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改革開放四十不惑

改革開放四十不惑

時間:2024-10-26 11:19:47

總結40年改革開放發展經驗,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的重要契機和曆史節點。

《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1978-2018》蔡昉等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5本書通過全方位總結各個領域的改革,展示中國改革故事,并嘗試提煉出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總的思路是把消除傳統經濟體制對生産要素積累和配置的束縛作為經濟增長的充分條件,把中國資源禀賦、發展階段從而潛在的比較優勢作為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分析了促進高速發展的各種貢獻因素。

當人們說起中國經濟改革的起始時間,一般都是籠統地說1970年代末或1980年代初。以兩個标志性事件發生的時間點為準,應該說中國經濟改革始于1978年。第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黨的思想路線,決定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為改革開放奠定了理論基礎。第二,幾乎在同一時間,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18家農戶,決定摒棄生産隊大呼隆式的勞動方式,實行包産到戶。這一形式被稱作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随後在全國得到推行,并導緻人民公社體制的逐漸廢除。這是對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最初突破。而小崗村的颠覆性制度創新,也就理所當然地被認為是中國經濟改革的先行實踐。

以往的一些分析認為,在1980年代初中國經濟改革中,唯有以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農村改革可圈可點。其實,城市經濟部門的改革與農村幾乎同時起步,方式類似并取得了相同的改革效果。可以同農村實施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相提并論的,是國有企業的改革。同樣始于1978年,國有企業改革先後經曆了恢複獎金制度、對企業放權讓利、重新界定國家與企業的關系、鼓勵公有經濟發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及發展混合所有制等容易深化的改革。

中國的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也是同時發生的。1979年4月,鄧小平首次提出開辦“出口特區”,同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和汕頭以及福建省的廈門建立出口特區(後來稱作經濟特區),标志着對外開放的開始。初期的對外開放還帶有實驗性和地域性,先後從建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和沿海省份等入手;及至1990年代,中國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做出努力,開始全方位擁抱經濟全球化。可見,中國的經濟改革是開放條件下的改革,對外開放也在改革過程中得以推進,國内經濟發展與融入全球經濟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

從1978年到2018年,改革開放恰好曆經40個年頭。如果把孔子的名言“四十不惑”用在40年以後的今天,首先是說40年的成功實踐确定無疑地證明了這條中國特色改革開放道路的正确性;進一步引申,也是說40年是一個值得認真總結的時間點,以使我們對改革開放的認識上升到更高的理論層面,從而更好地指導未來的改革實踐。

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确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是其精神實質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作為指導思想,總結40年改革開放發展經驗,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的重要契機和一個曆史節點。

40年的改革開放時期,隻是中國經濟發展曆史長河的一個短短的瞬間,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一個決定性階段。因此,從中國大曆史和長周期的視角來認識這個時期及其相關的語境和全球背景,更有助于把握方位,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從而指導未來。

在以往的文章中,通過對經濟史的觀察,同時借鑒增長理論和發展經濟學相關學派的觀點,我把經濟發展的演進過程概括為五種增長類型(或階段):(1)馬爾薩斯貧困陷阱或M類型增長;(2)格爾茨内卷化或G類型增長;(3)劉易斯二元經濟發展或L類型增長;(4)劉易斯轉折點或T類型增長;(5)索洛新古典增長或S類型增長。從它們之間的關系來看,作為五種經濟增長類型固然依次有高下之分,作為五個經濟發展階段卻又是順序演進和相互繼起的關系。從較低階段進入更高階段的關鍵,在于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即資源或要素)的積累,而在特定階段上得以發揮出自身的最大潛力的關鍵,宏觀層面在于資源的配置方式從而配置效率,微觀層面則在于有效的激勵機制。

在一個很低收入水平、具有巨大趕超潛力的發展階段上,在某種程度上說,采取計劃手段實現資本積累是可行的,有時甚至比采用自由市場模式卻又不能以法制手段有效規範經濟活動的體制更有效率。而且,計劃性、行政性的經濟計劃方式,也可以有效地實現一定程度的人力資本積累。

然而,計劃經濟卻不能完好地解決經濟增長的另外兩個必要的體制條件,即資源配置和激勵機制問題。

傳統體制形成之初,中國總體上已經完成經濟内卷化過程,本應展開以勞動力轉移為特征的二元經濟發展。然而,急于趕超工業化國家的強烈願望,加之對工業化認識上的誤導以及有限的選擇空間,促成了計劃經濟體制的選擇。這種體制下資源誤配的格局進而誘導形成了無效的激勵機制,導緻低下的生産率和增長表現,并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一般來說,改革從打破這一惡性循環中微觀激勵不足的環節入手,容易在隻有受益者、沒有受損者這樣一種帕累托改進的路徑中得到推進,進而改變資源配置方式,矯正資源誤配格局。過去40年的改革基本上是沿着這一路徑進行的,由此改變了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實現了人類曆史上罕見的高速增長。這就是改革解放生産力、促進增長的經濟學道理。

探尋國家興衰和後進經濟體如何趕超先行經濟體的答案,是經濟學家孜孜以求、樂此不疲的永恒課題。中國的改革開放實踐,是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也是最為成功的制度變革和制度創新,因此,中外各領域學者做出大量的研究,從各個側面予以解說和分析。在參考借鑒相關成果的基礎上,我們将回答:其一,作為中國經濟改革的初始條件,一旦解除體制束縛,中國的潛在增長動能是什麼;其二,中國經濟到達的發展階段,如何改變其增長驅動力,通過哪些方面的改革可以取得新的資源配置效率,如何推進這樣的改革。

而本書預期最重要的部分,即回答改革開放如何通過拆除體制性障礙,建立新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積累方式,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以及資源配置機制,并通過生産要素供給能力和配置效率,将這種增長潛力釋放出來,實現高速增長,則是各章的任務和意義所在。

中國的改革開放,既是一般意義上的制度變遷,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總結好40年曆程中的經驗和教訓,首先是指導下一步改革開放的必要。誠然,改革開放沒有止境。然而,一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經濟體制模式,自身将具備不斷自我完善的機制,所以,我們可以預期一個改革開放的完成期。同時,中國作為一個經曆過經濟發展諸種類型和階段,依次解決了一系列經濟發展面臨困難的國家,将是一個關于改革、開放、發展和分享的經驗寶庫。此外,中國還應該成為一個成功故事的講述者,将這些經驗升華為理論,對其他發展中國家将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同時對經濟學的理論創新和話語轉換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雙周書情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

厲以甯著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18-6

本書涉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探索與創新,中國經濟的機遇與挑戰,中國的農業、工業改革,以及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見解。

《追尋富強》

[美]斯蒂芬・哈爾西著

趙瑩譯

中信出版社

2018-6

作者從财政、貿易、海關、通信、航運等相關史料和地方志中看到,在1850­-1949年間,中國逐漸轉型為軍事财政國家,讓中國在那個屈辱的世紀裡保有了低限度的獨立,為後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做工的人》

林立青、賴小路著

中國工人出版社

2018-6

工地上的水泥匠、焊接師傅、外勞、女工,以及工地大嫂,每個人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圍繞工地而生的小吃店、冷飲店、槟榔西施、陪唱的阿姐,每個人的故事都令人無奈和動容。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

[美]丹尼爾・貝爾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譯

2018-6

作者認為一種與工業化社會不盡相同的社會形态正在露出端倪,把所謂“後工業社會”的預測看作是與馬克思的一場對話,是對《資本論》驚才絕豔的社會分析的承續、修正和發展。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