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源自大海的生計和創造

源自大海的生計和創造

時間:2024-10-25 05:23:24

1.枸杞島上出海漁民自發形成的早市

2.在幹斜碼頭,剛收獲上來的成串贻貝

舟山群島的漁業雖然在過去30年裡發生了巨變,但人們靠海吃海的生活并未改變。海洋依然為他們提供了生計的保障,也滋養着他們的精神世界。

轉變的漁業

市場裡各種剛擺開的魚蝦濕淋淋地閃着光,好多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和木棍一樣粗壯的暴鳗、像海中翼裝飛行家一樣的鹞魚、金燦燦的黃梅童、柔若無骨的蝦潺……看到我像跑進水族館裡的孩子一樣問這問那,陪同我的本地人謝莉莉不禁笑了起來。她告訴我,嵊山人習慣每天下班之後來這裡買晚餐食材。因為這裡的人駕船出去就是漁場,不像有的海島的漁民,需要在海上航行很久才能有收獲。能吃到當日捕撈、沒有經過冰凍的水産,就成了嵊山人的口福。今天,舟山海鮮裡嵊泗列島的被認為最好,而要在嵊泗諸島裡再做選擇,就要來嵊山了。

我們去一家謝莉莉相熟的餐廳吃飯。本地人吃飯不需要看菜單,站在食材旁邊,三下五除二就把做法說清楚了。海鮮從撈起到抵達本地餐廳,不超過12小時。新鮮的魚類,多會拿來清蒸,就像帶魚這種在北方城市裡習慣油炸再紅燒的魚類,這裡推

下午4點多,嵊山島的水産市場變得喧鬧起來。它的外面是碼頭,漁船就這個時候歸來,帶來漁獲。舟山每年有禁漁期,不同類型的漁船在禁漁期結束後分批次出海。漁港裡停泊的船以一種桁杆拖蝦船為主,是今年8月1日開捕的。它們在近海中層水域作業,主要拖活皮蝦,也會順帶拖上來魚類。一般是家中男性在船上工作,漁嫂們在岸上将漁獲進行售賣。薦的做法也是放姜絲清蒸。之前我們吃過一道豆腐燒蝦潺,覺得味道不錯,想要再點。而謝莉莉說,過去魚多的時候,這種半透明的小魚都入不了本地人的法眼,現在要請客,也會盡量避免點這種魚。同理,還有一種外号叫做“爛船釘”的小雜魚,以前漁民棄之不食,現在用醬油、老酒紅燒,很多人會誇贊鮮美。

作為遊客,從市場上的魚類和餐廳中海鮮的質量來看,其實很難感受到“漁業資源衰退”這幾個字。然而嵊山的确是舟山漁場從衰落到轉型的一個縮影。當地博物館裡,一進門就是一幅上世紀70年代“萬艘漁船彙嵊山,十萬漁民上戰場”的老照片。舟山漁場有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墨魚四大經濟魚類,其中嵊山漁場的帶魚尤其出名。當時,每逢冬天帶魚汛來到,就會有來自浙、蘇、閩、魯、冀、遼、滬、津六省二市上萬艘漁船齊聚嵊山漁場。各級政府還在嵊山島上設立漁業指揮部,這讓偏居舟山群島東部一隅的嵊山島成為一個口音混雜、人聲鼎沸的小城。在一個魚汛期内,同一片海域,能夠集結那麼多漁船同時作業,世界範圍内都很罕見。對比老照片裡那堆在地上望不見邊際的黃魚和帶魚,我在碼頭看到的情景隻能算是“小打小鬧”。

過度捕撈終結了舟山漁場的黃金時代。曾經當過漁民、現在為嵊山漁業生産安全員的吳和平告訴我:“大黃魚那時候多到打上來一網,可以站在上面走路。但大黃魚是一種洄遊産卵的魚類,漁民趁着黃魚産卵之時捕撈,是把它們連後代一起一網打盡。”四大經濟魚類陸續地都形成不了魚汛,這在舟山漁場成為普遍現象。各個海島有了不同的轉型路徑。比如我之前去過的另外一個以漁業著稱的蝦峙島,那裡的漁民率先走向了遠洋捕撈。在嵊山島,拖蝦和贻貝養殖成為兩大支柱。後來,各個海島的旅遊業也開展起來,漁民們有了新的收入來源。這一切,依舊離不開他們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海洋。

3.從“山海奇觀”俯瞰幹斜岙灣“海上牧場”的場景海的饋贈

和嵊山島有大橋相連的枸杞島是贻貝養殖的發源地,也擁有整個舟山最大的贻貝養殖面積。在幹斜岙灣、枸杞岙灣、後頭灣這幾處海灣都有海上牧場分布。枸杞島最特别的一道風景,莫過于在夕陽西下時登上制高點“山海奇觀”,遠觀幹斜岙灣那大片如同田畝的浮筏,以及漁船往來其間、耕海牧田的景色。

枸杞島贻貝養殖的曆史可追溯到1958年,島上一位叫徐金福的船老大發明了這種浮吊養殖技術。枸杞島的地理優勢在于,這邊近海海底多為礁石,海水澄清,因此光合作用充分,作為贻貝養料的浮遊藻類就很充沛。再加上贻貝養殖的環境需要有潮水流通,但風浪又不能太大,枸杞島上這三個朝西的岙口在台風到來時,可以給贻貝以庇護。80年代後,當傳統漁業捕撈開始式微,贻貝養殖的技術就推廣開來。在嵊泗列島的幾個島嶼——花鳥、嵊山、枸杞都可以見到贻貝養殖的場景。

此時此刻正是贻貝收獲的季節。清晨的幹斜碼頭分外忙碌,一部分漁民正在把收獲上來的成串贻貝用海水進行簡單清洗,然後裝車運走;另一部分漁民則在麻繩子上用薄膜包裹贻貝苗,再放回到海裡已經空了的浮漂下。現在枸杞島主要出産兩種贻貝:一種是本地野生贻貝人工繁育出幼苗之後,培養出的厚殼贻貝;另外一種是從大連買來的苗種,養大成為紫贻貝。嘗過之後就會發現,明顯厚殼贻貝的味道要更勝一籌。它肉厚、有嚼勁兒和鮮度,不像紫贻貝,隻是小小薄薄的一枚。但相應地,它的成長周期也長,需要三年時間,所以本地人也要養殖一小部分一年生長的紫贻貝來平衡收入。

海産養殖已經成為對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最好方式。在舟山,不僅魚類資源的捕撈受到限制,嵊泗列島和東極列島的貝藻類采摘也要遵行2017年5月出台的管理辦法。在這個管理辦法中,日本牡蛎、刺巨藤壺、角蝾螈和龜足列入了數量受到威脅的禁捕品種。野生的厚殼贻貝也要殼長7厘米以上才能采下。養殖厚殼贻貝的味道其實完全不輸給野生贻貝,并且,野生贻貝個頭大小不一,肉質也過于筋道,養殖贻貝便成為不錯的替代品。這種厚殼贻貝的肉還可以剖開曬幹,叫做“蝴蝶幹”。煮湯的時候丢幾顆下去,眉毛都要鮮掉。

也是由于枸杞島附近海域浮遊生物豐富,這裡也成為海釣愛好者的天堂。島上有不少海釣主題的客棧,零基礎的遊客都能報名參加。經常能看到本地人站在海邊險峻的礁石上釣魚,那是一種自娛自樂的休閑活動,算不上正兒八經的運動。真正的海釣在裝備上就很講究,登礁鞋、救生衣和雨衣都是必備,且不說那些針對不同魚類的誘餌和魚線、魚竿。在贻貝養殖區附近,是釣鲈魚、黑鲷、黃姑、鮸魚、星鳗的好地方。來自朱家尖島的海釣愛好者“十六枚”告訴我,黑鲷是種很機警的魚,方言裡會用黑鲷來形容一個人的聰明靈活。海釣開始時,要先投入粉料吸引魚類過來。黑鲷能夠在粉料中分辨出哪個是有釣線挂着的釣鈎和誘餌,所以釣黑鲷不能用太粗的漁線,也不能用太大的魚鈎。這樣一來,動作就要準确,避免魚線在礁石上磨斷。

天氣好的時候,以枸杞島為基地,“十六枚”還會駕船出海,到大海中間的島礁上進行矶釣。他對周邊的島礁十分熟悉,甚至給他一張照片他就能說出名字和位置。礁石縫中會有小魚小蝦,它們是其他魚類的食物來源。礁石裡面的孔洞也是魚類躲避天敵的理想場所。因此在海中,礁石附近總是魚群紮堆。“十六枚”說,在這種礁石上海釣就要分外注意安全。“一個浪打過來,會拍到岸上許多小魚,新手就會忙不疊地去撿拾這些小魚,背對大海,這就很危險。有經驗的釣手都會知道這樣的魚群是被身後的大魚追趕,應該聚精會神地注意魚鈎的動靜才行。礁石周圍潮汐和海浪千變萬化,也要始終面對大海,保持警覺。”

對于海釣迷來講,海釣能有收獲,是大海對你頭腦和技藝的肯定。一天能有幾個小時的時間,在大海中享受海風的吹拂、浪花的拍打,體會獨自和大魚角力周旋時那種如坐過山車一樣變化的心境,都是陸地生活不能提供的美好體驗。有了這個過程,吃魚都成了其次。“黑鲷上鈎之後,多半是要放生的。這麼大的魚,也吃不了。帶走就是貪心。”“十六枚”說。海釣愛好者有着幾條自律的原則:盡量用細線釣大魚,避免弄傷魚;幼魚要馬上放生;即将産卵的魚也要放生,讓魚能夠繁衍後代。這種“釣魚不為魚”的心态,是對大海的饋贈一份最好的緻謝。

海的靈感

大海是舟山人的生計之源,也成為他們精神生活的靈感來源。漁民畫就是基于海洋日常的創造。來舟山前,我查閱過一些關于漁民畫興起的資料,發現這是上世紀80年代全國廣泛掀起農民畫、工人畫熱潮之後,舟山的文化工作者召集漁民進行培訓的産物,所以并沒有認為那是真正來自民間的藝術。但看了一些漁民畫作品,又很佩服那些隻經過簡單訓練後,就對色彩運用如此了然于心的普通人。

在枸杞島的時候,我找到了這之間的聯系——有個說法是“嵊山人打扮囡,枸杞人打扮船”。這裡的小船不僅有五顔六色的船旗,船尾的後壁上還會有山水風光、花鳥魚蟲或是曆史傳說題材的繪畫。盡管船上的人自己看不到船尾畫,但大家在海裡可以互相欣賞。如果說要用天賦來解釋漁民的創造,那麼這些船飾畫的審美和技法,也許就根植在海島人民的基因裡。

東極的廟子湖島有個漁民畫博物館,島上也有不少漁民畫的高手。64歲的吳愛琴就是其中之一。她2006年開始學畫,2008年便畫出了有自己風格的作品,把它們裝點在自己經營的客棧中。她的大部分畫作都偏寫實風格:守候在漁村裡的老人、正在下蟹籠的漁民、舞着腰鼓的漁嫂等等。但色塊之間大膽的碰撞,讓她的畫都有一種奇幻的效果。後來她幹脆不受畫布的局限,在客棧的牆壁上、喝完酒的酒壇上、後院的岩壁上随意來畫。我更喜歡這些無拘無束的作品,就像牆壁上那隻豔麗的章魚,它的瞳孔是兩隻黑魚,身上爬滿了奇怪的花紋,彎彎曲曲的觸須伸展出去,把牆壁都充滿了。對漁民畫有過研究的海洋文學作家盛文強曾對我說過,漁民畫裡總有一種肆無忌憚的想象力。“這和漁民的經曆相關。海洋如此廣袤,他們經常會捕上來他們叫不出名字的生物,這就讓他們的畫作總有一層瑰麗奇異的色彩。”

和漁民畫相比,漁繩結的起源要實在得多,它就來自于漁民的生産和生活。在岱山島的東沙古鎮,我拜訪了能打200多種漁繩結的王國定老人。他1951年出生,從1966年駕駛木帆船出海捕魚,到2005年退休,大半輩子都漂在海上。王國定向我介紹,漁繩結分為漁網繩結和漁用繩結兩類。漁網繩結用于編織、修補和組裝漁網,像撩篷、扳罾、張網、流網、拖網這些都離不開它。漁用繩結用于滿足船上要用到的提、擡、挑、拉、系、綁等需求。比如下海救助的花箍結、能使帆篷升降的朝篷結,還有用于漁民衣裳的紐扣結、漁民出差打鋪蓋卷用的被鋪結等等。

繩結的傳承都靠漁民之間相互傳授。王國定記憶力好、手也巧,就在打漁繩結上成為佼佼者。有的複雜的繩結已經沒有人會打了,好比環棍圈結,是用來固定船上的船錨。機械船上後來都自帶了固定裝置,這種結也就消失了。但它需要能夠在風浪裡穩得住笨重的錨,幾根繩子交錯編織起來要格外結實。王國定琢磨了一段時間,才把年輕時掌握的技能複原。繩結展示在那裡,他很是得意。

附近的小學請王國定去教興趣課。除了一些功能性繩結外,他還會教孩子們打裝飾性繩結,怎樣用繩子打一隻蜻蜓、一隻蝴蝶,或是挂在船上保平安的平安結。這都是他從前在船上消磨時光的創造。出乎他的意料,這些從小再也不會跟家裡人下海的孩子們對他的繩結表現得興緻盎然。他們沒有想到,一根簡簡單單的繩子,也能有如此豐富的變化。已經離開大海的王國定,一度在家裡覺得很不适應,現在終于找到了延續海洋生活的方式。

(實習記者徐亦凡對本文亦有貢獻)

王國定正在演示漁繩結的打法

吳愛琴經營客棧的閑暇用來完成漁民畫的創作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