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孔子學院的全球步伐

孔子學院的全球步伐

時間:2024-10-26 02:54:00

140個國家,511所孔子學院,1073個孔子課堂,各類學員210萬人—孔子學院已成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架橋人”,成為世界認識中國、中國與各國深化友誼和合作的重要窗口。

美國孔子學院學生在學書法愛爾蘭人伊麗莎白已經快70歲了,她喜歡閱讀中文小說,餘華和莫言的書尤其是心頭所好。她能流暢閱讀中文,還得益于10多年以前參加的孔子學院課堂。如今,她是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王紅課上的學生。“幾乎從不缺席”“對中文有着極高的熱情”,王紅這樣描述這位年屆古稀的學生。

伊麗莎白并不是王紅學生中的特例,“我的課上有渾身挂滿中國元素飾物的年輕人;有熱愛漢字書法、寫得一手漂亮毛筆字的芬蘭姑娘;也有堅持學習從不間斷的退休老人……”王紅也覺得奇妙,但“他們真的對中文很着迷”。

從說漢語、練書法到學習唐詩宋詞、臉譜曲藝,再到好奇“中國小孩為什麼穿開裆褲”“中國人為什麼愛喝湯”“中國的霧霾如何治理”,幾乎所有這些外國人對漢語、中華文化和中國社會的興趣,都在成千上萬像王紅一樣的外派人員和孔子學院中得到回應與幫助。

140個國家,511所孔子學院,1073個孔子課堂,各類學員210萬人—孔子學院已成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架橋人”,成為世界認識中國、中國與各國深化友誼和合作的重要窗口。

“漢語熱”孵出來的孔院

“老師,您知道大篆、小篆和隸書的區别嗎?”在一堂普通的漢語課上,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孔子學院志願者李熠祺突然被問到了這個“内行”的問題,驚訝之餘,提問的學生已經開始滔滔陳述起他的答案。這是一名60多歲的退休老人,他希望寫一本關于漢字變遷曆史的書。

也有學生随身帶着《唐詩三百首》,有機會就跟李熠祺切磋幾句。這種對漢語學習的極大熱情,讓他這位來自國内的碩士研究生感受到愛爾蘭的中文學習熱潮。還有小女生們問“怎麼才能買到TFboys的周邊産品”;在課上同學生日的時候,大家會齊唱中文生日歌。中國流行文化,似乎也在慢慢進入地球另一端愛爾蘭年輕人的生活。

在愛爾蘭,孔子學院已經實現了從幼兒園、中小學到大學以及社會人士的全覆蓋,僅參加中文學習的中小學生每年就超過5000人。都柏林孔子學院還負責為一個名為《你好,中國》的電台節目提供内容,節目每周一次向全社會播出。

在王紅所在的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孔子學院,為學生開設的課程已經從簡單的中文學習延伸到媒體漢語、中國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王紅的學生,有的大學畢業後還成為了當地的中文教師。從孔子學院走出,他們又憑借一己之力進一步傳播着中國文化。

早在十幾年前,當來自中國的産品走進億萬外國家庭的同時,中文及其背後的文化與社會,也慢慢開始吸引世界的目光。就在這種迹象發端之際,孔子學院應運而生。從2004年開始,中國在借鑒英、法、德、西等國推廣本民族語言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在海外設立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同年,全球首家孔子學院誕生。

對于孔院的宗旨,《孔子學院章程》裡這樣寫道:“孔子學院緻力于适應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要,增進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發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構建和諧世界。”

春風化雨全球布局

“孔子學院發展到今天,速度之快超出當初所有人的預料”,國家漢辦前主任許琳曾說,教育部最初的設想,是用10年時間在全球建立100所孔子學院。

沒想到,第一年在全球建立了46所孔子學院,第二年就建立了100所孔子學院。12年之後的今天,這個數字是511所,遍及5大洲140個國家。

而孔子學院的發展模式,也早已突破了單純的漢語教學。作為中國人民大學英語專業副教授,王紅自2014年外派擔任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以來,不僅和漢語教師及志願者們教授中文、舉辦文化體驗活動,還多次邀請中國的學者去芬蘭講學、交流;芬蘭的學生們也有機會被邀請來中國遊學。

“漢語教學是我們紮根的基礎,文化活動擴大影響,學術活動則吸引更多的學者與知識分子深入了解中國。”兩年的實踐經驗讓王紅有着清晰的工作思路。

孔子學院雖然有着共同的章程,但是各國情況差異巨大,孔子學院究竟怎麼辦?真正融入當地,受到本地人歡迎,是對每一所孔子學院的考驗。王紅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遭遇過當地文化特性帶來的尴尬,後來,他們摸索出一套方案:因為芬蘭高緯度、寒冷、冬季白晝時間短,赫爾辛基大學孔子學院的文化活動主題總是與陽光和溫暖相關;又因為芬蘭人内斂的性格特征,赫爾辛基大學孔子學院則發揮學生特長,注重漢字書寫的教學……

李熠祺在愛爾蘭帶了一個少兒班,班裡學生對中國的所有初始印象,幾乎都來自這個中國老師的講述。但她發現,單純跟學生們強調所謂的“重要性”“意義”基本沒有作用。相反,給學生們一些體驗的機會,比如畫臉譜、踢毽子、折扇子,這些實在的中國東西能讓學生們真正覺得好玩兒。“而興趣,是打開孩子們探索精神的大門。”李熠祺說,“通過這些,他們才會願意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從而領悟背後的精神。”

2016年,針對當地需求,全球78個國家240多所孔子學院開設了中醫、太極拳等中華文化課程。紡織服裝特色孔子學院、舞蹈和表演孔子學院、音樂孔子學院、飲食文化孔子學院、茶文化孔子學院等遍地開花。因地制宜,各具特色,正是每一所孔院辦學實踐的寫照。而這種漢語學習的需求與孔院辦學的特色,還在不斷地豐富中。

質疑聲中的堅定行者

作為中方院長,王紅要注意協調很多關系。剛去的時候,擔憂不少,但踏踏實實将工作做下來,王紅發現,獲得更多的是認可,是當地參與者的有口皆碑。“通過他們去講述真實的情況,比我們自己說要有力得多。”王紅說。

在孔子學院成立之初,以“中國威脅論”為底色的質疑聲就不時出現。近3年以來,美國芝加哥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等學校的孔子學院陸續停辦,關于孔子學院的許多不實論調又夾雜在争議之中。

但在實踐中,王紅看不到類似“行為”有任何生長的土壤。實際上,孔子學院由外方大學或相關教育機構首先向孔子學院總部提出申請,經批準成立後,采取中外合作的方式辦學。孔子學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中方與外方院長共同負責孔子學院的日常運營和管理。實際中則一般由外方院長提出需求為主,中方給予配合和幫助。

以開辦學術活動為例,議題均由雙方共同商定,共同邀請中國或東亞問題相關的研究者,會上則既陳述觀點也展開學術論辯。而在更為普遍的漢語教學與文化課堂當中,老師們都盡量授之以漁,呈現豐富而多面的中國社會。

“談論這些問題本身就是僞命題。”李熠祺說,在實際工作當中,沒有人考慮這些。作為派出的志願者或教師,王紅和李熠祺們需要想方設法完成教學目标,同時還要承辦各種文化活動。由于人在國外,沒有家務牽連,他們幾乎都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當中,但“每個人依舊覺得很忙”。“這些聲音本身,或許就體現了對中國的誤解與不了解。”李熠祺說。

“孔子學院是中國語言與文化的橋梁與學習資源提供者”。李熠祺認為孔子學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它帶來的是面對面的、體驗式的學習行為,孔子學院的外派教師與志願者和當地人進行着人際交往,為他們帶來的是可觸可感的中國的一部分。

王紅的芬蘭同事曾看到一篇武斷攻擊孔院的報紙文章,非常憤怒地拿到王紅跟前批駁一番,王紅隻是笑了笑。她說,我們隻管做自己的事情,了解的人會知道。

下一個關鍵路口

“當前孔子學院正處在一個關鍵路口。孔子學院接下來究竟要怎麼發展,走什麼樣的道路,需要認真思考。”許琳曾這樣評述孔子學院十多年的發展。

根據孔子學院發展規劃,到2020年,将基本完成孔子學院全球布局,做到統一質量标準、統一考試認證、統一選派和培訓教師;基本實現國際漢語教材多語種、廣覆蓋;基本建成功能較全、覆蓋廣泛的中國語言文化全球傳播體系,使漢語成為外國人廣泛學習使用的語言之一。而談及孔子學院的未來發展,教師隊伍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孔子學院教師目前主要是國内外派的專業教師和志願者,包括中方院長在内,都實行任期制,從1至4年不等。執教結束後,大部分人員回到國内的崗位上,另一批新選拔的人員再奔赴世界各地接任。

王紅在孔院兩年,手下換了兩批志願者,手中的項目也就經曆了一批批人的輪換,“這其實讓我們的工作難度不小。”因為,每一批人都要從頭開始培訓、從頭開始熟悉業務。李熠祺已經結束1年的志願者工作回國,回來的時候有太多不舍,“剛剛能夠上手就到了要離開的時候,我熟悉我學生的特性,認識他們每一個人,但是一個新來的老師則要從頭開始一切,還需要接續好之前的教學進度。這對于教師和學生,都是件挺有挑戰的事兒。”她說。

教師的本土化是近兩年孔院發展提及比較多的詞彙,但是,以芬蘭為例,目前持有本土教師資格證的漢語教師并不多,其中芬蘭人不超過10個。本土化其實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工程,“至少現在是挺難的。”王紅說。因此,外派教師隊伍的質量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王紅最近還在琢磨另一件事兒,希望能夠為芬蘭當地企業提供教育與咨詢課程,讓孔院與社會有更多的聯結,同時獲得多元資金支持。這也是孔院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命題。

李婕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孔子學院在德國已經走過十年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