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互聯網金融公司“信而富”在紐交所挂牌上市交易,成為2017年首家在紐交所上市的中國互聯網金融企業。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就維護金融安全提出六項任務,任務之一便是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
實體經濟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根本。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發展,多次強調要大力促進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2016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着力振興實體經濟”。經濟新常态下,金融如何服務實體經濟顯得越來越重要。
金融業不該忘卻初心
金融業的主要任務和方向是為實體經濟服務,通過服務推動和促進實體經濟結構調整。然而,當前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尚有偏頗之處,存在“脫實向虛”現象。
采訪中,多位實體企業家反映,他們仍看好實業、堅守實業,但在今年樓市出台嚴格的限購政策之前,身邊的确大量存在“開廠不如炒房”的狀況。有企業家感慨,開一間廠子要向政府讨審批,向銀行讨貸款,再向采購商讨回款,處處為難;而炒房子,誰的臉色也不用看,還來錢快。
作為實體經濟的代表,近年來在經濟增速下滑、實體經濟盈利能力下降的環境下,一些非金融類上市公司變相從事類金融業務,違法手段花樣百出。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前幾年安徽發生的上市公司皖江物流子公司“淮礦物流”以虛假交易方式開展貿易性金融業務,造成公司巨大損失,險些引發區域性金融風險。
“當前我國金融業自我服務、資金自我循環的比例較大,同業業務高速增長,資金很多是為金融業自身服務。同時,金融資産結構中自有資金投資比例太大,這些資金追求的是高于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的利潤,比如全球外彙、黃金、貨币或者債券市場。”中國東方資産管理公司原總裁梅興保告訴記者。
在梅興保看來,金融業要為實體經濟服務,首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然後在整個資産結構調整和自身社會責任明确上,将服務實體經濟擺在更為重要的位置上。
采訪中記者獲悉,有些金融機構在履行社會責任時,常常喜歡強調從利潤中拿出部分資金資助貧困地區,為某地修路、建學校等。其實,這些是金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中很小的一部分,關鍵是要将主業落在解決實體經濟的困難上,降低它們獲得金融服務的成本。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社會有真實需求,也有虛假需求。對金融業來說,應始終堅持金融為實體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方向。這要求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及其創新都必須圍繞社會的真實需求來進行,而不能脫離實體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真實需求進行自我循環。
實體企業夯實内功勢在必行
實體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似乎已成多年頑疾。然而,在不少業内人士看來,“融資難”“融資貴”隻是實體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之一。
據了解,近年來金融業一直在努力服務實體經濟,監管層對其也有相應的指标規定。但實體經濟特别是中小企業仍面臨較多困難,這既有金融支持不足的問題,也與企業定位、産品結構調整、産業結構升級和市場環境變化等因素有關。
采訪中,多位長期深入實體企業進行調研的專家告訴本刊記者,很多做實體經濟的企業近年來都面臨産品供過于求、産能大于市場需求的困局,且由此派生出一個現象:很多企業為了拿到訂單不惜一再降價,甚至為了周轉維持生産,賠本的生意也要做。這就導緻實體企業收益大幅度下滑,資金鍊緊張,而與之相應的就會造成融資價格高,融資困難。
“目前很多實體企業的産能已經嚴重超過實際需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鋼鐵行業,如果我們不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去掉過剩産能,這些企業想擺脫困難是很難的。”中國建設銀行原監事長謝渡揚說。
事實上,很多實體經濟都面臨着類似鋼鐵行業的問題。對此,不少業内專家認為,“打鐵還需自身硬”,除了政府的減稅降費,企業要通過創新實現轉型升級,要高度重視企業的技術與産品創新,加強品牌建設,發揚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提升産品品質。
新金融化身實體經濟智慧引擎
金融與實體經濟密不可分,彼此促進、彼此依存。“共生”可謂是對兩者關系的最佳概括。
宜信公司創始人、CEO唐甯坦言,抓住金融可以說是抓住了經濟增長的“牛鼻子”,而科技創新、模式創新能夠讓金融更美好,從而使實體經濟越來越好。從某種程度上說,金融科技正在為實體經濟提供新動能。
中小微企業最典型的問題就是“融資難”。據悉,過去的解決方案往往伴随着抵押、考察、研究、審核等一系列繁雜過程,随着時間流逝也贻誤了商機。但通過金融科技的手段,企業可以實時提交運營、管理數據,金融機構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分析、評估,從而大幅提高借款效率,使企業更好地把握商機。
“在經濟承受下行壓力的背景下,實體企業在日常經營管理中,更應巧用金融力量,完善和提升企業治理及精細管理能力。”唐甯告訴本刊記者,“舉例來說,實體企業越是到銷售旺季就越缺錢,這時企業需要融資。但旺季一過,企業往往是有‘閑’錢的,這些錢可能散落在各個科目之下。新金融要解決的,就是讓企業資金不閑置、該融資時能融到。”
金融助力新經濟的發展要開拓新路徑。在唐甯看來,這就是要創新思路,服務有成長性、生命力,但又很難進入傳統金融視線的企業。比如,傳統金融機構對企業貸款的審核标準之一就是有沒有固定資産,看企業是否有樓有地。但很多新興服務業企業或高科技創業企業并不具備這些硬件,金融機構要扶持這些企業,就需要創新思維。
毫無疑問,金融機構的核心就是要解決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問題,包括銀行、證券、基金、保險,實際要解決的就是資金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時間段之間轉換時發生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對此,香港特别行政區政府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方方表示,新的技術會為金融機構的發展帶來新機遇,這也是金融最終服務于實體經濟、提高效率的一個方向,以技術為主導的新興金融機構将是全球的一個趨勢。
責編:張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