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思/文1776年,托馬斯·潘.."/>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國力量——引領國際社會回歸“常識”

中國力量——引領國際社會回歸“常識”

時間:2024-10-25 11:54:41


    季思/文

1776年,托馬斯·潘恩在其《常識》一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由一個小島(英國)來統治一片大陸(北美)何其荒唐!”正是這句近乎“常識”的話語,一舉滌蕩了北美殖民地民衆思想上的蒙昧塵垢,大大推進了美國的建國進程。這就是“常識”的力量,當人們在“常識”的幫助下擺脫思想的枷鎖時,會猛然發現——哦,世界原本應該是這樣的!

240年後,曾視“人人生而平等”為“常識”的美西方卻陷入價值等級論和制度優劣論的思想迷障。而當代中國,則以雄辯的現身說法、擲地有聲的國際倡議和當仁不讓的責任擔當,推動國際社會回歸人類文明的各種“常識”:

一是讓人們意識到國際事務不能由少數幾個國家說了算。面對西方國家罔顧“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四處強推民主制度、少數幾個國家決定全球經濟金融安排、金融危機始作俑者心安理得地向全球轉嫁成本、一些大國強國動辄踐踏聯合國集體決議等“反常識”現象,中國則始終堅持“國家不論大小一律平等”等《聯合國憲章》核心原則,響亮喊出“一國的事情由本國人民做主,國際上的事情由各國商量着辦”,大力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引起多數國家強烈共鳴。

二是闡釋“和則多赢,鬥則俱傷”的淺顯道理。人類自誕生至今,正是靠着團結合作,方能戰勝在體能、數量上遠比自己強大的其他種群,實現人類文明的累積性進步。但時至今日,少數國家仍癡迷于零和博弈和排他性競争。而中國積極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赢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通過提供“一帶一路”、亞投行、絲路基金等全球公共産品,歡迎各國搭中國發展的“便車”,建設性斡旋地區矛盾沖突,把“各國共享尊嚴、共享發展成果、共享安全保障”的倡議落到實處,用實踐來闡明“和則多赢,鬥則俱傷”的淺顯道理,引發國際社會強烈共鳴。

三是拓展了國際社會對文明多樣性和制度适應性的思考空間。自歐洲文藝複興和資本主義工業化進程開啟以來,“西方中心論”、“人權至上論”、“曆史終結論”等幾乎成為一種“政治正确”。但正是這種一元化的思維模式,嚴重擠壓了人們對多元文明的想象空間,緻使不少國家陷入發展和治理困境。而當代中國結合自身實際,充分借鑒其他國家治理經驗,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短短幾十年時間實現幾億人脫貧緻富,迅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這種成功的“現身說法”,促使國際社會重新思考發展道路的多樣性問題,深刻領悟“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的真正意涵。

四是強化了“共同但有區别的責任”的重要原則。十個指頭不一樣齊,各國發展水平、禀賦和能力必有差異,遵循“以能定責”、“權責匹配”本該順理成章。但少數國家卻故意曲解甚至否定“共同但有區别的責任”原則。而中國,一方面堅持“最大發展中國家”的自我定位,另一方面積極履行國際義務、承擔國際責任,堅決反對“隻看當前、不看曆史”、“自己吃飯、他人埋單”等“反常識”言行,在“共同但有區别的責任”原則框架下為廣大發展中國家争取利益、仗義執言,推動構建一個更公正合理的國際權責分配體系。

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和奈斯比特都曾斷言,“在未來,中國的價值理念、發展模式和政策實踐,均會以一種人們想象不到的方式影響全球”。中國在未來國際格局中的作用,不僅表現為日益增強的全球政治、經濟和軍事影響力,更體現在中國對國際社會舊式思維和行為邏輯的矯正與糾偏。也隻有當中國倡導和踐行的理念原則不再被視為“例外”而是“常識”時,中國在未來國際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會得到更立體的呈現。

國際社會期待中國發揮更大作用,中國力量也必将繼續引領國際社會回歸“常識”。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責任編輯:張凱)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