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創投政策再供給

創投政策再供給

時間:2024-10-26 12:51:10

創投業幾乎每一次大變化,都離不開政策的直接推動。

創投“國十條”是創業投資起步以來,國家最全面、最系統的支持性政策,其實施标志着中國創業投資行業進入“2.0時代”。

從初始的洪荒時代到參與全球布局,從“小衆行業”到“全民創投”的熱潮,從外資主導到本土創投接棒,中國創投行業三十年的曆史,是一段摸索和尋路的曆程。

“摸索”既包括創投業自身發展的逐漸良性化,也包括不斷完善的政策措施。創投業幾乎每一次大變化,都離不開政策的直接推動。因此,當第一部以國務院名義印發的行業制度性文件落地時,創投業終于迎來了“2.0時代”。

2016年9月,《國務院關于促進創業投資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發布,它被稱為創投“國十條”,系統梳理了創投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規劃了未來的政策方向。

國家發改委财政金融司調研員王麗認為,創投“國十條”針對性很強,如第一次提出創投+“創業、創新”,“創業創新如果沒有創投,就是無源之水;創投如果不能支持實體經濟,也是無根之木。彼此融合促進,才能産生新的能量和激情。”

深圳市創業投資同業公會常務副會長王守仁說,這一文件是創業投資起步以來,國家最全面、最系統的支持性政策。它的實施标志着中國創業投資行業進入“2.0時代”。

據中國投資協會股權和創業投資專業委員會(下稱“中國創投委”)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全國備案創業投資企業數量達到1557家,累計投資17996家企業。備案創投機構本身的從業人員,也從2006年的1771人增加到2015年的11766人,中國創投行業狂飙突進。

但“2.0時代”顯然不隻是數量的累積,更需要“啃硬骨頭”。如何提升價值發現和服務能力,如何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國有創投如何解決機制問題,如何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本土品牌,等等,每一道問題都是必須越過的坎。

這一切,都需要加快政策供給。2016年11月起,受國辦信息公開辦、國家發改委财金司等部門委托,《财經國家周刊》、瞭望智庫聯合中國創投委組成調研組,對創投業服務創業創新現狀及發展訴求展開調研,與參與政策制定的人士、行業協會人士、專家學者反複研讨,并實地考察了20餘家各類有代表性的機構,接受調研的業内人士超過百名。

各方普遍反映,創投“國十條”恰逢其時,但更為期待後續具體配套政策舉措盡快落地。

融合

創業創新如果沒有創投,就是無源之水;創投如果不能支持實體經濟,也是無根之木。彼此融合促進,才能産生新的能量和激情。

新動能

“中國的新經濟主要是看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三者的協調。”在瞭望智庫和《财經國家周刊》舉辦的研讨會上,上海市張江平台經濟研究院院長陳炜認為,科學家創造價值,企業家實現價值,投資家則放大價值。

陳炜所說的三個“家”,實際上就是創新、創業和創投的關系問題,而創投所對照的,正是在大力發展新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時,如何進一步解決投融資的問題,尤其是創新型、技術型企業投融資的問題。

在一個成熟的市場機制裡,資金、人才、知識産權等要素資源會不斷積聚、融合,直至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收益最大。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裡,每一次政策的有效供給,都會帶來生産力的釋放。創投業的發展同樣如此。

“創業投資”這一概念首次在中央文件中被提及,是在1985年3月。當時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确提出:“對于變化迅速、風險較大的高技術開發工作,可以設立創業投資給以支持。”

自此以後,創投業的發展就随着相關政策的供給或浮或沉。浮——科技部門積極探索以股權方式進行創業投資,在此背景下,誕生了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創業投資公司;沉——創業闆推出在世紀之交遭遇變數,半數創投公司因退出不暢夭折解散。

經過長期的拓荒,2005年11月,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聯合發布《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我國創業投資行業進入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成為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資本力量。

随着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引導基金政策于2007、2008年先後推出,以及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逐步建立,我國創業投資體制的基本框架得以形成,實體經濟尤其是新經濟的發展進一步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持。

随着創新驅動被上升為國家戰略,對創業投資發揮推動“雙創”引擎作用的期待再上層樓。2016年9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從創投主體、上市融資、國企參投、政策扶持、市場環境五個方面促進創業投資發展,釋放社會投資潛力助力實體經濟。

随後的9月20日,創投“國十條”發布,這份由國家發改委牽頭17個部門共同制訂的文件,對創業投資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促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資本引擎地位給予了充分肯定。

“創投‘國十條’第一次把創業投資和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結合起來。”中國創投委常務副會長沈志群說,創投‘國十條’提出一個重要的目标,就是形成一個格局,創業創新加創投的協同互動格局,又叫“雙創2+1”。

市場的力量總是面臨無數圍追堵截。不合理的管制是羁絆,好的政策則是保障和助力。在中國,“好政策”對推動行業發展尤為重要。

“對于許多創業者來說,創業征途就像在寒冷的黑夜中前行,創投有時候就像火柴,盡管光和熱都很微弱,但能夠讓創業者感受到,創業的漫漫征途中,他不孤單。”松禾資本創始合夥人厲偉說。

從做孵化器進入創投業的清控銀杏體會更深。其創始合夥人羅茁說,跟創業企業相伴,服務于創業企業,才有了過去的成就,“未來我們也仍然會沿着這樣的路走”。

不過,在實現支持實體經濟這一目标上,受行業整體發展程度的影響,理想和現實之間總是存在一些偏離。

證監會私募基金監管部副主任劉健鈞認為,我國創業投資行業發展的規模與建設創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要求相比,還有相當大的距離。由于一些機構熱衷于追逐創業後期項目甚至上市公司定向增發項目,行業出現了結構性泡沫,有限的創投資本并沒有用于最需要支持的創業創新領域。

也正是因為如此,創投“國十條”明确的四條基本原則中,第一條就是要堅持服務實體,提出要“積極應對新動能成長過程中對傳統産業和行業可能造成的沖擊,妥善處理好各種矛盾,加強對實體經濟支持的力度,增加可持續性”,構建“實體創投”投資環境。

在西安高投董事長宮蒲玲看來,國有創投更應該“有擔當”,将資金投入實體經濟,耐心做價值投資、長期投資。

系統性

盡管“堅持服務實體”這一原則被放到了第一位,但要真正實現對實體經濟強有力的支持,根本保證還是要推動創投行業本身健康發展。

與創投行業的迅猛發展和職業群體的形成相對應的,是頂層設計曾經長期缺失。創業投資體制的基本框架一度僅以前述《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以及先後于2007、2008年推出稅收優惠政策、引導基金政策維系。直至創投“國十條”發布,對行業發展不啻戰鼓。

創投“國十條”一共10大項、22小項,每一項均極具針對性。蘇州元禾控股總裁劉澄偉認為,如其中提出要支持培育發展合格的投資者,就立足于為創投企業進一步拓寬多元化資金來源渠道。前海母基金管理合夥人李思平認為,商業銀行、保險資金是中國創投市場重要的參與者和資金來源,目前受到諸多限制,“要盡快建立相适應的監管政策。”

對于創投“國十條”的地位,劉健鈞表示,這跟證券業發展的“國九條”,保險業發展的“國十條”正好對應,在我國創業投資體制建設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在王守仁看來,創投“國十條”标志着中國創業投資行業進入“2.0時代”。相比于1.0時代,投資機構們在創投2.0時代将要面對的是整個鍊條的變革。發生改變的不僅僅是“募”和“投”,也會影響“管”和“退”。

從退出上看,其渠道将由以往IPO為主轉變為IPO+并購同步并行。王守仁說,“退出對于創投來說,就是生命線。投企業就是進了地獄,在地獄成了精就出來了,在地獄成不了精就死了。這是一個特殊的商品,但是它同樣遵守商品的規則,商品必須賣出去。”

而圍繞着這一特殊商品生成、打磨和售賣全鍊條的變革,創投扶持政策也将由碎片化轉為系統化。而在這些為業界所期待的系統化扶持政策中,就包括創投相關的立法。

相比于1.0時代,投資機構們在創投2.0時代将要面對的是整個鍊條的變革。國家發改委财政金融司副司長徐曉波表示,雖然我國創投行業已經有了二三十年的發展曆史,但相關法律政策仍然較為滞後,十年來創投行業發展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且目前相關文件法律層級也比較低,下一步将推動研究創投立法的完善工作。

小目标

作為行業的頂層設計文件,創投“國十條”也為創投行業提出了行業發展目标: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争力”的中國創業投資品牌,推動我國創業投資行業發展跻身世界先進水平。

在本次調研的20餘家機構中,大部分機構都有明确的“小目标”。衆多小目标彙聚成河,便不難拼貼出行業發展的大方向。

在政府創投引導基金實現“财政資金的引導和聚集放大作用”上,江蘇省政府投資基金是我國首個采用有限合夥制方式運作的省級綜合性政府投資基金,運作一年多以來,較好地體現了财政資金的引導撬動作用,有效支持了當地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産業轉型升級。

江蘇省财政廳廳長劉捍東兼任該基金管理辦公室主任。他告訴調研組,設立政府投資基金,是将深化财政管理制度、财政支出方式改革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優勢有機結合的重大改革舉措,有利于發揮财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和乘數效應。

作為以市場化方式運作政府引導基金的代表,盛世投資從保障政府出資的安全、放大等訴求出發,結合其在産業鍊方面的優勢和獨立性立場,目前已經與二十多家地方政府合作,其中就包括江蘇省。

在解決體制機制約束問題上,各國有創投企業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探索。江蘇高科技投資集團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下伸一層,在二級管理公司層面成立非國有控股的毅達資本,成效明顯。這次改革得到江蘇省國資管理部門的支持,得以破解國企改革中誰來為改革擔責、如何避免國有資産流失等棘手問題。

作為老牌的國有創投機構,深創投圍繞資本結構、組織架構、決策機制、估值體系及非上市退出機制、責任追究機制、人力資源、激勵及分配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大量新論斷、新舉措。

元禾控股的混改在旗下四大平台上獲得突破,實現了管理團隊持股。但元禾控股本身還是一家國資全資控股的創投機構,也面臨激勵約束機制、人員建設和決策效率等方面的問題。劉澄偉表示,元禾控股下一步将在探索國有創投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進行積極嘗試。

位于福建的華興創投曾受一些國有創投的政策限制,業務陷入停滞。後來,他們圍繞福建特色産業布局,堅持市場化原則,闖出了一條路。西安高投集團則在由董事會、股東會通過的投資管理辦法、薪酬管理辦法和風險控制管理辦法的加持下,實現純國有體制機制的松綁,目前“公司的決策機制、激勵機制都能對标市場化創投機構”。

在投貸聯動的探索中,北京銀行較早開展科技金融探索與實踐,信貸工廠、特色支行、創客中心相互支撐的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環。并通過“認股權貸款”、“知識産權貸款”以及“股權直投”等産品設計,解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高風險、高收益”特征與商業銀行強調“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的穩健經營理念之間的矛盾。作為試點銀行,北京銀行還率先投入了20億元資本金進行投資子公司的籌建,備受市場期待。

作為開發性金融機構,國開金融在投貸聯動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提出了要全面帶動創新機制建設、營造創新氛圍的示範性思路。

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上,湖南高新創投集團專門設立多隻支持科技創新的基金,并創新增值服務,扶持了一批湖南省早期創業企業,資本的注入也讓省内50餘項技術成功産業化,并居國内領先水平。

在發揮市場化創投母基金作用上,目前國内最大的市場化母基金——前海母基金實行投基金與投項目相結合,放棄國内外通行的母基金雙重收費模式,探索并引導國内母基金市場發展方向。

在創投集聚區生态營造上,餘杭夢想小鎮構建了“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程孵化鍊條;玉皇山南基金小鎮集約化引進和培育各類基金機構,建立了較為完備、快捷的政策服務、環境服務、功能服務等服務體系。

在知識産權定價創新上,脫胎于中關村的華軟資本,專門設立中技華軟知識産權基金。其業務内容包括股權投資和“成長債”兩個部分。“成長債”業務是國内債股結合、投貸聯動的代表,可幫助輕資産的高科技企業以“股權+知識産權”質押向銀行申請大額貸款,與衆多銀行、券商和創投機構建立起廣泛的合作關系。

在個人天使的培育上,精一天使公社通過投資方法論教學和互聯網共創與自組織社群運營的方法,探索規模化培育天使投資人的模式。目前已經培養220名個人天使。

“再快些”

良性政策為解決行業痛點而生。創投“國十條”在制訂過程中,曾廣泛征求業内意見,力求“精準打擊”,同時為後續配套細則留了“作業”。

調研中,一家國有創投高層拿着打印出的創投“國十條”文件,指着“寬容失敗”幾個字動情地說:“這條規定就切中了國有創投企業的一個痛點,但什麼是可以接受的失敗,又在什麼條件下可以寬容,界定起來還是要下一番功夫。”

創投“國十條”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後續相關工作已在陸續推進,如從創投“國十條”提出來的實體創投、專業創投、信用創投、責任創投這幾個方面加強對行業的指導。

其中,信用體系建設是重要方面。下一步将建立包括創投基金、基金管理機構、基金從業人員以及被投企業全覆蓋的信用記錄,逐步建立黑名單和紅名單,有效杜絕行業風險和違法隐患,同時提高行業信息流通、服務和評價水平。

為确保各項政策切實落實到位,國家發改委将會同有關部門加強促進創業投資發展的政策協調,并建立了部門之間、部門與地方之間政策協調聯動機制。

劉健鈞認為,未來将進一步探讨和推進三個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稅收政策,創業投資企業跟一般的工商企業是完全不同的一種運作方式,今後要按照創業投資基金的特點适應特殊的稅收政策;二是引導性基金,政府要把握好自己的位置,不能缺位,但也不能錯位,更不能越位;第三就是法律保障體系,要考慮創投企業的适用性。

沈志群則向《财經國家周刊》記者介紹,落實創投“國十條”,地方政府和各有關部委都已經在行動:地方層面,浙江、廣東等省很快會發布貫徹落實創投“國十條”的實施意見;部委層面,2016年年底,國家發改委牽頭協調十幾個部門,檢查有關部委承擔的實施細則出台時間以及出台後的情況。

談到具體的進展,他表示,完善創業投資稅收政策的文件即将出台,創投行業差異化監管辦法也很快會有征求意見稿出來,銀行業投貸聯動試點已經展開,而且創投行業信用體系建設、依法設立全國創投行業協會組織等工作已經啟動。

沈志群表示,作為行業協會負責人,他希望這些工作的推進能夠“快些,再快些”。

目标

在本次調研的20多家機構中,大部分機構都有明确的“小目标”。衆多小目标彙聚成河,便不難拼貼出行業發展的大方向。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