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強國新時代 改革新征程

強國新時代 改革新征程

時間:2024-10-25 10:01:59

内容提要中共十九大之後的首次兩會引發國際輿論廣泛關注。回顧過去,國際輿論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中國取得的曆史性成就和曆史性變革高度贊賞;展望未來,國際輿論對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實現黨的十九大描繪的宏偉藍圖普遍看好,對中國積極引領全球治理大方向充滿期待。

關鍵詞2018年兩會;國際輿論;機構改革;憲法修正案

DOI:10.19422/j.cnki.ddsj.2018.04.001

2018年彙聚到中國發展曆史新起點上的“換屆”兩會,承載着全黨全國人民的殷殷期盼和世界聚焦中國的熱切期待。國際輿論強調這既是“黨的十九大宣布中國進入新時代之後的首次兩會”,也是“2018年度中國最重要的時刻”,意義非凡、影響深遠。據專業數據庫統計,兩會期間境外主要媒體共發表英文報道11058篇,與五年前的“換屆”兩會相比翻了一番,成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外媒對兩會關注度最高的一年。與此同時,境外近300家主流媒體、千餘名記者積極參與今年兩會報道,反映出中國和中國兩會強大的全球影響力。

在新的曆史方位和時代背景下,伴随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此次新盛會不僅是國際社會觀察中國治國理政、經濟外交、社會民生的重要窗口,同時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的中國向世界展示中國道路、中國智慧、中國貢獻的良好機會。在近20天“兩會時間”裡,境外媒體、國際智庫、外國政要、海外民衆聚焦兩會,全方位感受引領中國曆史性成就和曆史性變革的新思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藍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規範、提升自我啟迪世界的新經驗。站在面向未來的角度,國際輿論認為2018年的中國兩會不僅影響中國,也必将影響世界。

大國領袖:領航掌舵共築中國夢

3月17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選舉習近平為國家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這是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做出的鄭重選擇,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在2018年全國兩會這一繼往開來的重要節點,回顧過去,國際輿論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中國取得的曆史性成就和曆史性變革高度贊賞;展望未來,國際輿論對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實現黨的十九大描繪的宏偉藍圖普遍看好,對中國積極引領全球治理大方向充滿期待。

一、指導思想引領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中國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十二五”規劃圓滿完成、“十三五”規劃順利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告進入新時代。在國際輿論看來,偉大成就的取得離不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也離不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力指引;2018年全國兩會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這一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是“完全合乎邏輯的”。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發表西班牙中國問題專家胡裡奧·裡奧斯的文章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共産黨的理論财富,現在成為國家政治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稱得上是“符合時代潮流的一項創新”。韓國《朝鮮日報》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指導思想寫入憲法序言,賦予中國領導人絕對的理念權威。美國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網站引用學者觀點表示,習近平的政策效果良好,對國家的未來發展規劃深得人心。2018年3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五次全體會議。習近平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圖為習近平主席進行憲法宣誓。(圖片來源:新華社)二、人民情懷提升百姓“獲得感”

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九天内先後六次“下團組”,同新一屆代表委員共商國是,談新型政黨制度,談扶貧觀、政績觀、政治生态,談軍民融合,談創新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關注發展、心系民生,對人民的美好生活有過多次精彩論述。圍繞兩會議程和首次舉行的國家領導人憲法宣誓儀式,結合五年來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和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國際輿論在贊賞中共治國理政成就的同時,積極評價習近平總書記将人民冷暖放在心上、以腳步踐行對人民承諾的深厚領袖情懷。《執行情報評論》華盛頓分社負責人威廉·瓊斯說,終結貧困一直被視為人類的一項重大任務,直到不久前還被視為一種“烏托邦式的夢想”,但現在中國領導人的努力和成就讓我們看到這一夢想正在變成現實。[1]《日本經濟新聞》則認為,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努力讓百姓更加公平地分享發展成果,從而享受“獲得感”。[2]

三、新型政黨制度啟迪世界

一段時間以來,對于中國這一情況複雜的發展中國家如何能夠長時間保持穩定、實現跨越式發展并成為全球治理的擔當者,世界一直充滿好奇并希望找到中國成功的“密鑰”。“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産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造,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2018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的新型政黨制度不僅回答了世界的問題,而且引發國際社會對這一重要新提法的熱議和解讀。從黨的十九大到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美國石英财經網認為,中國實際上已經開啟政治制度國際化的進程,并準備将帶頭作用延伸到各國政黨。新加坡《聯合早報》指出,過去五年中國不斷強調文化自信、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及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這與西方傳統的民主自由價值系統形成鮮明對比。中歐數字協會主席路易吉·甘巴爾代拉認為,中國政治制度的突出優勢在于中國共産黨能夠團結其他政黨,在共同協商的基礎上制定出務實而長遠的發展規劃,并且一道為實現遠大目标而奮鬥。據專業數據庫統計,兩會期間境外主要媒體共發表英文報道11058篇,與五年前的“換屆”兩會相比翻了一番,成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外媒對兩會關注度最高的一年。圖為2018年3月7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等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答記者問,期間中外記者舉手提問。憲法修改:以全面依法治國護航新時代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成為中國憲法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要時刻。此次憲法修改不僅是時隔14年中國再次啟動修憲,同樣也是時隔25年再度在換屆之年進行憲法修改,更是憲法宣誓制度實行以來國家領導人首次向憲法莊嚴宣誓,備受國内外矚目,被境外媒體形容為“1982年以來中國憲法最根本的政治變化”。

一、五個階段呈現國際輿論關注點變化

2018年全國兩會,修憲話題既是會議本身的議程焦點,也是國際輿論熱議兩會的重點内容。若以時間縱軸回顧梳理可以看出,國際輿論對修憲的關注并非隻在兩會期間,而是随着中國重要會議的召開和官方消息的發布而展開并表現為五個突出階段:猜測、熱議、升級、平穩、認同。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憲法”“憲法将确立國家監察委員會制度的合法地位”“國家主席任期調整”等理論、實踐和制度層面的修改完善,國際輿論中各種觀點相互激蕩,中方闡釋得到廣泛傳播,積極肯定聲音不斷增多,認同“此次修憲與時俱進、應勢而為”的聲音進一步彰顯。

二、三種觀點折射修憲廣受國際輿論認可

一是稱贊此次修憲是時代所需,具有廣泛共識。《印度快報》指出,修改憲法是由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發展目标所決定,既體現政策延續性,更适應形勢發展新要求。新加坡《聯合早報》認為,此次修憲體現出中共十八大以來前所未有的執政理念、舉措和實績已經赢得更多人信賴,并在中共内部獲得更廣泛認可和支持。《今日美國報》引用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所長喬納森·沙利文的觀點表示,此次憲法修改的背景是中國認為自身發揮全球領導者作用的時機已經成熟。二是強調此次修憲意義重大,标志國家治理重大轉折。古巴拉美社表示,憲法修正案引起中國國内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因為這是中國國家治理的一次重大轉折,旨在推動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标。“今日俄羅斯”電視台援引專家觀點認為,此次憲法修改明确中國發展路線——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夯實全球政治影響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國家根本大法令中國能夠繼續踐行積極的外交路線。三是看好此次修憲助力改革,利在長遠。曾經參與20世紀70年代末中美建交、見證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美國前駐華大使洛德認為,中國最新修憲舉措這一重大變化在經濟上帶有積極因素,比如推動經濟改革和持續經濟增長。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分析此次修憲體現“三個有助于”,即有助于中國政治更趨穩定,有助于減輕中國經濟波動,有助于中國推進長期經濟改革。

監察體制改革:以全面從嚴治黨開創新局面

從早期京晉浙三地試點到目前全國省市縣三級監察委員會全部組建,國際輿論對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重大階段性成果的關注已經轉為對2018年兩會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三大熱切期待:作為國家根本大法的憲法如何賦予監察委員會的國家機構法律地位?作為反腐敗國家立法的國家監察法以何種版本出台?作為中國特色國家反腐敗新機構的國家監察委員會如何開局?

一、健全監督制度彰顯改革和反腐敗決心

“制度反腐”是近年來中國反腐敗工作推進過程中國際輿論反複“提醒”的重要内容,而2018年兩會對外界三大期待給出的有力回答,不僅實現反腐敗國家立法,而且全面回應國際關切,可謂意義重大。國際輿論認為,憲法專門增寫監察委員會一節不僅為中國推進其他改革提供窗口,同時表明中共的反腐敗工作将繼續進行下去,凸顯中共希望通過設立國家監察委員會更有效地解決對各級官員的監察力度問題。共同社表示,中國領導人已經承諾加大反腐敗力度,而國家監察委員會這一新機構将整合各級各類反腐敗職能,建立中共領導下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國家監察體系。

二、推動反腐敗工作法治化影響深遠

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是強化黨和國家自我監督的重大決策部署,是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體制改革,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監察道路的創制之舉。在國際輿論看來,制定國家監察法正是監察體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實現了全面從嚴治黨和反腐敗工作的法治化;對于腐敗這一全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之一,中國反腐敗工作的新成效不僅會進一步增強中國人民的信心,也将為其他國家治理腐敗提供重要借鑒。泰國《曼谷郵報》指出,中國領導人對于淨化黨内政治生态一直是嚴肅認真的,因為這關系到一個政黨的執政合法性。今日哈薩克斯坦通訊社社長兼總編輯鐵木爾·庫瓦托夫說,中國共産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健全反腐敗制度,賦予國家監察委員會憲法地位必将對貪腐分子産生新的震懾并減少官員貪腐現象,中國反腐敗經驗值得其他國家學習。阿根廷國家電台對外台台長阿德裡昂·克羅爾表示,這部國家監察法将被作為如何面對、打擊和戰勝腐敗問題的樣本,這無疑将産生重要影響。

機構改革:以全面深化改革激發新動能

中國自1982年起進行多次規模較大的政府機構改革,新一屆政府的成立也幾乎成為新一輪行政機構改革啟動的時間窗口。自2018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确定十九屆三中全會将審議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以來,國際輿論對這一話題的關注迅速提升,并且敏銳意識到機構改革将成為2018年兩會的重要議程和焦點話題之一。此輪機構改革的範圍、力度和決心如何,改革将釋放何種重要信号和政策走向,中國如何通過改革解決國家機構職能體系的既有障礙和弊端,如何優化職能配置并提高效率效能等等,均受到國際輿論的持續關注與解讀。

一、改革開放40年背景下機構改革意義重大

此次機構改革是國家機構至少十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改革,加之2018年适逢改革開放40周年,多重意義疊加令大篇幅、深度解析的境外媒體評論頻現。國際輿論普遍認為,此次改革方案“史無前例”,将對推進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産生深刻影響。日本時事社、俄塔社等認為,中國開啟數年來最大規模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将令國家治理體系更加靈活有效。美國《福布斯》認為,此次機構重組确實契合2018年中國人大會議加強法治的提法。在尋找實現21世紀經濟繁榮法寶的過程中,中國正朝着法治的道路前進。美國《華盛頓郵報》指出,此次改組将中國國務院正部級機構數量減少八個,此舉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精簡政府機構。

二、機構改革将為高質量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在此輪機構改革中,涉及金融和外交領域的機構重組受到國際輿論高度關注。圍繞金融監管機構合并重組,路透社、德新社等認為,中國銀行業和保險業将告别分業監管的曆史,精簡政府機構、合并監管無疑将提升金融機構管理的有效性,從而增強防禦金融風險能力。美國《華爾街日報》認為,中國政府對國内金融和商業監管機構進行全面改革,為打好防範銀行體系和整體經濟深層風險的攻堅戰再添助力。[3]圍繞國家層面國際交往機構的組建與職能調整,特别是“一部一署一局”,德國海德堡大學中國對外援助研究人士稱,新組建的機構不再僅僅出于經濟利益,而是要更多參與到國際發展中去,反映出中國的大外交架構。英國《泰晤士報》提出,新組建的中國國家國際發展署将進一步整合當前職能,增強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能力。[4]日本廣播協會認為,新組建的專門機構主要服務于中國外交整體布局及擴大對外影響力,從而增強中國國家崛起過程中政府應對各方面新挑戰的能力。

政府工作報告: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引領新發展

2018年兩會開幕之際,黨的十九大各項重大決策部署如何進一步落實、政府工作報告将為中國發展勾勒何種新時代圖景,備受國際輿論關注。結合國際輿論可以看出,經濟增長目标、改革和創新是境外媒體報道政府工作報告的三大關鍵詞。推進三大攻堅戰、提倡高質量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房産稅、提升個稅起征點等新表述同樣引發境外媒體熱議,輿論普遍肯定報告“對外展現中國自信”,期待中國推行“超出國際社會預期”的開放政策。

一、多項政策舉措勾畫民衆“幸福感”新藍圖

在展望兩會基本成果時,國際輿論認為中國将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出台一系列保障人民權益、增進民生福祉的具體政策與措施,而政府工作報告對此均給出肯定答案,多項惠及民生的舉措和保護生态環境的堅定決心令國際社會對中國民衆的“幸福感”充滿期待。《日本經濟新聞》指出,從政府工作報告中可以看出,中國政府重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消除貧富差距的決心。彭博社文章認為,設定新的經濟增長和财政赤字目标的大背景是中國将更加專注于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莫桑比克通訊社則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國讓大量貧困人口脫貧,在社會領域做出令人矚目的成就。美國《紐約時報》認為,政府工作報告表示中國在化解經濟風險、控制污染方面面臨“關鍵戰鬥”,“綠色中國”政策理念将使新能源企業和環保企業受益。[5]

二、“超預期”開放為世界注入新動力

此次全國兩會所傳遞的經濟金融和外交政策信号引發國際輿論強烈反響,外界充分肯定政府工作報告釋放出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擴大開放的強烈意願。一是熱評報告措辭變化折射政策新取向。路透社認為,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在實際工作中争取更好結果”的表述2018年沒有再次出現,表明中國政府仍将着力點放在控制信貸風險和追求高質量增長上。新加坡《海峽時報》認為,随着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期轉向高質量發展期,中國經濟将繼續成為全球增長的“壓艙石”和“發動機”。二是寄望中國推行“超出國際社會預期”的對外開放。英國《經濟學人》表示,中國已經融入全球經濟體系,開放市場的努力已經赢得國際社會廣泛贊譽,也為世界經濟帶來樂觀情緒。英國《每日快報》指出,中國表示出将向世界擴大開放以及同世界經濟進一步深度融合的意願。新加坡《聯合早報》表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将推出“超出國際社會預期”的開放政策和措施,值得矚目。三是期待中國智慧成為世界新動力。圍繞堅定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深入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國際輿論看到中國“正自信地踏上世界舞台”。瑞士《新蘇黎世報》認為,政府工作報告讓人清晰地看到中國準備如何走上世界舞台,伴随和平發展的承諾,中國将為改革全球治理作出貢獻。韓國《每日經濟》稱贊政府工作報告顯示中國正緻力于打造更加“奮發有為”的新國際秩序,未來中國将成為國際規則的制定者,包括通過堅持自由貿易和改革開放實現“中國式全球化”。

(作者系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國際輿情研究室主任)

(責任編輯:蘇童)

[1]《中國過去五年每天3.7萬人脫貧》,載《印度斯坦時報》,2018年3月6日,https://www.hindustantimes/world-news/chinas-anti-poverty-drive-lifted-37-000-peopleabove-poverty-line-every-day-for-5-years/storyCDXJeRKsM5HjBPy8WpRisJ.html.

[2]《中國改革重點着眼民生領域》,載《日本經濟新聞》,2018年3月6日,http://cn.nikkei/columnviewpoint/viewpoint/29487-2018-03-06-08-59-11.html.

[3]《詳解中國“一委一行兩會”的新金融監管模式》,載《華爾街日報》,2018年3月15日,https://cn.wsj/articles/CN-FIN-20180314122637.

[4]《中國試圖設立新外援部門擴大國家影響力》,載《泰晤士報》,2018年3月14日,https://www.thetimes.co.uk/article/china-seeks-to-extend-itsreach-with-new-office-for-foreign-aid-q7xpzcxv3.

[5]《中國年度政府工作報告:經濟面臨“關鍵戰鬥”》,載《紐約時報》,2018年3月5日,https://cn.nytimes/china/20180305/chinasleaders-meet-xi-jinping/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