共享”還不夠,準公共資源,即強大的商業基礎設施能力的“共享”才是關鍵,這個意義上的“共享經濟”規模更大,對人類生産、生活方式的塑造也更具有變革性的影響。我們不止談論乘車服務、租房體驗,我們還擁抱電子商務平台、運用雲計算和大數據能力。關注準公共資源的“共享”,既關乎思路上的拓展,更是關乎供給側能力的有力釋放,是私人資源和公共資源“共享”的基礎性支撐。

彙聚了海量共享需求、促成了大規模資源供應,我們已跨過“占有”時代,正在進入一個“接入”時代,物品的所有權并不重要,隻要在需要時能夠通過租用等方式“接入”使用就好。這體現了“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也是“共享經濟”的應有之義。

新信息基礎設施能力的“共享”

新信息基礎設施包括“雲、網、端”三個方面。“雲”是指雲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網”不僅包括原有的“互聯網”,還拓展到“物聯網”領域;“端”則是用戶直接接觸的個人電腦、移動設備、可穿戴設備、傳感器,乃至軟件形式存在的應用,是數據的來源,也是服務提供的界面。新信息基礎設施正疊加于原有農業基礎設施(土地、水利等)、工業基礎設施(交通、能源等)之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作為通用目的技術的載體,這種能力的“共享”關乎經濟發展全局。

我國在雲計算、物聯網、智能設備上的突出技術優勢和廣泛服務共享,正在轉變為新時期中國經濟的勝勢。先進的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服務等,通過阿裡雲、百度、科大訊飛等領軍廠商的網絡化共享輸出,加速了在全社會的安裝周期。

物流基礎設施能力的“共享”

中國物流成本常年居高不下,削弱了企業在設計、制造端的優勢,而依托互聯網,智能化、數據化、社會化的發展之路勢在必行,而物流基礎設施能力的“共享”成為關鍵。“菜鳥”促成的物流企業間信息透明、倉儲共用和社會化配送,将實現中國物流面向未來的跨越式發展。圖互聯網經濟演進金融基礎設施能力的“共享”

金融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倍增器,其效率與創新關乎全局。互聯網金融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成為效率更高、創新層出不窮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

互聯網金融作為小額信貸的有效補充,契合了衆多中小型用戶的金融需求,有利于實現普惠金融。

以互聯網為依托的金融基礎設施能力“共享”,更緊密的結合了實體經濟,作用更加突出。

電子商務基礎設施能力的“共享”

一段時期以來,勞動力、資本及自然資源等傳統要素在投入量上不斷擴大,而利用效率卻難以令人滿意—局部用工緊張、土地空間有限、企業融資困難、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庫存積壓嚴重、低質産能過剩。而互聯網則通過電子商務等方式,消除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打破了地域之間的界限、行業之間的壁壘,實現了這些生産要素的流動和優化配置。

依托平台“共享”的電子商務基礎設施能力,中國逐漸形成了商業體系的生态化發展,設計、生産、銷售、服務環節可以實現“分布式協同”,以利用各地在勞動力、土地空間、制造能力、服務水平上的比較優勢;網上訂單為基礎的物流體系取代了長途大規模的無效流通;C2B“以銷定産”“小批量、多批次”模式,避免了盲目生産和庫存;直接觸達用戶、滿足其個性需求的企業,能獲得更好的收益,産能上也實現了優勝劣汰。此外,依托平台,衆多中小企業(個人)互動的網絡化生産體系,取代了舊有的圍繞少數大企業的鍊式生産體系,激發了任何一方均無法獨立完成的“開放協作式創新”,降低了大規模經濟波動的風險。

現代制造基礎設施能力的“共享”

制造業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制造業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促進生産與市場需求的緊密協同,其生産技術、生産方式、管理方式都在發生重大變化。現代制造基礎設施能力的“共享”正逐漸顯示出成長趨勢。

能源基礎設施能力的“共享”

能源是人類社會延續、經濟運作的關鍵動力,互聯網時代能源基礎設施能力的“共享”更具可操作性,将擴大能源獲取途徑、提升人類對能源的利用效率、減輕對環境生态的破壞,對人們的生産、生活方式産生顯著影響。

傑裡米•裡夫金在其《第三次工業革命》中闡述了能源互聯網的核心理念:能源供應方式的創新構成了廣泛的工業革命,而新的産業革命将是新能源用戶在互聯網基礎上實現在全球範圍内的互聯,這将完全改變世界的面貌。

傳統電網與互聯網深度融合,解決電力供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錯位。從時間上來講,智能電網可以準确預測下一秒鐘的負荷需求,将能源的生産和消費的供求信息及自動化控制的渠道打通。對于“發電、輸電、配電、用電”必須同時完成的電力能源而言,電網可靠與智慧顯得尤為重要。從空間上來講,智能電網能根據不同地域的資源禀賦,綜合考慮能源轉換效率,在水電、火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等能源轉換方式之間進行選擇和配置,獲得更大的資源使用效率。不僅如此,智能電網還深刻地改變着生産者與消費者的關系,傳統電網是單向的,生産者負責供應,消費者負責使用,而智能電網是雙向甚至是多向的,消費者也能參與生産。

至關重要的基本邏輯從

“新經濟”體會“共享經濟”

新經濟的基本形态是平台經濟、共享經濟和微經濟三位一體構成的,平台共享輸出強大基礎設施的能力,支撐了微經濟的發展。

從平台的角度來看,世界前15大的互聯網公司無一例外都是平台型的企業,他們也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平台成長很快,在平台之上我們看到不同相關方間的利益交互,合作、競争和創新都是非常多的。由于模塊化的運用和整個互聯網平台的發展,降低了企業之間溝通和設計方面的成本,直接促進了創新發展範式的轉變,由過去的生産者比如制造企業去做創新,向用戶創新和開放式協作創新轉變。沒有互聯網平台,就接不住“海量用戶”的“大規模需求”,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共享”。局限于小範圍的“分享行為”長期存在,但無關社會變遷的宏旨。

微經濟,按照學者的總結主要包括了幾個方面,也就是生産的碎片化、就業的個性化、消費的多樣化、市場的透明化和分配的福祉化。這個“微”,既包括主體的“微”,也包括供給和需求的“微”。

在微主體方面:正是由于消費者的變化—他們需求個性化,見多識廣,導緻了越來越多企業正在變成平台,向平台上的個人和中小創業團體提供服務,于是平台式就業正在不斷地湧現。像韓都衣舍(女裝電商)在平台上支撐了企業内部很多品牌的孵化和創生,通過2-3個人構成的靈活小組制,逐漸地形成了巨大價值。在蝦米音樂平台上,很多音樂人直接上傳歌曲、歌詞、宣發材料,極大釋放了他們的創作光芒。平台上有很多人既是網商,也是志願者,也是藝術家,對于他們來說,沒有哪一份工作是沒有價值的,都是實現個人理想的手段。“共享經濟”從根本上說是為每個人最大化其人生價值服務的。

在微的供給和需求方面:在技術的推動下,注重體驗、切入場景、小單元、個性化的業務正在不斷爆發。僅需少量資金就可使用彈性的雲計算服務。共享單車在移動互聯技術的幫助之下解決了人們從地鐵到辦公大樓短期碎片化的出行需求。許多企業從人們微量化的需求出發,通過C2B個性化定制,生産産品和提供服務。在淘寶上面有些創意就是收集了互聯網上大家的塗鴉做成工藝品,甚至還有專門制作紫色産品這樣的供應商等。“共享經濟”從實質上看是在個人、企業等主體間實現了最大限度的協同生産和消費。

發揮“平台經濟”的威力,實現“微經濟”的目标,正是“共享經濟”的真正使命。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