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兩千年前的中國首場“支付革命”

兩千年前的中國首場“支付革命”

時間:2024-10-26 10:35:05

“半兩錢”為崛起的軍事、經濟大國秦國發揮了重要作用。圖中從上至下:秦國的半兩錢,魏、韓、趙三國的布币,楚國的蟻鼻錢、燕國的燕明刀和齊國的大刀币。貨币是最初的支付工具,要求使用起來方便、快捷。如今,中國在支付工具創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然而,在2300多年以前,中國還有一場重大的“支付革命”,那就是公元前4世紀秦國推出的“半兩錢”。

戰國的四大貨币區

衆所周知,人類第一種貨币是“貝币”。随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并不随處可見的貝殼顯然不夠用,這時,人們把眼光投向了新型材料——金屬。

《史記・平準書》中說:“虞夏之币,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夏朝時,用于交換媒介的金屬主要有3種,其中,“黃”指黃金,“赤”指紅銅,“白”指白銀。由于較為珍貴,一開始,這些金屬多用于賞賜或懲罰。後來,冶金技術不斷提高,青銅産量大增,人們開始以稱重的方式使用青銅進行交易。不過,稱重還是太麻煩,聰明的中國人又開始動腦筋,用青銅做出了各式各樣的錢币。

到戰國時期,刀币、布币、圓錢和蟻鼻錢四種主要貨币出現了,并以此形成了“四大貨币區”。然而,這些貨币最大的缺陷是沒有統一的鑄造标準,形态五花八門。刀币有齊刀、明刀、直刀、針首刀、圓首刀、齊明刀、尖首刀等。布币有銳角布、方足布、尖足布、首穴布、平首布、釿布、圓足布、三孔布等。并且,當時各諸侯國的計量單位也不統一,有铢、兩、甾、镒等,貨币的材質即便一樣,但稱完重後表述出來的重量數和重量單位都不一樣,要交易還得先換算。在形制和重量都不統一的情況下,某一種貨币隻能在某些地區流通,拿到别的地方去别說使用,恐怕大家見也沒見過。

有錢,但是不通用,這是支付工具的緻命傷。換算麻煩是一方面,且換算的過程本身還會産生貨币兌換成本,人為加大了交易的成本。此時,大家都意識到,作為支付工具的貨币,需要進行一次創新。

秦國的貨币創新

秦國既沒有血緣優勢(無周王朝宗室血統),也無地緣和資源優勢,但是,秦國的統治者們具有非同一般的遠見和創新精神。

戰國中後期,秦孝公慧眼識英才。為适應經濟社會轉型,秦國進行了商鞅變法,國力由此大增。不過,商鞅變法涉及金融改革方面的内容不多,對秦國金融和貨币進行改革的是其後的秦惠文王。這位秦惠文王名叫嬴驷,是秦孝公的兒子,也就是此前熱播劇《芈月傳》中芈月嫁的那個秦王。

由于變法觸動了秦國貴族的利益,引起衆怒,秦惠文王嬴驷殺了商鞅,但是,他沒有終止改革。秦惠文王敏銳地意識到諸侯各國都需要一種新貨币來替代使用不便的各種“雜币”,于是,在公元前336年前後,秦國推出了“半兩錢”。

《漢書・食貨志》是這樣描述這種貨币的:“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這句話透露出三個重要信息:材質與“周錢”相似;上面鑄着“半兩”二字;重量是統一的,都是半兩。統一重量,并把重量鑄在錢上,這看起來沒什麼,在當時卻是一個不小的革命,因為重量就是價值,如同鈔票上印“××元”一樣,讓使用者一目了然。“半兩錢”的另一大創新點是它的形制。

之前,為了方便攜帶和使用,人們一般用繩索和木條把銅錢串起來。久而久之,大夥發現,圓孔的錢串起來後容易松動,在使用過程中更容易産生摩擦,而青銅質地較軟,磨損自然會導緻減重。減重就是貶值,比如新錢實足0.5兩,用一段時間變成了0.4兩,價值就縮水了20%,再拿出來用,别人就不一定接受了。

“半兩錢”對“圓錢”進行了改造,中間改成了方孔,串起來錢繩索不容易松動,同時還減少了貨币的磨損。圓形方孔符合“天圓地方”的觀念,方孔兩邊分别鑄一個字,顯得更為勻稱、美觀。

此外,秦國還加強了對貨币的管理。以前,貨币私鑄、盜鑄在各諸侯國都很普遍,規格很難統一,極易造成混亂。于是,秦國規定,“半兩錢”隻能由國家鑄造,私鑄者将處以重刑。此舉不僅有利于規範金融秩序,而且也保證了市場上流通的“半兩錢”的鑄造質量。

中國的貨币制度由此走向成熟。

所向披靡的“半兩錢”

在大家都急需要一種方便、快捷和通用支付工具的情況下,标準統一、設計美觀、理念先進、管理規範的秦國“半兩錢”橫空出世,沒有理由不在衆多不好用的錢币中脫穎而出。

現代經濟理論認為,先進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對經濟發展有不可低估的促進作用。當時的秦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軍事大國和經濟大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半兩錢”自然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如同戰無不勝的秦軍一樣,秦币也開始了它的遠征。

古代史學家不太重視社會經濟變革,史書上關于這方面的記載較少,常常一筆帶過。所幸,現代考古發現給史書記載的缺失提供了有力補充。不僅在秦國舊址出土了大量“半兩錢”,在其他各國舊址也發現了很多。例如,曾屬燕國的遼甯鐵嶺,出土過兩隻燕國陶制“存錢罐”,裡面存有130枚秦國的“半兩錢”。此外,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也都發現了大量秦國“半兩錢”。

要說明的是,這些秦國的“半兩錢”,都是在秦統一六國之前發行的,因為它們在鑄造特點上與秦統一之後發行的“半兩錢”有明顯區别,比如前者文字的筆劃多帶方折,所以比較容易辨别。

有人認為,秦國“半兩錢”之所以能夠所向披靡,是因為秦軍不斷向外擴張,占領地區不斷擴大。這種說法沒錯,但是有些低估了“半兩錢”的實力。實際上,“半兩錢”的使用,進一步提升了秦國的綜合實力,而推動了秦國的擴張。

漢高祖劉邦坐擁天下後,一開始并沒有考慮改革币制,仍然沿用秦朝的“半兩錢”,直至出現了嚴重的私鑄現象。當時,市面上出現了幾種變形的“半兩錢”,例如:“莢錢”,既輕又薄,像榆莢,上面仍鑄着“半兩”二字,但分量明顯不夠;“剪邊半兩”,一些不法商人剪掉秦朝“半兩錢”外面的一圈,從7~8個“半兩錢”剪下的邊角料能鑄成一枚新錢。

漢朝政府不得不再次進行貨币改革,呂後親自參與設計,推出了“半兩錢”的升級版——“五铢錢”。這種貨币的标準重量為5铢(西漢的1铢約0.65克,五铢約3.25克),為防止“剪邊”,設計者在原有“半兩錢”方孔圓形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圈圍邊——若是誰收到了剪掉圍邊的錢,一目了然,可以喊官府來抓人了。

由“半兩錢”升級來的“五铢錢”不僅在漢代流通,此後還被曆代朝廷所借鑒和使用,直至中國封建時代的終結。

從這個意義上說,秦惠文王在2300多年前實施的那場“支付革命”對中國曆史發展有着深遠影響。“半兩錢”的推行确定了中國古代最基本的貨币形态,直到晚清,被老百姓俗稱為“銅錢”的這種圓形方孔錢都是最主要的貨币。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