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最後的武士”又回來了?

“最後的武士”又回來了?

時間:2024-10-25 11:54:04

7月9日,在2018“環太平洋”聯合軍演上,美加士兵在進行海上滲透訓練(東方IC供圖)7月20日,美國《防務新聞》記者拉特(DavidB.Larter)在一篇報道中披露,在7月12日進行的由美軍主導的“2018環太演習”中,美國陸軍首次用反艦導彈命中了一艘靶艦(退役25年的坦克登陸艦“拉辛号”)。值得注意的是,在報道裡拉特強調了美陸軍此舉是落實美智庫“戰略預算評估中心”(CSBA)前主席克雷皮内維奇(AndrewKrepinevich)2015年曾提出過的一個建議:在沿第一島鍊至南海的島嶼上部署反艦導彈可改變對中國的軍事态勢。看到這個信息,我就想到本期專欄的題目。

2015年,克雷皮内維奇與CSBA高級研究員沃茨(BarryWatts)共同出版了一本曾是他們老領導的傳記——《最後的武士——安德魯·馬歇爾與美國現代國防戰略的形成》。馬歇爾(AndrewMarshall,1921~2015)是五角大樓内部智庫“淨評估辦公室”的創始人。在他任職該辦公室主任長達40多年時間裡,除了為美國赢得“冷戰”創建了基本戰略理論框架外,“冷戰”後他還用自創的“淨評估”概念和方法預測了中國崛起将成為美國的戰略競争對手。我之所以從“2018環太演習”美陸軍試射反艦導彈的新聞聯想到他,是因為美陸軍行為的建議者在其撰寫的馬歇爾傳記中,記錄了馬歇爾“冷戰”後把中國崛起作為美國戰略競争對手的思路及脈絡。

簡單說,按《最後的武士》一書中的描述,從“冷戰”後至21世紀初,當很多美國人還未考慮到中國崛起為美國的主要軍事競争對手時(即便僅在東亞範圍内),馬歇爾就開始在數據基礎上對中國的長期目标、戰略文化、曆史和中國軍隊不斷變化的能力進行了經驗性研究。在2001年小布什上任後,他應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要求于同年2月底提出了基于優勢牽引制定軍事戰略的四個目标:1.盡可能地保持并延長美國的軍事優勢;2.利用美國的主導地位獲得長久和平;3.将美國的未來戰争手段控制在小規模、有限範圍内,并通過保持戰略緩沖和海外盟友使戰争遠離美國本土;4.阻止或延緩主要或“同級别”競争者的出現。但遺憾的是,由于小布什安全團隊和各軍種的質疑,以及随後“9·11事件”的發生,一些依據上述目标的具體措施并未在軍隊中得以認真貫徹。

但是在阿富汗、伊拉克戰争開打後的2004年,馬歇爾仍堅持确定了三個研究方向:1.聚焦于亞太軍事平衡評估并強調對沖中國崛起的必要性;2.對“反介入/區域拒止”環境下軍力投送的功能性評估;3.“越戰”後美軍在實際戰鬥訓練中優勢的持久性評估。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後,馬歇爾又預測塑造2030~2040年安全環境的因素有:人口趨勢、經濟發展差異和技術發展。同時他還在此基礎上預測了美國将面臨的三大挑戰之一是:中國的崛起及其軍事現代化正在以超預期的速度進展。

值得一提的是,鑒于保密的原因,《最後的武士》一書的兩位作者并未詳細披露馬歇爾的預測到底在奧巴馬“亞太再平衡戰略”下一層的軍事戰略及具體措施上是如何落實的。但在特朗普上任後推出的“大國競争戰略”和“印-太戰略”中,多少還能感覺到有馬歇爾的影子。特别是在美國把中國海軍排除在“2018環太演習”之外後,美陸軍第一次嘗試克雷皮内維奇2015年提出的在第一島鍊部署反艦導彈推行“島嶼防禦戰略”的舉動,似乎預示着“最後的武士”影響已經深入到了美軍的一線部隊。

最後我想說的是,7月20日《防務新聞》那則新聞在開篇寫道:美陸軍有史以來首次發射反艦導彈的行為可能會引起中國人的關注。而我的關注則是——“最後的武士”又回來了?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