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世界格局的幾種可能走勢與中國的抉擇

世界格局的幾種可能走勢與中國的抉擇

時間:2024-10-25 10:52:13

世界格局正處于塑型之中,“權力東移”“美中博弈”“三足鼎立”“多極世界”“無序和失序”是正在顯現和未來可能的世界格局走勢。不能排除世界會經曆一個無序或失序的時期。這個時期有多長,要看客觀形勢和主觀努力。一方面,形勢比人強,另一方面,曆史終究是人類自己創造的。中國在世界的汪洋大海上向哪個方向發展,怎樣發展,與誰一起發展,都事關大局和大勢。隻要我們保持自己的戰略定力,看準方向,穩步前進,到了兩個一百年時,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世界人民的和平發展,就都絕不隻是美好的願景!

黃平/文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世界被劃分為東西方兩大陣營,并開始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蘇美兩強争霸構成了世界的基本格局。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由此結束,世界格局進入了美國“一超獨霸”的單極世界。“曆史終結”成了紅極一時的判斷。但“9·11”恐怖襲擊打亂了這個局面,中國等非西方世界國家的崛起,更改變了“西風烈”的局面。接下來2008年的金融風暴,又在經濟上對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給予了沉重打擊,至今還沒有完全恢複。本文拟對眼下和今後世界格局的幾種可能走勢以及中國的戰略選擇進行簡短分析。

世界格局的幾種可能走勢

一、“權力東移”

這是美國一些戰略界人士頗為憂慮的。“9·11”後的十幾年,正好是中國迅速發展為世界新興經濟體之一的過程,2012年以後按GDP計算已經超過了日本。照目前的發展趨勢,就算中國以新常态下的年均6%—6.5%的速度發展,再過十年,成為世界經濟中的排頭兵,也指日可待,更不用說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情況。“美國衰落”一時成為美國戰略界(含外交、國防、情報乃至學界)一些人士十分擔心的事态,盡管按照經濟、軍事、科技、教育、資源等“綜合國力”看,中國與美國之間還差距甚遠,中國本身也并無取代美國的戰略意圖。但中國的發展規模、速度和趨勢令美國疑懼。在這個語境下,也就不難理解“重返亞洲”或者“亞太再平衡”的産生。“重返亞洲”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亞洲為重心,而不是留在中東繼續“反恐”戰争,或繼續把相當的兵力部署在歐洲。當然,美國這次不是用朝鮮戰争、越南戰争或冷戰的方式,也不是用小布什對付伊拉克的方式,而是憑借“巧實力”,搞“前沿部署”“前沿外交”。

這一做法背後的一個基本假設,是美國意欲防止出現“權力東移”。這種“權力轉移”,在世界資本主義近代史上曾幾次出現。從意大利到荷蘭,從荷蘭到英國,再從英國到美國,期間也有過幾次大的危機和挑戰,包括兩次世界大戰,即使權力轉移到美國後也還有過長達40多年的冷戰。所以美國既然有保持“全球領導地位”的希冀,對中國的崛起有戰略憂慮或戰略疑慮也屬正常。

然而,如果對中國一百多年的近代曆史和幾十年來的發展道路有所了解,對中國的國家戰略和她背後的制度、文化有所認識,“權力轉移”的動力就很難從中國這邊找到。如果美國對自身的曆史地位及綜合實力有正确的估計,就會明白幾十年内“大權旁落”的可能性也未必很高。特别是,如果再對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有所洞察,對于國際環境的認識更加全面,就會認識到原來意義上的“權力轉移”其實很難重現。對于中國來說,這種“權力”,不僅不會要、不想要,也不該要、不能要。不會、不想,是因為我們既沒有這個野心也沒有這個目标;不該、不能是由我們的國家性質、社會制度所決定的。

二、美中博弈

美中博弈是一些比較而言更加務實的美國人士提出來的,既包括G2建議,也包括所謂“美中國”。一些主張“再平衡”的人士也看到了中國正在崛起的事實,他們認為不應該也不能簡單重複美蘇對峙時用冷戰的辦法與中國搞軍備競賽、“核恐怖平衡”,于是回到戰略對沖、“接觸+遏制”,無非是在兩者之間選擇誰輕誰重。如果中國強(實際強,或者示強),則加大遏制的一面,如果中國弱(實際弱,或者示弱),則強調接觸的一面;或者,中國變化不大,美國自己強,則多講接觸面,覺得美國弱了,就加強遏制面。

從中國自身來說,兩個百年的發展目标和朝向中國夢的前進步伐,面臨最大的博弈對手也的确就是美國,無法選擇。中國雖然沒有挑戰美國的主觀願望,多次明确說“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國和美國”,甚至正式提出了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以求中美之間不僅不沖突、不對抗,還能互相尊重、互利共赢,走出零和遊戲的困境。畢竟,美國目前一超獨霸,無法忽視。在美國對中國采取遏制一面時,不得不接招拆招。

應該說,“博弈”并非就是對抗,更不必非要發展到戰争。經貿、文化、社會、地方交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中也有博弈,隻要能夠互利,就意味着雙赢,盡管并非總是各得一半。就此而言,“中美博弈”這個戰略選項,至少比“權力轉移”要實際得多。隻不過世界不隻是中美兩家的,“玩家”也并非隻有這個最大的發達國家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三、“三足鼎立”

歐洲人并不認為世界格局的基本面就是中美博弈。歐洲,尤其是歐盟,至今仍然是世界經濟-政治-文化最主要的力量之一。雖然有最近的英國脫歐公投,但是從世界力量的現實對比和發展潛力來考慮,誰輕視歐洲、輕視歐盟,誰就難免發生戰略誤判,難免受損。歐洲不僅是近代文明啟蒙的發源地和現代性的開拓者,也是試圖超越原有的格局走向區域化整合(一體化)的先驅,還是當今世界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綜合來講最強的一極。

環顧世界,北美、歐洲、亞洲是當今世界最強的三大區域,而北美地區美國一國獨大,加拿大和墨西哥完全不構成對美國的挑戰;歐洲,不論英國脫歐與否,其區域整合的程度,為亞洲所望塵莫及,雖然亞洲确實是人口最多、發展速度最快和潛力最大的區域。簡言之,談到世界格局,美、歐、亞三足鼎立,從目前看是最符合實際的基本盤,三大區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從地緣闆塊上,可以說這三個地區仍然是實力最雄厚、影響最大的。這三大闆塊如何協調合作、競争妥協是現在及今後一段時間内世界格局的重要變量。

四、多極世界

更符合實際的描述應該是:冷戰結束後,經過短暫的“一超獨霸”,世界正向多極化發展。除了美、歐、亞這三大塊,非洲、拉美也在奮力直追,印度更是已經位居新興經濟體之列,俄羅斯的發展戰略和外交政策也非常具有特色,俄羅斯戰略上向東還是向西傾斜,世界格局會顯現出非常不同的态勢。作為中國20年的戰略合作夥伴,俄羅斯多年來就是科技、國防和資源的大國。印度與俄羅斯一樣,既是地緣大國,也是中國的鄰國。日本一直是世界上先進的經濟體,又是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軍事盟友,不斷在争取通過修憲換取“正常國家”地位。這樣來看,如果說今天的世界已經并還将繼續呈現多極化,則是對世界格局實事求是的寫照。總體而言,當今世界正在出現多極化,多家博弈,多種可能,今天最大最強者,未來未必始終具有同等優勢。何況,強者也有弱項,弱者也有優勢。多極世界,優劣長短,要看彼此如何互動。

五、無序或失序?

問題在于,上面這樣的多極互動中,還缺乏一套國際社會共同認可和遵守的世界秩序。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畢竟已經幾個世紀了,二戰結束也已經70餘年。冷戰結束後,世界迎來了新一輪全球化,不僅商品、資本、技術,還包括信息的瞬間橫向擴散和越來越多人口的跨國流動(無論是以經商、求學、旅遊的形式還是以船民、移民、難民的形式),針對各種新情況,聯合國框架或其他框架下的應對已經不足以駕馭和管控。從達沃斯到博鳌,從G7到G20,迄今為止國際社會還沒有磨合出一套大家公認且行之有效的世界秩序。“G0世界”也許是更生動的寫照,新的秩序在哪裡?需要磨合多長時間?要付出多大代價?這些問題需要回答,因而國際社會努力的目标也很明确:和平、安全、公正、互利、共赢的世界格局。但是途徑呢?本應是協商、談判、對話、合作,但有些國家和組織身體已經進入21世紀,思維還停留在20世紀甚至19世紀。除了零和遊戲、叢林法則,似乎不知道還有别的可能,也不願意知道。

所以,不能排除世界會經曆一個無序或失序的時期。這個時期有多長,要看客觀形勢和主觀努力。一方面,形勢比人強,另一方面,曆史終究是人類自己創造的。

我們的戰略選擇

戰略選擇和戰略定力,就是在準确判斷形勢後主觀努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我們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至少以下幾個維度是必不可少的:

一、和平發展

堅持和平發展,既是為我們的道德高度、制度性質所決定的選項,也是當今時代和世界大勢的客觀要求。零和遊戲和叢林法則既不靈、也不符合我們根本而長遠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到把和平與發展确立為時代的主題,我們一直在曲折中堅持走這條道路,這條道路也給我們帶來了發展和安全。所以,這個不會改變,也沒有理由改變。

二、互利共赢

和平發展不是軟弱可欺,而是在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環境下,從經貿到投資,從交往到合作,通過互利,達至共赢。中國既不想掠奪别人來發展自己,也不可能靠掠奪别人來發展自己。無論在哪裡開展經貿,中國執行的不是你赢我輸的零和邏輯,而是按照新的義利觀,與當地社會分享發展的好處。這樣的發展,才是受當地人歡迎的發展,也才是可以持續的發展。

三、創新開放

這一發展戰略無疑需要強烈的創新與開放意識。過去幾百年世界上通行的是零和遊戲和叢林法則。在國際社會無政府狀态的叢林中赢者通吃,勝者為王,似乎是天經地義的行為準則。而“和平發展、互利共赢”這個國際關系和世界事務中的創新,我們已經探索了幾十年,這些年更加明确、更加自覺、更加主動,源自于我們自己的制度自信,源自于我們對世界大勢的清醒判斷。越是要走一條創新之路,就越是要堅持開放:不僅政策上要堅持,文化上也要保持吸收借鑒的開放姿态;不僅對西方,而且對全世界開放。這個開放,就不再是你争我鬥、你赢我輸,而是包容和共享。

四、包容互鑒

包容,不隻是寬容,而是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互相取長補短。中國綿延不斷的曆史昭示我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各個國家,各種社會,各類文化,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我們講自信,是各美其美。但僅此還不夠,在一個日益相互依賴的世界上,我們還必須學會美人之美。不論我們自己的文化多麼悠久,也不論别人以為他們的文化多麼優越,超越各自的文化傲慢與偏見,超越不同形式的屏障和局限,就能博采衆長,從而為更新的世界、更新的未來做出貢獻,這樣,美美與共,就不是一句空話。

五、站穩立場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隻要國家還在,國家利益就還在。當國家、國家利益還是我們的基本需要的時候,開放和包容就不能沒有立場。國家立場就是人民的立場,就是站在人民的根本利益一邊的立場,就是把人民的幸福、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安全相統一的立場。發展和安全,本來是一個銅闆的兩面,沒有發展,安全就沒有保障;沒有安全,要麼根本發展不起來,要麼一時發展起來也會毀于一旦。

六、堅守底線

中國所堅持的和平與發展道路,從1954年萬隆會議上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延續至今,而五項原則開篇即講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事實上,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聯合國體系都是以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為基礎的。在此基礎上共同維護世界和平、安全和穩定是大家應該共同遵守的原則。如果有的國家遵守,有的國家不遵守,那就沒有和平,也沒有國際安全和世界局勢的穩定。世界格局無論是何種走勢,和平與安全是大前提,發展與繁榮是總目标,穩定與公平是最底線。各國都來維護,就有保障,否則,就難免陷入安全困境、囚徒困境和修昔底德陷阱。在科技和武器如此發達的當今世界,上述任何一種陷阱,都隻會給人類帶來災難。

滄海橫流,中國在世界的汪洋大海上向哪個方向發展,怎樣發展,與誰一起發展,都事關大局和大勢。隻要我們保持自己的戰略定力,看準方向,穩步前進,到了兩個一百年時,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世界人民的和平發展,就都絕不隻是美好的願景!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責任編輯:徐海娜)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