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文明史視野中的中國複興

文明史視野中的中國複興

時間:2024-10-25 10:11:31

DOI:10.19422/j.cnki.ddsj.2017.07.006

圖為2017年首屆“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召開期間的國家大劇院夜色。伴随“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國文化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正受到各國民衆越來越多的關注。

中國複興是多維度現象,涉及經濟、政治、社會等不同領域。從文明史的視角審視中國複興,可以做出四項重大判斷,即中國複興意味着中國核心價值理念的延續和發展,中國複興意味着世界社會主義的複興,中國複興意味着東方文明的複興,中國複興意味着人類不同文明體之間的關系将重新進入平等狀态。中國複興是舉世關注的重大事件。觀察和解讀這一重大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視角,比如政治的、經濟的或社會的。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焦點和獨特優勢,當然也會有不同的盲點和劣勢。通過不同的視角觀察和解讀所做出的判斷和所得出的結論,也肯定存在一定的差異,有些時候甚至是南轅北轍。本文拟從文明史的視角觀察和解讀中國複興。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人類曆史并不是人類這個具有高度能動性的主體的自然史,而是一部文明史,即人類在其獨有的“人文動機”支配下所進行的創造性、可積累的實踐曆程。人類文明史在總體上是不斷進步、持續向上的,因而它也是日益趨近真、善、美的。各種文明體的誕生、成長和消亡,不同文明體之間的相互激蕩、相互借鑒,人類文明整體上的進步,勾勒出了這一複雜演化過程的基本軌迹。具有5000多年文字記載史的中國,本質上是一個偉大的文明體,其内部呈現出多元共生、多元一體的複合狀态。中國文明從來沒有中斷過,并持續地向前發展,展現出驚人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并因此在人類文明史的整體演化過程中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當今世界文明的總體譜系中占據着十分獨特的位置。著名美籍華裔曆史學家許倬雲在《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複雜共同體》一書中指出:“‘中國’這個共同體,與其說是國家,毋甯說是個‘天下’。它沒有邊界,可是周邊對中央王朝有不同程度的歸屬……中國固然以儒家為思想主體,卻同樣有強大的佛教和道教影響,更别提還有許多地方性的信仰在發揮作用……因為有多元并存的空間,中國體系容易接納外來因素,也因為沒有階級割裂,容許社會流動,易于進行内在調适。”因此,從文明史的視角觀察和解讀中國這個偉大文明體的複興,可以說适得其所。從文明史的視角觀察中國複興,大體可以形成以下四個方面的判斷。中國複興意味着中國核心價值理念的延續和發展中國的曆史并不完全是一個主權國家的曆史,而是一個文明體的曆史,因為主權意義上的中國隻是晚近出現的一種國際關系事實,是中國文明與歐洲文明接觸之後在政治層面上的一種反應,是中國文明發展到特定曆史階段的一種形态。基辛格在引起廣泛關注的《論中國》一書中就寫道:“中華文明不是作為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民族國家,而是作為一種永恒的自然現象在曆史上出現。”中國文明經過5000多年的曆史變遷,其間雖然經曆了内外一系列嚴峻的挑戰,甚至遭遇過來自外部世界的重大屈辱,但它始終一脈相承、生生不息,深深植根于廣袤的中國大地,又不斷從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汲取豐富營養,從而塑造了自己寬和包容的品格。對于這一點,中外衆多史學家在相關著述中都有細緻的描述。在漫長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鑒進程中,的确有沖突、有矛盾、有疑惑、有拒絕——我們無須回避這一點,否則,我們就是曆史虛無主義者,但更多的是學習、是消化、是融合、是創新——這也是我們必須反複強調、大力弘揚的,否則,我們同樣是曆史虛無主義者。對于如何認識和處理文明間的關系,中國古代哲人們提出了許多具有巨大包容性和持久生命力的理念,比如“貴和諧,尚中道”“道并行而不悖,萬物并育而不害”“天下百慮而一緻,同歸而殊途”“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等等。中國先人們也在社會實踐中切實踐行了這些理念。考古學發現,早在史前時期,中國地區的五六種文化系統,包括紅山文化、大汶口—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以及仰韶文化的廟底溝二期文化,“同時并存,各擅其場。它們彼此接觸,有相當可觀的商業交換與文化交流”。正是在這種交換和交流的過程中,共同體觀念得以形成,身份認同意識得以确立,中國雛形得以出現。即使是被普遍視為閉關鎖國始作俑者的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還曾使用過“華夷無間”這樣的字眼;永樂皇帝朱棣則走得更遠,提出并實施了“無間内外,均視一體”的政策。這種對待其他文明體的正确态度和恰當做法,正是中國文明生生不息并不斷躍上新台階、開拓新境界的巨大精神源泉。在全球化高度發展的今天,在中國對外開放達到曆史新高度但也面臨複雜新局面的今天,重溫這些理念,創造性地發展和持續性地堅守這些理念,對于我們正确處理“我與他”“中與外”的關系,抵禦極端民族主義、文化中心主義的誘惑,消除形形色色的誤解,化解各種各樣的敵意,構建良好的内外環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義。中國複興意味着世界社會主義的複興社會主義是理論、運動和制度的複合體,是人類在發展方式領域對正義、平等、自由、效率等普遍價值的重要探索,因而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已經具有數千年的曆史,而不像人們通常所認為的那樣隻有數百年的曆史。美國曆史學家威爾·杜蘭特(WillDurant)在《曆史的教訓》一書中,就曾用公元前2100年蘇美爾的史實論證過這一觀點。社會主義曾經在世界範圍内擁有巨大的吸引力,并在實踐中取得過舉世公認的輝煌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卓越表現,曾讓最為保守的歐美政治家也不得不公開贊歎。很多不懷偏見的歐美學者認為,如果沒有蘇聯的頑強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負将難以預料。20世紀60—70年代,世界上自稱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一度接近70個。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生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使世界社會主義事業遭受重大挫折。所幸,中國這個東方的社會主義大國頂住了空前巨大的外部壓力,穩住了自己的陣腳,确認了前進的方向,堅持了自己選擇的道路,并迅速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空前提升,成為牽動國際形勢發展、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重要力量。關于中國複興對于世界格局、地緣政治等方面的巨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學術界已有較為豐富和深入的闡釋。事實上,中國複興對于世界社會主義的意義同樣是巨大的、深遠的。從空間範圍看,當下的中國文明涵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其中,大陸走的是社會主義道路,港澳台走的是資本主義道路。無論從人口、幅員還是發展潛力,抑或國際承認、國際影響來看,大陸都是中國文明當之無愧的代表,也是國際法意義上的中國代表。因此,大陸的方向,就是中國文明的方向;大陸的未來,就是中國文明的未來。而自1949年以來特别是1978年之後的近40年間,大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走得越來越穩健,越來越自信,由此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已經深刻改變了東亞地區的格局,并在相當大程度上改變了當今世界的面貌。不僅如此,大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還将深刻影響世界上的非社會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的基本态度。中國走的是和平發展道路,這将極大地提振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信心,因為擁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國家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所取得成就的震撼性,是任何有正常理性的人都無法忽視的。而這兩點對于世界的整體發展、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都有重要意義。20世紀80年代中期,鄧小平曾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果成功了,可以對世界上的社會主義事業和不發達國家的發展提供某些經驗”。威爾·杜蘭特也認為:“對資本主義的恐懼,迫使社會主義不斷擴大自由;而對社會主義的恐懼,則迫使資本主義不斷增加平等。”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持續發展,将在相當大程度上改變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關系,在世界範圍内複興社會主義,使世界秩序更加公正合理,使全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有效。中國複興意味着東方文明的複興即使是最為粗略的類型學劃分,世界文明至少也有東西之别。在東方文明中,中國文明毫無疑問是其中最為璀璨奪目的一種,也是影響最大的一種。這一點已經為學術界所公認。深谙世界曆史進程的基辛格在《論中國》一書中就曾寫道:“中國的語言、文化和政治體制是文明的标志。哪怕是地區性的競争對手和外來征服者也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中華文明,作為自己合法性的标志(通常是走向被中國同化的第一步)。”中國文明也曾經因為自身的璀璨奪目和對外部世界的巨大影響力,得到過西方世界衆多哲人的持續贊美。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偉大思想家伏爾泰就說過:中國是“舉世最優美、最古老、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國家”“當我們還是野蠻人的時候,這個民族已有高度的文明了”“在歐洲陷于迷信腐敗的時候,中國人已經實行最有道德的純粹宗教了”。伏爾泰甚至認為,“東方是一切學術的搖籃,西方的一切都是由此而來的”。萊布尼茨、孟德斯鸠、黑格爾也有類似的論述。但自近代以來,由于西方文明的迅猛崛起以及強大的對外擴張态勢,也由于東方國家陸續成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包括中國文明在内的東方文明的光芒一度被嚴重遮蔽,東方文明的價值被有意無意地貶低了。在一段并不算短的時間内,似乎世界上隻有一種文明是先進的、方向性的,那就是以希臘文明為源頭、以基督教為信仰、以市場體制為經濟基礎和以代議制為政治基礎的西方文明——歐洲文明是主體,美國文明是它的衍生态。一切以西方文明為尺度,一元化的曆史哲學和單向度的曆史思維大行其道。但人類文明的現實進程有力地證僞了這一錯誤觀念。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輝煌成就,中國文明再度複興已是不争的事實。與此同時,作為東方文明另一大代表的印度也已進入發展快車道,印度文明也已呈現出複興的巨大可能性。中國文明與印度文明交相輝映的局面将再次呈現。由此,東方文明将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自信和尊嚴,它不再僅僅是西方文明的被動追随者,而日益成為世界文明大家庭中的一個主動創造者。中國複興意味着人類不同文明體之間的關系将重新進入平等狀态孟子曾經說過:“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文明的差異化發展是一種客觀現象,是文明多樣性的現實基礎,也是文明持續進步的動力源泉,但差異化、多樣性絕不意味着文明有高低之分、優劣之别。對于這一點,當代中國領導人曾經反複強調過。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的演講中鄭重指出:“各種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然而,世界上總有一些人刻意擡高自己所在文明的價值和地位,以十分傲慢的态度和方式對待其他文明,以十分粗暴的方式處理自身文明與其他文明的關系。這也是引發所謂的“文明的沖突”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具有悠久曆史、燦爛文明、廣闊空間、龐大人口的中國複興,意味着人類文明将由此進入一個新階段,即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日益趨近平等的狀态。在這一過程中,兩種文明的相互激蕩難以避免,但也會因此進一步加深彼此間的了解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相互成就。東方文明将在中國複興的過程中重拾失落已久的自信,獲得更多尊重;西方文明也将因自身的相對衰落而不得不采取謙遜姿态,踐行其所宣示的多元主義理念。由此,人類不同文明體之間的關系将重構,實現各種文明體之間平等相處、和諧共存、攜手并進的目标離我們又近了一步。總之,從文明史的視角看,中國複興是有雄厚曆史基礎、真切現實依據的。它将為人類對更為美好生活的探索提供積極啟示和可供參照的現實路徑,在造福中國人民的同時,也将為人類文明的整體發展提供可靠的新動能。(作者系同濟大學中國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學系主任)(責任編輯:張凱)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