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裴寨思考:農村扶貧關鍵在帶頭人

裴寨思考:農村扶貧關鍵在帶頭人

時間:2024-10-23 04:25:28

裴寨社區花卉廣場架了幾口大鍋。鍋台是用泥巴砌的,下面燒起紅彤彤的柴火,上面是熱氣騰騰等待下鍋的紅薯粉。鍋台旁,幾個大漢撸起袖管反複搓揉着芡粉團……這是2016年12月16日張村鄉紅薯粉條文化節的現場。

裴寨社區短短幾年間由窮山溝變身富裕村而聞名全國,不僅給周邊小山村經濟起到了帶動作用,也給其所屬的張村鄉一些扶貧的新思考。

張村鄉黨委書記王冬梅道出了基層扶貧的難點:在農村,但凡有點經濟頭腦的年輕人,大都會選擇外出打工。農村幹部的年齡老化問題嚴重,他們精于治村管村,但帶領群衆脫貧緻富發展經濟能力有限。

近年,張村鄉黨委推廣裴寨成功經驗,希望能力強、口碑好、對家鄉有感情的緻富帶頭人,像裴春亮那樣重返鄉村搞建設。大王莊村的王孝義逐漸進入了張村鄉黨委的視線。王孝義靠自己多年打拼,已擁有建材、沙場、石子廠等9家企業,事業有成。

張村鄉黨委考慮到王孝義自身的品德、能力以及在群衆中的威信等有利因素,而且還是一名共産黨員,希望他能不忘鄉情,帶領貧困群衆共同富裕。

王孝義出于對家鄉人的感情,想實實在在為百姓做點事,身邊還有像裴春亮這樣的帶頭模範,決定接受鄉黨委的任命,出任大王莊村黨支部副書記。張村鄉的土質适宜紅薯生長,所産紅薯含粉量極高,村民自古就有手工做粉條的習俗,但都是“小打小鬧”的手工作坊生産,銷售渠道也有限,成不了規模,更不能指望着脫貧緻富。

為了把家家能種的紅薯變成實實在在的效益,王孝義成立了尚品種植專業合作社,采用“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合作社的農戶,畝産地紅薯5000斤,可加工澱粉1000斤,出900斤粉條。每斤粉條按10元錢算,能收入9000元錢。通過王孝義争取到的銷售渠道,之前被扔在地裡的紅薯梗,也變廢為寶,加工出口到韓國。紅薯梗按畝産3000斤算,1斤紅薯梗7角錢,又是2100元錢。除去自然災害等不可控因素,種植1畝紅薯,農民可總收入1.1萬元。

“目前,土地入股的有10戶,已有30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與合作社簽訂了種植協議。以現在的發展勢頭,種植紅薯的農民脫貧沒有問題。”王孝義說。紅薯粉條文化節的舉辦,就是為了叫響張村鄉粉條品牌,讓地方特産走向大市場。

全村發展紅薯,形成規模化生産,優勢顯而易見,但“把雞蛋放一個籃子”會不會存在風險?“這個風險我們之前考慮過,我們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揮群衆的主體性作用,農民根據需求自願加入合作社。每年種紅薯的畝數也會根據訂單的多少來控制,通過品質和傳統的手藝來赢得市場,防止‘黍多賤農’”。張村鄉鄉長趙愛明說。

“幹部幹、群衆看”。像王孝義這樣回鄉緻富的黨員帶頭人,目前張村鄉有6位,鄉黨委動員幹部,帶頭去搞養殖、種植、旅遊等嘗試,根據各自的資源,走出自己的路子,進而帶動村民共同緻富。

緻富能手回鄉當帶頭人,形成了可持續的發展,村民也比較認可。有什麼有利因素?鄉長趙愛明分析說:“這些帶頭人經濟實力比較強,降低了貪污腐敗的風險。同時,他們通過努力為鄉親做了事情增添自身成就感,社會價值和自身價值都能實現。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張村鄉黨委書記王冬梅

張村鄉鄉長趙愛明

大王莊村黨支部副書記王孝義攝影胡周萌/人民畫報

紅薯粉條節制作現場,三名村民在寒風中晾曬粉條,據說經過這樣的程序粉條特别有彈性。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