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從中國建材到中國材料

從中國建材到中國材料

時間:2024-10-24 12:54:37

整合内外兼修

《英才》:中國建材和中材兩家央企的整合,是否存在文化差異?

宋志平:我們原本是同根同源,所以應該說重組以後,可以迅速地進行文化融合。我們重組以後,立即就搬到一起了,就像結婚一樣。

我們整合力度也比較大。比如說組織優化,原來兩邊的集團層面,共有265個幹部,整合之後我們集團總共隻留下了150個幹部,其他都分到了各個業務闆塊。

我們的業務整合,最重要的就是要打破谷倉效應。什麼叫谷倉效應呢?一個企業裡邊,它隻有垂直管理,沒有橫向協同。像水泥公司我們有9家,這9家公司怎麼協同呢?就是我們内部要有協同,需要開協同會議等。

《英才》:整合的過程中,股東是否有反對或不滿的情況?

宋志平:在香港市場中,兩家上市公司的合并,是交由小股東表決,需要大股東退出的。

像這種合并,在香港的成功率隻有40%,很多都被否掉了。因為香港的門檻很低,小股東如果超過10%不同意就會否決提案。10%不同意是一個很小的數字,但意味着很大的概率。像中材股份這隻股票,如果10%,小股東隻占一兩個億港币就可以否掉整個案子。

所以當時大家很擔心。我們進行了香港路演、全球路演,希望投資者理解和支持這個項目。最後做下來,這兩家上市公司小股東的贊成票比例都超過了99.9%。在整個香港曆史上,也算是絕無僅有了。

“三足鼎立”

《英才》:水泥産量曆史新高後,中國建材有哪些發展的新動能?

宋志平:經過多年做大水泥的主旋律,我們水泥真的做大了。包括5.3億噸的水泥、4億立方米的砂漿混凝土,都是全球最大。但兩材重組之後,我們重新理了我們的思路,中國建材需要變化。

從一個傳統的建材企業進行轉變,就是形成水泥業務、新材料業務和國際工程服務業務“三足鼎立”。

對中國建材來講,這幾年需要全力以赴的去做新材料。現在我們除了原來的新型建材和玻璃纖維這兩個材料做得很好之外,最近還推出了五大新材料。一個是碳纖維,包括T800、T1000,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二個是電子信息顯示玻璃,我們生産出世界最薄的0.12毫米厚的薄玻璃,取得了轟動效應。這解決了我們國家的液晶顯示、手機、平闆、電視的薄玻璃供應,我認為這是可以和高鐵、核電站相媲美的。因為它雖然是個薄玻璃,但是做出來不容易。

第三就是我們的發電玻璃,也就是薄膜太陽能電池。這個也很轟動,同時在成都和蚌埠量産下線。

第四我們做了锂電池隔膜,在山東大規模的量産,填補了國内空白。過去這種高等隔膜動能電池都要進口日本,現在不用了,中國建材可以供應。

第五是我們的工業陶瓷,可以用作工業陶瓷軸承。我們的陶瓷軸承,可以每分鐘轉60萬轉,不發熱。因為鋼的軸承一轉快了就容易發熱,所以現在像一些戰鬥機等都是用陶瓷軸承。中國建材的工業陶瓷應用于軸承領域,填補了國内的空白。

《英才》:中國建材的新材料業務和其他企業有哪些不同?

宋志平:我剛才講的五大新材料,中國建材都是能夠進行量産的。不是像有的研究院弄出一個技術,但沒法付諸生産。中國建材全是可以進行大規模生産線生産的。幾萬米廠房,裡邊都是機器人操作,看完以後激動人心。

央企創新這個展覽會上,國家經濟領域的高層領導看了,覺得中國建材能夠這麼快速地發展,而且全部都量化,非常難得。這讓他們感到特别高興。所以有領導就說中國建材可以變成中國材料了。

中國建材一是要大規模制作,實現量産。第二要突出市場占有率水平和效益。不僅要求市場占有率得是第一,還能夠盈利賺錢。這是我們的特點,因為我們是做工業的,而不是做簡單的研發,我們是一個工業集團,這也是我們的優點。

新供給創造新需求

《英才》:外界是怎樣看待中國建材新材料轉型的?

宋志平:這兩年中國建材發生了巨變,新材料業務異軍突起。成都碲化镉太陽能薄膜電池項目竣工投産,引起了整個四川的極大振動。因為四川方面,原來他們對我們的認識都仍然是水泥,我們占到四川水泥産量的一半。

現在中國建材“卷土重來”,在四川搞的這些項目沒有水泥,也沒有普通玻璃,而是一些之前誰都聽不懂的東西。當時他們的省委書記就非常感慨,說沒想到中國建材轉型這麼迅速。

《英才》:中國建材新材料闆塊裡哪部分業務未來的市場空間是最大的?

宋志平:新材料闆塊的體量不會像水泥那樣那麼巨大。但主要是靠技術和創新。對中國建材來講,這幾個闆塊裡面能不能冒出來一個像水泥一樣領軍的業務呢?我認為是有的,那就是太陽能業務。

碳纖維、锂電池隔膜,陶瓷軸承等等這些,其實市場規模并不很大。但太陽能市場是無限大的。因為未來太陽能一定會取代傳統能源,這是個明确的方向。具體在路線上,我認為一定是薄膜太陽能取代多晶矽。

《英才》:中國建材的新材料布局對于國家工業體系來講,有怎樣重要的意義?

宋志平:中國建材之所以要轉型,不是說水泥不好了,而是說要去面對一個新的産業發展階段。我們不能隻做水泥,而是應該用水泥賺的錢,來反哺發展新型材料。

并且我們也應該在新型材料領域裡成為領軍者。特别是在非金屬材料方面,我們還是相對落後的,因此我們有責任把這個事給做好。

非金屬新材料這個領域很大,中國建材有26個院所,有3.8萬名科學家。關鍵是中國建材這個院所不僅是研究院,還是設計院,還有很強的量産能力。

《英才》:新材料産業和水泥的發展模式相比,有哪些不一樣?

宋志平:完全不一樣。因為水泥是規模取勝,占有資源和控制市場,而新材料核心是技術,是靠技術的占有和創新。其實,拷貝複制新材料工廠成本并不高。但如果收購新材料企業,成本就會很高,主要高在技術的評估上。而且如果自己已經有技術了,為什麼還要高價去收購别人重複的技術呢?

《英才》:新材料在市場上價格往往比傳統材料價格高很多,替代的過程是否會過長?

宋志平:從玻璃纖維的情況來看,我們想想20年前,那時候的玻璃纖維,我們做一個工廠,做到萬噸産量,就都賣不出去了,現在我們做10萬噸的線,都能賣得出去。原因是什麼呢?我們不能光看現有的産品,和現在的用量。實際上就是由于開發了這個材料,引導了消費,有了這個材料,大家才會去用,去代替鋼、代替鋁,代替等等這些東西,新的供給确實産生了新的需求。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