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互聯網時代創新價值鍊

互聯網時代創新價值鍊

時間:2024-10-28 12:25:18

如何做最好的創新?

沒有什麼比親自走在創新之路上更讓人興奮的了。但是,究竟該怎樣做,才能不斷得到最好的創新呢?建議大家思考和實踐以下五項創新的準則,它們是:

洞悉未來。創新者要了解未來的用戶需求,以便研發出适用于未來的産品或技術。要做到洞悉未來,雖然應該重視用戶,但是,不能完全聽取用戶的意見,因為用戶不可能有足夠的前瞻性,也不可能完全理解技術的發展規律。所以,創新者需要有洞悉未來的才智,能根據目前的市場情況和用戶需求,結合技術的發展規律,對未來做出正确的預測和判斷。這個道理就像踢足球一樣,優秀的球員要到球将要到達的地方,而不是球現在所在的位置。在互聯網發展的初期,當時的用戶沒有準确地提出針對搜索引擎的需求,因為用戶習慣于使用分類目錄來查找自己需要的網頁。那時,用戶可能并不知道搜索引擎是什麼,不清楚自己是否真正需要這樣的功能,也不清楚技術上是否具有可行性,但是,能夠洞悉未來的創新者可以推測:随着網頁數量的不斷增長,總有一天,分類目錄将無法更好地容納更多的新網頁。這時,創新者便先于用戶想到,未來的用戶需求一定會轉向比分類目錄浏覽更加便捷的方式。例如,是不是可以允許用戶使用任何關鍵詞進行查詢,并獲取網頁結果呢?在技術上,是不是可以自動為海量網頁創建索引并獲得最好的排序呢?谷歌公司的創始人正是洞悉了這個用戶的潛在需求,而投身于搜索技術的研發。當用戶對于網絡搜索的需求越來越明顯時,以谷歌為代表的搜索引擎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前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直接帶動了網絡廣告産業的興起。

打破陳規。其實,創新的最大障礙就是無法脫離固有的思維定勢或思維框架,總是在已有的方式、方法裡打轉。如果不能打破陳規,那麼,無論對未來用戶的需要有多麼清楚的認識,創新者也無法想出最有效的、最新穎的解決之道。無法打破陳規的一個例子,就是一位發明家在發明汽車的時候,腦子裡依然還是想用操作馬車的陳規來操作汽車。結果,他不是用方向盤,而打算使用缰繩來調整汽車的方向。在科技發展史上,通過打破陳規來獲得有價值創新的例子不勝枚舉。當無線通信剛被發明出來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認定了這個技術演變的最終目标肯定是,每個人都會有一台無線通信裝置,能夠成為“無線”的電話。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無線通信設備有兩個部分:無線發射器體積龐大,價格昂貴,但是無線接收器體積小,而且便宜。所以,要實現這個終極目标需要有長遠的打算。這時,一位打破陳規的創新者想到,是不是可以把發射器和接收器分開,讓每個人都有一部非常便宜的接收器,來接受某個中心發射器的信号。就這樣,廣播這種最早依賴無線電技術的大衆傳播方式誕生了。

追求簡約。在很多情況下,複雜的東西并不一定有效,隻有最簡單的設計和組合才能發揮最大的效力。最初做搜索引擎的時候,研究人員發現,如果用戶搜索時多輸入幾個字,搜索結果就會準确得多。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能提示用戶多輸入幾個字呢?當時,有人想到,我們能不能做一個智能化的問答系統,引導用戶提出較長的問題呢?但是,這個方案的可行性會遇到許多挑戰。也有人想到,我們能不能主動告訴用戶,請盡量輸入更長的句子,或者根據用戶的輸入主動建議更長的搜索詞呢?但是,這樣似乎又會幹擾用戶。最終,有一位技術人員想到了一個最簡單,也最有效的點子:把搜索框的長度增大一半。結果,當用戶看到搜索框比較長時,就會有更大的可能性輸入更多的字詞。今天搜索引擎上長長的搜索框就是這麼來的。

以人為本。21世紀人才最重要。在19世紀的一個普通工廠裡,最能幹的工人與普通工人相比,他們的生産力最多相差一倍。但是,在21世紀的IT企業、研發機構中,一個最有創造力的研發人員和一個普通的工程師相比,他們的生産力卻可能差距幾十倍、幾百倍甚至上千倍。如果你的企業能夠吸引、用好幾百個、幾千個天才的創新者,即便是在最激烈的競争環境裡,也一定能脫穎而出。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就要為人才創造最好的工作環境,給予他們最大的信任,賦予他們足夠的權限。在谷歌,每一位工程師都可以利用工作中20%的時間,來做自己最有激情做的事情。這是一種真正的放權和信任,也是營造自下而上的創新氛圍的有效方法。事實上,谷歌發布的許多創新産品,最早都誕生于20%的時間裡。正是因為有了諸多鼓勵創新的舉措,谷歌才能在10年多的時間裡,一直在互聯網領域裡保持技術優勢,不斷用最好的創新改進互聯網用戶的使用體驗。

承受風險。任何創新都有風險,在創新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用正确的态度對待失敗。失敗不是對我們的懲罰,而是一次最好的學習機會。愛迪生發明燈泡的時候,經曆了6000次失敗才最終成功。在谷歌,有許多20%時間裡開始的創新工作,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失敗了。沒有這些失敗,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創新脫穎而出;沒有接受和承擔風險的能力,就不可能營造出真正鼓勵創新的環境。在我負責研究工作時,我的主管曾對我說,如果你每一個項目都成功了,那麼,你實際上是失敗的。因為你并不是在做研究,而是在回避風險,隻選擇那些十拿九穩,沒有什麼創新價值的項目。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