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戰略選擇

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戰略選擇

時間:2024-10-25 10:52:43

中國在南海維護國家利益的行動要把區域戰略與全局戰略緊密聯系起來,把握好兩個大局,即和平發展環境的大局和與東盟關系的大局。要破解當前的困局,中國須成為能為南海地區國家和其他利益相關國家提供航行暢通和航行安全“公共産品”的主要國家。不僅僅是自己單方面宣布和實施,未來還應該主動和積極推動建設南海合作公共産品的發展,把它作為推動中國—東盟海上合作的重要議題和内容,逐步發展共同參與的南海合作機制。

張蘊嶺/文

“必然中的南海問題”

南海問題近年來一直是影響亞太局勢的一個熱點問題。南海問題成為熱點有其必然性。那麼,“南海問題的必然性”,或者說“必然中的南海問題”是什麼呢?

從中國自身看,随着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必然把南海問題提升議程,主要的理由是:

其一,曆史權益的訴求。中國對南海諸島的訴求有長期的曆史,九段線是對自身權益的圈定,也是曆史存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頒布以後,專屬經濟區的概念确立,沿岸國自行劃定專屬經濟區,這與九段線出現了交叉。在此情況下,既不能否認九段線的存在,也不能無視專屬經濟區的權益,由此出現的問題需要通過當事國談判來解決。東南亞相關國家自行認定專屬經濟區,否認九段線的曆史權益存在,中國當然不能同意。美國堅持自己的海上航行自由原則,否認當事國的權益,中國也不可能接受。面對這樣的形勢,一個辦法是擱置争議;另一個辦法是通過談判解決,然而,這兩個理性的辦法都沒有得以施行,才出現了目前的緊張局面。中國從來都沒有對九段線下定義,這表明是有商談空間的。但是,在沒有中國的參與下,他方否認中國利益的存在,中國也不會接受。

其二,法律基礎。1992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明确規定,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為中國的陸地領土。以法律所确立的國家主權範圍,中國政府當然會依照執行。并且中國的社會輿論也不允許國家在有能力的情況下不能完全保衛法定領土。為了維護南海地區大局穩定,中國與東盟發表了聯合宣言,承諾和平解決争端,維護地區和平與合作的大局。但是,面對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上升,有些國家,包括域外的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都在不斷采取行動。

其三,利益訴求。南海是中國的海上大通道,中國要成為海洋大國,必然要維護南海地區的局勢穩定。因而也必須有能力掌控南海局勢,這包括增強保衛南海地區領土的能力,對南海海域加強安全巡航,加強對南海地區資源和從業人員的保護,對侵犯中國利益的行為進行幹預和制止等。中國在南海越來越作為一個強者存在和行使職能,這是必然的。

其四,民意壓力。中國變得強大了,民衆對國家利益的關注度提高,要求政府采取更強的措施,保護國家利益。有些輿論是有些偏激、不理性,但“輿論大多數”具有合理性,對社會,對決策者形成很大的壓力。盡管政策不能完全跟着輿論走,但不考慮大多數,沒有行動也不行。

南海問題的博弈

一、中國重在利用地緣和實力提升掌控力

南海事關中國的核心(領土)利益和重大(安全)利益,中國不可能示弱和退讓,必然越來越主動出牌。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收回了西沙和南沙部分領土,90年代初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與毗連區法》,明确了在南海的領土範圍。2012年,中國正式設立三沙市,加強行政管理。近年來,對主權範圍内的南沙部分島礁進行擴建,完善地上設施,加強海空巡航。

在新的形勢下,中國必須有作為,但又要有好的戰略選擇。實踐看來,擴島和建設是一個好的選擇。從宏觀利益而言,中國需要的是對南海地區局勢有更大的掌控力。掌控力至關重要,這是維護國家安全,進行利益拓展,推動新秩序構建的基礎。

中國的這種戰略選擇引起了包括東盟、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國的焦慮。比如,日本唯恐其海上“生命線”被中國“霸占”;澳大利亞、印度的貿易主要市場在東亞,南海是大通道,他們積極涉入其中也可以理解。而美國作為橫行世界的霸權國家,更不可能坐視。上述國家必然會采取措施,聯合起來反對中國。

當然,中國不圖謀霸占,也不圖謀壟斷,隻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獲得更大的主動性。中國還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增進其他國家對中國意圖的了解和理解。

二、美國借機重塑威信和拓展影響力

美國重返亞洲,進行“亞太再平衡”,是其大戰略定位。此舉出于兩個戰略考慮:一是拉住盟友,保住領導地位;二是站穩腳跟,維護主導地位。實際上,冷戰結束以後,美國盟友的離心傾向非常重,包括日本、韓國,菲律賓、泰國和澳大利亞,奧巴馬政府通過重返亞洲戰略,加大了拉攏盟國的力度,鞏固和更新了盟友圈。中國的快速崛起、東亞自主性合作運動等,都對美國的主導地位形成嚴峻挑戰。而通過宣揚中國改變秩序、“稱霸”亞洲,美國不僅獲得了話語權,而且樹立了“秩序”保衛者的身份,利用盟友和其他國家對中國的戰略性疑慮甚至恐懼,有效借南海問題取得了擴大行動,包括軍事行動的“合法性”。一些與中國有争議、有矛盾的國家也利用美國向中國施壓。一時間,美國變成了南海問題的“主角”。大多數國家的“理性選擇”是借助美國力量,“腳踩多隻船”。對中國而言,不能簡單以美國劃線,把他們推走。中國應對美國的戰略意圖做出準确判斷,并且與中美的全局利益相聯系,把南海問題孤立起來對中國不利。

三、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加強“綜合抗争”

随國力提升,中國在南海的存在和影響力不斷加強,對此,與中國存在争端的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感到疑懼是正常反應。多年來,越南、菲、馬在其所占島嶼上進行了很多建設,并自劃專屬經濟區,拒阻中國。這些國家在能力不足以與中國直接對抗的情況下,選擇了以下戰略:一是守住既占地盤,二是拉外部勢力介入。國際輿論容易“同情弱者”,這樣就置中國于被動地位。菲律賓雙管齊下,自己既争取話語權(提交國際法院訴訟),又拉美國介入(提供軍事基地),盡可能避免與中國直接對抗。越南在切實加強對所占地盤守護的同時,拉多國介入,組成聯合陣線,對中國施加壓力,但也避免與中國直面對抗。馬來西亞一直采取“周旋戰略”,在保持與中國關系穩定的同時,加強對所占領土的開發利用。

顯然,争端相關國家的主要戰略是:一是維護領土占有現狀不被中國突破;二是拉外部力量制約中國對海域的控制。在此情況下,中國與直接相關方的沖突反而容易被外部國家,其中主要是美國的介入行動所遮蓋。

2016年5月3日,東盟防長擴大會議海上安全與反恐聯合演習在文萊麻拉海軍基地的多國協調中心正式開幕。此次聯合演習在文萊、新加坡及兩國之間海域舉行,于12日結束,參加此次演習的國家有新加坡、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老撾、緬甸、印度尼西亞、文萊東盟十國及中國、俄羅斯、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八國。圖為5月3日在文萊斯裡巴加灣市拍攝的參加演習的中國軍艦“蘭州”号導彈驅逐艦。中國的戰略選擇

未來,在南海地區,中國還會繼續利用地緣和實力來提升掌控力。盡管有風險,但出于核心和重大利益的考慮,中國隻能采取不退讓戰略。當然,不退讓并不是說要直面對抗,不做回旋。争取南海地區的和平是大局,特别是與東盟争端國家的關系,也要考慮東盟整體關系大局。中國提出“雙軌思路”,就是力圖把争端與整體利益分開處理,發揮中國與東盟關系的整體平衡作用。

美國宣揚捍衛航行自由,目的還是為了維護其在這個地區的“自由權利”。出于對中國替代美國的擔心,用美國制約和平衡中國成為諸多國家的選擇,這為美國在這個地區行使主導權提供了輿論支持和操作平台,讓中國成為“被告者”。要破解這種局面,中國須成為能為南海地區國家和其他利益相關國家提供航行暢通和航行安全“公共産品”的主要國家。中國宣布,在南沙擴建的設施将為各國提供公共服務,建立的燈塔、海嘯預報中心、醫院等,都是開放的。目前,這樣的公共産品較少,将來還應該大幅度增加。不僅僅是自己單方面宣布和實施,未來還應該主動和積極推動建設南海合作公共産品的發展,把它作為推動中國—東盟海上合作的重要議題和内容,逐步發展共同參與的南海合作機制。比如,中國可以倡導召開發展南海“公共産品”的國際會議,邀請區内和區外的相關國家參與讨論,達成共識。如果能夠避免對抗性示威和“隔海喊話”,坐下來談,美、日等國就沒有理由搞大動作了。

中國要把握好“張弛有度”,戰争解決不了南海問題。東盟國家不會主動攻擊中國,小動作會有,大動作會非常謹慎。美國不會侵占或者破壞島上的設施,其行動主要是顯示力量,發出所謂警示,拉攏人心。針對美國、日本派出軍艦,在公海上顯示力量的行為,難以幹預。中國做到心中有數,作好危機應對即可,要“不為所動”,以靜制動。

東盟國家不希望在南海發生戰事,從一開始其外交方針就是與大國對話,對話的目的就是不在家門口發生大國對抗,特别是戰争。在這一點上,中國與東盟有着相同的利益關注。

南海問題的糾紛還會持續下去,但是周旋的空間也很大,中國在南海維護國家利益的行動要把區域戰略與全局戰略緊密聯系起來,把握好兩個大局,即和平發展環境的大局和與東盟關系的大局。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責任編輯:徐海娜)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