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人與組織的關系,演變成了什麼?

人與組織的關系,演變成了什麼?

時間:2024-10-29 04:25:02

過去的一年中,人力資源管理領域流行一種理念:人與組織關系的重構。它引發了企業對人與組織的各種各樣的思考

圖東方IC人力資源管理理念,随着時代的變遷,已經從“人是工具-人崗匹配-人事互動,到了如今人是目的的階段”。

2015-2016年,華夏基石董事長彭劍鋒教授帶領團隊對海爾深入研究發現:人本身的發展成為了組織經營的目的。“人是目的”不但成為了一種管理理念,且在企業中得到了實踐。此時,組織經營的根本目的在于支撐人的發展,人和組織關系發生劇烈變化,于是我們提出了人與組織關系的重構概念。

人與組織關系演變的兩個驅動因素

很多時候,企業的實踐都是在理論産生之前的。如果不能真正找到組織變化的驅動因素,就很難去預測它的未來。就當前而言,怎樣才能夠找到驅動變化的因素呢?還是要從人和組織的兩方面去看。

第一個驅動因素:技術的不斷突破和應用

當機器人不但可以簡單提升效率,而且還能夠寫出一定意境的詩詞時,它對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挑戰就難以想象。這是人腦不能抵達的高度,是新技術不斷應用的結果。AlphaGo挑戰李世石,以後一定會出現更深入影響我們經濟生活的情況出現。

李開複在最近的世界經濟論壇上說:“在未來的十年之内,世界上有50%的工作将會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尤其是翻譯、記者、助理、保安、司機、銷售、客服等崗位。”這些工作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不再有人去從事這些崗位時,組織内部的架構或者模式一定會發生變化。

在阿裡研究院的“遠見2046——第二屆新經濟智庫大會”上,有人預言未來10-20年,有710萬左右的崗位會消失,在702種職業中有47%的工作,可能會被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所替代;數據在整個經濟活動當中充當了主要因素,其價值會超過石油、土地,用數字技術和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武裝起來的新實體經濟會替代舊的實體經濟。而阿裡将不再是虛拟經濟,甚至将成為新的實體經濟。新的實體經濟對于在當下經濟體中生存和發展的組織來說,一定會産生巨大的影響。因此,驅動組織和人的關系變化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院長華強森還說:“我們過去做咨詢的主要方式,是依據邏輯所展現出來的嚴密思考來引導客戶,但現在不是這樣了。現在,人工智能比人的邏輯性更強,并且能夠處理大量數據,這是人所不能的。”他們今後在全球範圍内招聘咨詢師時,不會再像過去那樣隻招聘MBA、EMBA、經濟學與管理學背景的人,還希望招聘一些藝術類的人才來做管理咨詢,因為時代需要一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創新思維,而這一定會帶來整個組織内部的工作模式的重組。

比如在新的實體經濟裡,新的組織形态叫做平台經濟體。傳統的組織模式不可能化解大規模生産所帶來的成本,而當信息技術不斷地突破和應用之後,組織100萬人都不會有困難。未來的組織,是技術的推動、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所帶來的變革。很多互聯網企業已經向平台經濟體轉型。

第二個驅動因素:社會需求基準不斷提高

現在,企業在招聘新員工時往往會發現,過去的激勵理論對他們而言是失效的。

為什麼失效?是人變了嗎?變化是什麼?代際之間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原因帶來的?這需要我們回歸本源去看問題,是什麼的變化引起了這一代人與上一代人的不同。

挑戰根本的表現,其實可以理解為社會需求層次的變化或者說社會需求基準不斷擡高。很多人在很早時就脫離了最基本的需求,但社會整體沒有達到這個層面。而主流的組織形态是由需求基準決定的,不妨把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圖倒過來看。

凱恩斯曾提出:“從滿足每個人的生存需要角度來說,經濟問題可能會在100年之後得到解決。随之工作日減少到每天3個小時,也就是一周15個小時。”他所指的100年,也就是到2030年,很多人真的不需要工作了。當人工智能、機器人可以完全滿足,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我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時,當整體需求基準提高時,會帶來什麼問題?那就是人與組織關系重構的問題。

所以,從人的角度來看,社會需求随着需求層次的不斷擡高,也會促使人的方方面面發生變化,進而使人與組織之間的關系必須重構。

當人與組織關系發生了重構,那麼下一步可能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無論是經濟學者還是哲學家,都将問題回歸了最本質——價值。假如未來的趨勢一定會來到,就存在一個全方位價值的重新定義與匹配,比如組織的價值、個體的價值、用戶的價值、社會的價值、社會價值的導向等。

新的就業形态釋放個體價值

有一個名詞叫slash(斜杠青年),是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選擇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杠來區分。

我們無法去簡單評價這些人的就業形态,在他所有的“斜杠”中,任何單獨的一項都能解決他的生存問題,所以和這類人才談勞動雇傭關系、談就業問題基本是沒有意義的。它實質上是一種組織與個體之間匹配在一起的,嶄新的就業形态,個體通過自我雇傭,組織提供平台支撐,二者實現價值共享。

阿裡研究院就預測,在未來20年,8小時工作制将會被打破,中國高達四億人的勞動力将通過網絡進行自我雇傭和自由就業,這相當于中國總勞動力的50%。未來個體的價值會通過自由雇傭的方式去就業來實現。

與此相适應,組織将通過平台化來支撐社會價值、個體價值、用戶價值的實現,進而來實現自身的價值,并分享這些價值。這種價值實現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海爾。海爾的平台與它的價值,在于支撐“小微”,在于孵化、業務引進等。當平台通過促進個體的價值來實現價值、分享價值,價值創造的問題就解決了。

“崗位”已死,價值如何評價?

價值創造問題解決了之後,就不得不面對價值評價的問題了。如何評價價值?

過去,我們有一個基本假設是人和崗位之間的适應性,是配置問題。不論人是工具論,還是人事匹配論,抑或是人事互動,其實都可以用人和崗位之間的關系來回答。但是,當崗位概念不複存在時,基于崗位履職來進行績效評價就失去了意義,必須直面價值或者價值評價的難題。

這個問題确實很難,但總要解決它,如何解決?

思路一:直接以用戶價值認可替代價值評價。這一方法仍來自于海爾的實踐。當企業找不到價值衡量的辦法,不妨直接以用戶價值認可來替代價值評價。而海爾所謂的雙價值循環、二維點陣、PK機制等模式,都可以用直接的用戶買單來實現價值認可。反之,用戶不買單,那麼我既不評價你的價值,也不去評價績效,因為客戶已經“評價”了。海爾的人單合一模式,是産品通過拐點的設置、疊代等等方式,不斷對它的價值進行認可的過程。這就是海爾價值評價的方式。

這種方式在互聯網企業或在所謂的平台經濟體裡面是一種常态。比如分答提問,一個付費語音問答平台。它的遊戲規則是,在平台上分三個角色:回答者、提問者和偷聽者。回答者在說明了自己擅長的領域之後,可以設置回答的價格,并對付費用戶提出的問題給予回答。在這個過程中,其他用戶還可以通過付費一元來“偷聽”其他人得到的答案。被“偷聽”一次,平台、提問者與回答者分享收益,所以回答者能賺錢,提問者也可能賺錢。

盡管目前分答上很多提問都是八卦問題,但是這種模式很有意思。這個模式從本質上來說,是通過用戶價值的實現來直接替代績效評估。假如我是分答平台上的一名員工或者創業者,如何來評價我的用戶價值呢?用戶買單就是直接評價。起點文學、微博上的打賞等方式,也是用戶直接對其構成了評價。

從這個角度看,不需要為平台上的個體作績效評價方案,因為用戶價值是一種價值創造和價值評價的很好方式。圖東方IC思路二:以協作的貢獻來替代價值評價。既然平台經濟體是分工協作所帶來的,這個時候我們不再以績效來評價人,而是以協作的貢獻來替代評價。因此,互聯網企業流行的源于杜拉克的目标管理,創建于英特爾,成功于谷歌,目前盛行于矽谷,它是價值評價的一種替代方式。

谷歌内部一再強調,OKR(ObjectivesKeyResults,目标與關鍵成果法)并不是一個績效評價工具,而是一個管理工具。他們認為真正的績效評價是Peerreview,同行審查。簡單地講,這種方式類似于360度評價,是由大家來評價個體的價值以及個體貢獻的方法,并且在目标确定之後,按照每個人基于目标所做出的貢獻來衡量。這也是一種價值評價替代的思路,是以協作的貢獻來替代崗位勝任的履職情況所作出的評價。就評價方式本身來說,OKR是衡量個體通過協作對目标實現的貢獻。

基于價值創造的人力資源管理時代來臨

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演變方向必須圍繞價值創造、價值評價來重構管理模式,重構人力資源管理體系,重構整個組織的經營管理體系,包括管理理論體系。

當我們面對一個嶄新的平台經濟體時,原來所有的管理模式可能都會失效,至少會面臨很多挑戰。因此,我們要從基于職位的人力資源管理走向基于能力的人力資源管理,最終走向基于價值創造與價值評價的人力資本管理。

當人和組織關系發生變化時,個體通過在不同的平台上創造價值并與平台分享價值,但又不完全隸屬于任何一個組織時,企業還會需要招聘與配置的職能嗎?

未來,我們要面對的是人才供應鍊管理,在企業用人時能找到人。當沒有了崗位與人員之間的履職關系,績效管理就變成了價值創造與價值評價管理,是在此基礎上對價值的管理。從而,薪酬管理就會變為全面認可激勵管理,培訓管理就會變為員工組織能力規劃和員工賦能管理等。

(本文作者系華夏基石執行副總裁兼人力資源顧問公司總經理,摘編自華夏基石e洞察大師講堂,未經本人審閱)

責任編輯:莊文靜

未來的組織,是技術的推動、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所帶來的變革。很多互聯網企業已經向平台經濟體轉型

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演變路徑:從基于職位的人力資源管理到基于能力的人力資源管理,最終成為基于價值創造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