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一份機密的侵華作戰方案

一份機密的侵華作戰方案

時間:2024-10-25 07:37:13

試對當時的中俄兩位君主作一點片面比較:弘曆博學睿智,意志堅定,自信自強,盡心地掌控着龐大的國家,果斷鎮壓一切叛亂,包括思想上的反叛,在走向興盛的同時傲視天下,固步自封;葉卡捷琳娜熱情坦誠,富于心計與精明強悍,牢牢掌控着軍隊,也有着開闊的國際視野和變革務實的精神。弘曆的身邊文星閃耀,如王傑、董诰、紀昀、劉墉,要做的多是為皇上謄錄詩稿,撰寫敕谕,以及奉旨唱和與頌聖;葉卡捷琳娜則崇尚文明與哲學,虛心向一代思想家伏爾泰、狄德羅求教,在國民中開展了一場實實在在的啟蒙運動。

在狄德羅編纂《百科全書》陷入經濟困頓時,葉卡捷琳娜二世曾慷慨施以援手,使這位大學者深深感動。而在二人晤面時,她仍謙遜得像一個女學生,請看一段有意思的描寫:

狄德羅的熱情與親切讓女皇喜笑顔開,為了闡明自己的見解,他會抓起葉卡捷琳娜的雙手,搖晃着她的胳膊,拍打她的大腿。在給喬芙蘭夫人的信中葉卡捷琳娜寫道:“你們這位狄德羅先生太不同尋常了,每次跟他談完話後我的大腿總是青一塊、紫一塊的。我不得不在我倆之間擺上一張茶幾,以免我和我的四肢受到“傷害”。(《葉卡捷琳娜大帝:通往權力之路》第306頁)

呵呵,即便按照當下師生相處的行為準則,老狄也屬于性騷擾了,且不說他面對的是女沙皇。試想,有誰敢在乾隆爺跟前如此造次呢?

依靠政變上位的葉卡捷琳娜,身邊從不缺乏一批好戰的近衛軍軍官,也無懼發動一場對外戰争。那時女沙皇正插手波蘭内政,派大軍悍然包圍華沙,逼迫國會議員推選其昔日情人波尼亞托夫斯基為波蘭國王,而與土耳其亦交惡已久,不斷發生摩擦,戰争迫在眉睫。諸多因素,使沙俄暫且擱置在遠東的争戰,對清朝的語言轟炸也采取守勢。這種外交克制常會被誤解,大清君臣陶醉在辯才無礙、氣勢磅礴的良好感覺中,殊不知沙俄已有了一份周密的對華作戰方案。

方案的策劃者是皇家科學院院士、六等文官赫拉德·米勒。這位德國曆史學家受聘于俄國科學院已近40年(當時的該院在歐洲範圍内廣攬人才,以外籍院士為主),1735年曾深入色楞格斯克牧區調研新發現的藏文抄本,1737年起帶隊在西伯利亞長期實地考察,後寫成《西伯利亞曆史》《西伯利亞志》等書,至今仍是這方面研究的奠基性著作。他也是早期中俄關系史專家,注重數據,寫過一些重要文章。1763年,米勒提交《關于對華作戰的意見》,開篇即說:“如果俄國方面因備受中國人的欺淩,不堪忍受,而意欲發動戰争以圖報仇雪恨,那麼,不應有絲毫懷疑的是,我方一定能在戰争中獲得預期的勝利。”這裡的備受欺淩應指清廷的外交語言,尤其是對女沙皇的譏諷,許多俄國政要的确有些憤懑,已作為悍然發動侵略戰争的理由。作為沙皇智囊的米勒院士及時跟進,拟定侵華方案,從四個方面詳細闡述。以下小标題皆米勒原拟,原文甚長,隻能作一些摘要:

一、俄國發動對華戰争有何正當理由?

首先對中俄現有邊界的合法性全盤否認。哥薩克匪幫的入侵與燒殺搶掠,所建長久堡寨或臨時越冬營地,如黑龍江上遊的雅克薩堡、中遊的結雅堡、下遊瀕海地區的寨堡,都成了“俄國管轄”的所謂史證。進而說《中俄尼布楚條約》不平等,“兩國的國界當時系根據中國人的意志劃定的”,“中國全權大臣前來參加會議時帶來的兵力多達三萬人”,俄國大使僅有的三個團受到重重包圍,隻能被迫讓步雲雲。呵呵,真有些為這個米勒遺憾,為适應政治需求,竟如此不管不顧地遮蔽曆史真相。從來禦用史學家都不是沒有學識,而在于對史實的有意割裂、曲解與誇大,不是嗎?

二、對戰争采取哪些方法、進行哪些準備最為有益?

米勒充分利用以往對兩國東部交界地區的考察,開列了16條戰争準備事項,如:大量向邊疆地區移民,建立軍糧輸送通道與一系列大型糧倉,建立就地征收糧食的機制,就近解決作戰所需船隻、食鹽、軍裝、草料等;另一個重點則是拉攏蒙古王公,印發蒙文傳單,策動各部落背叛清朝,歸順俄國,并将界内蒙古和通古斯人編為軍事組織。俄國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六等文官赫拉德·米勒三、根據當地情況如何行動比較合适和有效?

米勒建議從四個地點采取行動,以尼布楚和色楞格斯克為主攻方向,同時于春季展開攻勢,而占領黑龍江左岸仍是第一步的主要目标。在尼布楚應集結10個正規團、2個哥薩克團以及大批武裝通古斯人,分成兩路:一路乘船順黑龍江而下,“夷平沿途的中國村莊”,用攻城炮摧毀瑷珲城,然後直達松花江口,“同樣将沿途的所有村莊予以摧毀”,再由那裡派遣兵船駛往黑龍江口,由海路開往烏第堡或鄂霍次克,主力部隊則返回雅克薩遺址,“修建寨堡,耕種土地,并在那裡過冬”;另一路越過額爾古納河南侵,先推進至海拉爾河,用大炮轟垮新建的中國城池,“然後由該城出發,占領直到興安嶺和阿穆爾河(黑龍江)的全部土地”,吸引索倫人加入俄國國籍,再返回額爾古納河過冬。

這隻是米勒設計的第一次進軍,是一次試探性進攻。接下來的第二次入侵,便要在瑷珲興建城堡與駐紮軍隊,沿江大肆營建殖民點。他說:“将來應在整個阿穆爾河北岸(自額爾古納河口起甚至一直到結雅河)選擇合适地點,興建一批寨堡和村莊,因為将來在締結和平條約時必須堅持不讓的立場是,務必使阿穆爾河成為兩國的邊界。”這可不是米勒的個人意見,而代表着沙俄君臣的心聲。

第三波攻勢,既指向黑龍江入海口,意在打通對堪察加的補給線,同時南向關東腹地,“溯松花江上行,能到達何地就到達何地,并且将那裡所有的一切都予以夷平”。其口吻哪裡還是一個曆史學家,分明一個狂熱的戰争販子,數百年後的納粹意識已然在其身上顯形。米勒還簡單勾畫了攻取整個大東北甚至中國内地的藍圖,但也提出路途遙遠,提出清朝可能的反攻措施,建議利用民族矛盾作分化瓦解。

這份侵華方案是遵命而作,還是米勒主動獻策,有些弄不清楚,也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其所透露的強烈的仇華心态,對清朝軍隊戰鬥力的蔑視,以及對我黑龍江的渴望與勢在必得。此時适逢清朝興盛之巅,作為曾在邊境地域考察多年的中國通,竟然将入侵視為探囊取物,而令我們感慨憤懑的是,這個日耳曼書生的紙上談兵并非全不靠譜!龐大的清軍看似所向披靡,号稱“十全武功”,實則每一仗都打得頗為艱難,取勝後忙于慶功與虛假宣傳,并不知總結改進。就是在所謂盛世,清軍在軍事思想、軍人素質、武器裝備等方面與西方的差别日漸擴大,而且在黑龍江地域的邊防形同虛設。一旦沙俄大兵沿江突入,必然是勢如破竹,瑷珲城也擋不住侵略者的進攻。

葉卡捷琳娜二世沒有采納米勒的報告,後來其情人、名将波将金聲稱“給我一萬軍隊,我将掃平中國”,也未被采納,政治家自有斟量。今天閱讀此類入侵方案和戰争叫嚣,仍會不寒而栗——那将是一場民族大劫難,是無數士兵與平民的死亡(當然不光中國人);但私心又覺得與其在90年後變為慘痛現實,倒不如早些發生。畢竟清朝國力正強,乾隆帝會征調全國軍隊大力反擊,或也能在吃虧後痛定思痛,及早進行軍隊與社會改革,中國的近代史将是另一種走向。哈,不是總有人說“曆史不容假設”嗎?其實假設一下,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待續)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