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國電影試水海外市場

中國電影試水海外市場

時間:2024-10-26 02:54:31

中國電影“走出去”,不僅是電影本身的“走出去”,還要靠中國電影人“走出去”來推動中國電影在國際舞台的地位。

中美合拍電影《長城》發布會前不久,中國大片《長城》成功試水國際院線,為中國電影開拓海外市場提供了一個範本。盡管中國電影在海外銷售成績暫不理想,但在中外合作越來越密切的今天,國内電影隻要表達好中國故事,找到精準國際發行渠道,其放眼全球的時代也許并不遙遠。

《長城》的國際看點2016年底,由張藝謀執導的電影《長城》在中國上映,3天票房就突破4億元人民币。這一次,中國導演借助好萊塢的資本、技術和班底呈現了中國故事和中國文化,張藝謀把《長城》比作“借水行船”。

《長城》通過各種中國元素的疊加,在與好萊塢資源和技術的合作下,希望找到一條中國電影通往國際之路。這部花費1.5億美元打造的中美合拍電影,将導演的權力交到了中國人手中。《長城》将多個中國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中國古代的長城、火藥、饕餮、孔明燈、秘密部隊都在影片中有所展現。張藝謀說:“至少要讓全世界愛看娛樂電影的年輕人看到這個電影,讓他們知道火藥是中國發明的。”

2016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為457.12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3.73%。業界人士預測,中國在全球票房收入中的份額将于2017年超過美國,早于此前估計的2018年。屆時,中國将成為最大電影市場。

美國電影協會亞太業務負責人邁克·埃利斯感慨地說:“過去10年,我們見證了中國國内票房令人難以置信的增長。”

好萊塢受益于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在中國2016年10部最賣座電影中,隻有一部中國電影《美人魚》勉強跻身榜尾,好萊塢可謂大獲豐收。

好萊塢流水線式的電影工業化生産模式,對中國電影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中國電影“走出去”,不僅是電影本身“走出去”,還要靠中國電影人“走出去”來推動中國電影在國際舞台的地位。正如張藝謀所說,“如果《長城》的全球票房能達标,好萊塢會推出很多這樣的項目。到那時候,一個張藝謀肯定不夠,會有更年輕的中國導演、更多的中國演員站上這個舞台,會有更多元的中國文化元素在各種類型片中出現。”

《長城》是好萊塢工業流程上的一個标準産品,但故事的内核是基于中國文化而展開。當年,好萊塢電影《功夫熊貓》、《花木蘭》等上映時,中國電影人感慨,“什麼時候才能自己拍一部飽含中國元素的好萊塢大片。”這一次,中國人做到了,雖然故事邏輯過于簡單,不被中國觀衆看好,但至少《長城》邁出了中國電影人和好萊塢深度合作的第一步。

《長城》已經在東南亞、中東和北非開映,并成為當地市場的票房冠軍。這一次中國電影走出去完全是市場的力量、商業的機器推動,對于《長城》的中國出品方來說,這是新鮮、難得也會是難忘的經曆。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裡,《長城》将通過好萊塢環球影業的發行網絡在世界範圍上映,将史無前例地走進全球100多個國家的5000家電影院。這是中國導演自己拍攝的好萊塢A級制作,向全世界講述中國的故事。張藝謀說,半年之内,來看《長城》的人數最少是1億人次起。“每年來登長城的外國人數是200多萬人,而這一部電影的觀影人次相當于50年登長城的外國人數。”

樂視控股副董事長、樂視影業CEO張昭認為,中國文化是《長城》在全世界具有價值的基礎。《長城》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它所有的中國元素都融入了劇情,而不是原來的穿個旗袍或是一張中國演員的臉那樣的貼标簽方式。一個中國演員在故事中,要有自己的文化主張,并體現在戲劇行動當中。所有的火藥也好,孔明燈也好,戰鼓也好,都形成了這個故事的一部分。

學者張焱認為,中國元素,在近幾十年的外國影片中時有出現。但在很多影片中,穿個旗袍、留個辮子、用個筷子就代表了中國,不免讓人看得尴尬症發作。而中國對西方世界成功的文化輸出,曾長期由香港地區的功夫片、警匪片來擔當,這遠非中國文化中最精彩優秀的部分。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我們得有文化自信,以國際化的叙事傳遞獨特的價值關懷,而更基本的則是用寬容的态度,看待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各種嘗試。

華語電影需要更多“發聲”渠道

電影是一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着國家形象、價值觀念、精神和文化等元素。如何保持中國電影在國際上較高能見度和曝光率,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擴大國家的影響力、展示軟實力,是當下中國電影業面臨的重大課題。

當一家制片水準精良的美國影視公司和一家占據國内半壁江山的中國影視公司聚集在一起時,不難發現,國内影視公司希望借助海外平台将中國電影打磨得更加完美後推出國門,而海外影視公司則更看好國内巨大的影視市場。

在國内,許多規模較大的影視公司也開始與華納兄弟和福克斯電影公司聯手為中國市場制作影片。

2010年中美合拍電影《荒野獵人》助力萊昂納多在當年的奧斯卡獎上“封帝”。2015年從《我是路人甲》到《道士下山》、《壞蛋必須死》,中外合拍片在國内立項高達82部。2016年,中美合拍電影《功夫熊貓3》在全球狂卷近5億美元票房……

近年來中國影視市場迅速崛起有目共睹。對此,中國電影合作制片有限公司總經理苗曉天表示,實際上中外合拍影片并不是新鮮事物,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外合作的影片就已經在國内發展得如火如荼,例如《末代皇帝》、《敦煌》等都是中西合璧的典範。“但那時國内隻是協助外國拍攝,為其提供場地場景,非常被動。但随着中國電影市場不斷擴張,目前更多是以講中國故事為主來吸引國際力量加盟,例如《狼圖騰》、《我們誕生在中國》等影片。”

在德國,主流觀衆走進影院除了看好萊塢大片外,也有了另一個選項—看華語電影。

2016年全年,共有50餘部華語電影在德國展映。2月的柏林華語電影節、8月的中國越劇電影展海外展,更是将數十部華語電影佳作送進歐洲主流觀衆的視野。

這背後有兩家浙江影視公司的身影—杭州中聞影視公司、海彙潤和(甯波)影視傳媒有限公司。

2016年3月,杭州中聞影視公司與歐洲時報傳媒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緻力于在歐洲建立華語電影推廣發行中心、聯合開發歐洲華語電影專屬院線、聯合攝制為歐洲市場量身定制的故事及紀錄片。2016年8月,中聞影視更聯合歐洲時報、海彙潤和(甯波)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在德國法蘭克福一家電影院舉辦了一場中國越劇電影展,把越劇電影帶到歐洲。

海外影視正在向國内市場伸出“橄榄枝”,反觀國内電影也的确需要海外市場的幫助。讓“放華語片”常态化,是“走出去”的第一步。新成立的發行中心與德國3條主流院線(包括300家影院、1000塊銀幕)簽訂協議,約定每周在德國20幾個主要城市,起碼要有一個廳在黃金時間段播放華語電影,每周保證播放一至兩場,所得票房再進行分賬。這種模式也會推廣到意大利、奧地利及北歐等多個國家。

據統計,将合拍片的海外收入算在内,中國電影的海外收入也僅占全年國内總票房的1/3,隻相當于美國海外票房的2.5%。

“在美國、歐洲等成熟電影體系中,一部影片50%以上的收入往往來自海外發行。而中國電影的票房依舊桎梏于本土,影片很難輸出到世界各地。”中國電影合作制片公司總經理苗曉天說。例如,《人在囧途之泰囧》在内地創造近13億元票房,而在北美市場卻遭遇“滑鐵盧”。

分析其原因,有我傳媒創始人孫欣悅認為,國内電影在海外票房慘淡,一部分原因可以歸于文化上的差異,而另外一關鍵因素,則是中國制片公司對外發行的影響力和對國際版權銷售概念的認知缺失,導緻本土電影很難“走出去”。

在苗曉天看來,合拍片幾乎是國産電影“走出去”的唯一途徑,“除此之外,中國電影幾乎在國外寸步難行。”比如發行渠道,合拍片是一種“借船出海”,是提高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的最有效途徑。

中聞影視總裁宣煥陽說,華語電影走出去事實上面臨很多困難,尤其是因文化差異及對當地市場不了解,導緻水土不服。在這之前,歐洲地區的華語片發行公司不過幾家,主要集中在藝術氛圍濃厚的法國。歐洲觀衆雖然對中國電影很感興趣,但很少能在當地影院觀看中國電影。好萊塢電影依然“雄霸”歐洲市場,華語電影需要更多的“發聲”渠道。

海彙潤和董事長胡旭旦說,當前最大的問題是适合歐洲的中國電影太少了,一年挑出20部都比較難。“國内流行的‘小鮮肉’,歐洲觀衆并不認;國内拍的視效大片,由于質量和好萊塢大片也有差異,也打不進歐洲市場。歐洲觀衆對一些人性探索的故事比較能接受。”

為創作更多适合歐洲市場的作品,中聞影視将和歐洲時報聯合攝制為歐洲市場定制的《人在囧途之歐囧》,計劃以輕松搞笑的表現手法,反映中國、歐洲及歐洲各國之間的文化碰撞等。該片正在進行劇本創作,預計将在2018年德國中國電影節舉行全球首發儀式,并同時在中國和歐洲發行。

郭富城憑新片《踏血尋梅》揚威柏林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