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單霁翔的“城”情結

單霁翔的“城”情結

時間:2024-10-23 04:04:26

單霁翔把自己定位為“故宮看門人”。“保護好故宮不是一兩代人的事。我們這一代人要做好我們這一代的事情。”單霁翔說。攝影段崴/人民畫報城市規劃專業博士、兩院院士吳良镛的學生、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現任院長……單霁翔,一位背景多元的學者。他在操心兩座城:一座紫禁城,一座北京城。2016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院慶日,單霁翔向記者介紹相關活動的情況。攝影盛佳鵬/中新社故宮講壇是故宮博物院面向社會公衆推出的品牌公益性系列講座,于2012年9月8日開辦。第一講,履新八個月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登台,主題定為《從故宮走向故宮博物院》。

四年多來,故宮講壇共邀請過故宮11個部門的65位主講專家及3位外請專家,内容圍繞故宮,涉及古代建築、文物研究與鑒賞、明清曆史、文物科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等諸多領域,惠及公衆近萬人次,成為一個看得見、摸得着、聽得懂的文化傳播平台。忠實“粉絲”中既有年逾花甲的老者,也不乏一大批“90後”。

2017年2月12日,故宮講壇迎來第一百期,單霁翔再次登上講台,開講《故宮博物院的表情》。講座信息在網絡平台發布6分鐘後,350個觀衆名額即被預約一空。故宮院方緊急追加了100多個“站票”名額,以滿足粉絲們的熱情。

故宮講壇隻是單霁翔“掌門”故宮博物院之後諸多舉措中的一個。而單霁翔所操心的,也不僅僅是故宮。

把對故宮的愛放大

單霁翔說:“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北京曆史城區已殘存不多。現在,必須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曆史文化遺産。”

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0餘年間,共提交了近200件提案,每年都有10餘件提案,集中精力于文化遺産保護的中心工作以及面臨的重大問題,苛求自己要絕對“執着”和“專一”——“老”政協委員單霁翔将自己參政議政的心得歸結為九個字:“善觀察、勤思考、敢擔當”。

在單霁翔看來,善觀察,是要善于觀察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特别是文化領域、文物保護領域,通過走訪、考察,對各方面的意見進行收集;勤思考,是根據國家的方針、政策,找準結合點,尋找解決各類問題的可行性路徑,結合自己的思考提出合理化建議;敢擔當,是作為政協委員,要把一些長期存在于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提出來,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使這些問題能夠得到根本性解決。

“作為一名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政協委員,既是曆史的參與者、見證者,也應該是曆史的記錄者、書寫者。用提案呵護文化遺産,是責任,也深感自豪。”單霁翔說。

單霁翔的學術背景是曆史性城市與曆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又常年從事城市規劃和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常被媒體稱為學者型官員。但他并不滿足于此,将近50歲時,進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專業攻讀博士,師從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建築學大家、兩院院士吳良镛。

“吳良镛先生創造性地提出以城市規劃、建築與園林為核心,整合工程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模式,以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宜人的居住環境,強調把人類聚居作為一個整體。他對文物的深情也深深影響了我。”單霁翔介紹說,“和他的老師梁思成一樣,吳先生最愛的是北京城。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他多次指出北京舊城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過分擁擠’。舊城行政辦公應适當遷出,集中建設,并為舊城‘減負’。舊城功能調整與新城建設規劃應配套進行,舊城服務設施疏解到新城的中心,推動新城的發展。”

近些年,在呼籲全社會重視故宮保護的同時,出于城市規劃專家的社會責任感,單霁翔把對故宮的愛放大,把越來越多的精力投向了北京乃至整個京津冀協同發展區域的規劃。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向全國政協提交了《關于抓住首都功能疏解契機加強曆史城區保護的提案》。這份提案對于如何“突出首都核心功能在曆史城區中的地位,完善中央行政區在曆史城區中的空間組織,進一步合并曆史城區内的行政區,緩解城市建設帶來的發展壓力,減少曆史城區功能混雜帶來的交通、環境”等方面的問題,做出了初步設想和意義闡釋。

北京曆史城區集中了文化古都的物質與文化精華,是中華文明的集中體現。梁思成曾指出,北京曆史城區完整地表現了中華民族建築的傳統手法和在都市計劃方面的智慧與氣魄。北京曆史城區核心優點在于有計劃性的城市整體,包括宏偉而莊嚴的布局、卓越的空間處理風格、合理有序的街道系統以及紫禁城等建築單體的曆史意義與藝術表現。應該說北京曆史城區的建築體系是全世界保存最完好、最特殊、最珍貴的藝術傑作。

但是長期以來,對北京曆史城區既要保護曆史文化資源,又要實現多功能的現代城市建設,造成格外複雜的矛盾,也引發了各類全局性問題。在曆史城區内不斷修寬大的馬路,建高大的建築,緻使街巷肌理受到嚴重破壞,造成“規劃性破壞”。随着在曆史城區實施大規模的“危舊房改造”,胡同四合院大量消亡,又造成了“建設性破壞”。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北京曆史城區範圍内的傳統遺存已經不足總面積的1/3,建築形式和街道形态在時代、風格、尺度、規模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

在提案中,單霁翔建議,堅持“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性質,突出首都核心功能在曆史城區中的地位,完善中央行政區在曆史城區中的空間組織,進一步合并曆史城區内的行政區,緩解城市建設帶來的發展壓力,減少曆史城區功能混雜帶來的交通、環境等方面的問題。

同時,進一步梳理曆史城區可以進行整體保護的空間範圍,明确曆史城區保護的主要方向,突出曆史城區内文化遺産價值,重點保護故宮、天壇等城市文化景觀,保護以中軸線為代表的城市軸線體系,修補内外城和皇城城郭及傳統水系格局,凸顯曆史城區面貌的完整性,維護宜人的街道空間曆史文脈,構建建築群整體和城市公共空間體系,實現重塑“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的宏偉目标。

做好故宮看門人

誠心、清心、安心、匠心、稱心、開心、舒心、熱心——單霁翔列出的故宮的八個“表情”。

當别人用“故宮掌門人”來稱呼他時,他總要糾正:“我是故宮的看門人。”

2012年初,單霁翔從國家文物局局長接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從此他也對自己做了“故宮看門人”的角色定位。做故宮的看門人絕非易事:要把門看牢,防火防盜;要把好關,完善故宮平台的準入機制;要有“主人”意識,把故宮真正的“主人”社會大衆服務好。

回憶初來故宮就任時的情景,單霁翔說,每一天的感受都是新鮮的、緊迫的、深刻的。“有的朋友問我,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你的三把火準備從哪裡燒起?我告訴他,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木結構古建築群,故宮保護最怕‘火’,所以我一把‘火’也沒有,好在我的名字裡有‘雨’,我倒準備好‘水’了。做好故宮博物院的工作,首要的責任是确保安全。”

雖然多年從事文保工作,但是對于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職務,單霁翔還是覺得對于自己的能力、學識和經驗都是不小的挑戰。他把工作從調查研究開始,分别向各位院領導讨教,到故宮博物院30多個部處走訪,利用節假日拜訪在職和離退休的著名學者、文物專家和曆任院領導,以及社會上的專家、學者。“在不斷的走訪、研究和實踐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故宮博物院工作的細緻、複雜和敏感,也深刻地感受到故宮人的付出和不易。”

從位于故宮北側神武門西邊的院長辦公室出門向西,沿故宮紅牆逆時針行走一圈大約有4公裡路程。單霁翔已經不記得自己走過了多少個這樣的4公裡,因為這樣的例行巡查是他日常工作的常态。“一個煙頭也管,一個井蓋也管,一塊牆皮也管。”别人眼中的瑣碎小事是身為院長的他“大意不得”的細節。他的原則是,隻要對維護文物生态有好處,就得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為保證執行力,須堅持原則,甚至下猛藥。

曆時數年的故宮古建築整體修繕工程,從午門到神武門,包括太和殿在内,在堅持每天開放的情況下進行大規模修繕,讓絕大多數古建築保持健康的狀态;2013年開始試行周一半天閉館,2014年正式實行周一全天閉館,讓“連軸轉”的紫禁城和文物藏品獲得了難得的喘息時間,大量的建築維護和展廳文物保養工作在閉館日緊鑼密鼓地展開;2013年,禁煙、禁打火機“入宮”,開放區内禁止機動車輛駛入,使觀衆安全得到保障;2013年,針對故宮博物院亟待解決的七大安全隐患的“平安故宮”工程獲得國務院批準并穩步推進;2015年,故宮博物院迎來建院90周年大慶,紫禁城開放區域從52%增至65%;2015年底,端門數字館開門迎賓;2017年2月,故宮講壇迎來第一百期,講座舉辦地點從宮外改在空間更大的故宮博物院院内報告廳……

單霁翔将這些工作的出發點闡述為:“故宮應該是有尊嚴的故宮。”

在單霁翔看來,“尊嚴”的概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文物的尊嚴,近600年的紫禁城、180萬餘件貫穿中華文明發展史的文物藏品,都是珍貴的文化财富,需要保證它們以安全、健康的姿态傳承下去,呈獻給社會公衆;二是觀衆的尊嚴,每年1000多萬觀衆來到故宮博物院,他們應當獲得和諧的參觀環境和深刻的文化體驗,需要故宮博物院提供良好周到的服務,實現博物館服務公衆的職能。“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缺一不可,也是故宮博物院工作的目标所在。”故宮匠人是故宮工匠精神的創造者和代表者。本刊資料室供圖

色彩豔麗的故宮彩繪本刊資料室供圖

2013年,因遊客擊碎窗戶導緻文物鐘受損,引起媒體關注。單霁翔在得知後組織修複,并在文保科技部的鐘表修複室向記者介紹故宮受損鐘表修複情況。攝影劉關關/中新社

創新中的工匠精神

單霁翔說:“人們來到故宮,參觀這些文物藏品,也能感受到其背後凝練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僅要繼承傳統,還要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創新。”

“聽說我這次又來參加雙周座談會,一輩子在故宮工作的一些老工匠特别激動,他們說,你一定要代表我們鞠一躬表達感謝!”這是2016年5月19日全國政協以“加強城市規劃”為主題的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單霁翔發言的開場白。随即,他從座位上起身,認真鞠了一躬。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海報

這番話事出有因。2015年底,在參加全國政協召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與保護”雙周協商座談會時,單霁翔反映了故宮古建築修繕遭遇的困境。他說,因為古建築修繕工程在現行的财政管理體系中被視為一般性的土木工程,“一刀切”地采取公開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施工單位,使得延續60年的故宮古建築修繕隊伍被迫解散。受體制原因的限制,現有文物修複專家年齡結構老化,并且存在退休以後不能返聘或返聘待遇較低的狀況,新傳承人受戶籍制度等政策限制,又難以獲得事業單位編制而成為故宮博物院正式員工——故宮面臨“人走藝亡”的嚴峻局面。

他的發言引起了全國政協領導的重視,并通過全國政協向國務院相關部門做了反映。“問題得到了國務院領導,文化部、财政部和人社部等有關部門的關注,按特事特辦的原則逐項加以落實。”故宮保護傳承的隊伍又延續下來,還重新設立了傳統的建材基地,留住了老工匠,建立了培養傳承人的機制。

“故宮的工匠精神是幾百年來,在對紫禁城的營造和不斷維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單霁翔說,“這種精神傳到今天,需要我們把更多的文物和藏品展示出來,作為博物館的重要内容,傳播給社會公衆。故宮的諸多文物藏品,是曆朝曆代的工匠們精心制作出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呈現方式。”

如今,在單霁翔的大力支持下,故宮人拓展了工匠精神的内涵。“2016年,故宮文物醫院修建完成。古代的文物、藏品,可以在高科技手段的支持下通過檢測、無損探傷等方式,使它的狀态、材料、病害得到更清晰判斷,更有利于随後進行的科學性修複。這使我們傳統的技術如虎添翼,對把這些傳統工藝、技術傳承下去有了更加充分把握,在這方面我們有信心把故宮文化傳承做得更好。”

今年已經63歲的單霁翔不避諱自己的“落伍”,但他心态開放,善于學習,樂于傾聽,敢于嘗試新事物,欣賞年輕人的思維、闖勁和玩轉電腦的身手。他強調年輕人的重要性:“故宮博物院負責故宮官方網站、微博、微信、淘寶文創旗艦店等在線數字媒體的策劃、維護、發布與運營的團隊成員,主要以‘80後’居多。”

不管是朝珠耳機、藻井傘、“宮”門箱包、“雲起如意”領帶、《故宮日曆》等文化創意“網紅”,還是故宮系列手機應用軟件(App)、系列虛拟現實(VR)節目、端門數字館,以及微博、微信、微店平台的推廣内容……年輕團隊制作的大量可愛實用、創意十足的故宮文化創意和數字作品,正在以各種鮮活生動的方式走出紫禁城、來到公衆身邊。從說教式的灌輸轉變為感染式的對話,文化創意無論從内容還是傳播方式都越來越“接地氣”。故宮也從原來隻能參觀的,變成“可以帶回家”的。

單霁翔介紹說:“經過幾年的努力,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創意産品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文創産品的數量在不斷增加。截至2016年底,各類産品已經突破9100種。今天,我們更強調從數量的增長轉向質量的提升。我們不但要出品更多産品,滿足人們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的需求,還要從更寬的領域來理解文創,要讓産品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發生更積極的作用。”2013年4月19日,單霁翔在台北參加“兩岸故宮交流會議”,接受台北故宮博物院馮明珠院長贈送的郎世甯複制品。新華社供圖

2017年1月17日,原版刷印《清敕修大藏經》捐贈故宮博物院。延藏法師(右一)與單霁翔(右二)在捐贈儀式上查看原版刷印《清敕修大藏經》。攝影金良快/新華社

故宮部分文創産品。攝影段崴/人民畫報

2015年10月25日,北京,第十一屆北京-東京論壇上,單霁翔做主題講演。攝影萬全/人民畫報故宮文化創意館,用從故宮收藏的25大類231個藏品中凝練出來的文化現象與人們的生活相結合,契合人們想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盡可能多地獲得曆史知識的願望,推出更多趣味性強、實用性強、互動性強的文化創意産品。故宮教育中心和故宮學院加快建設,伴随着故宮文創産品的研發和推廣,走向國内各個城市,走向海外中國文化中心,使傳播的力度更大、傳播的效果更好。

在單霁翔的帶領下,故宮人想做的和能做的還有更多。2016年1月7日起,三集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播出,以全新的視角向世人展示了世界頂級文物的修複過程,展現了故宮匠人的精湛技藝,也讓人們了解了文物專家的内心世界。2016年12月16日,同名紀錄片大電影登陸中國院線,以年輕而平實的視角探望古老故宮的最深處,成為中國賀歲電影的一種全新嘗試。2016年5月,單霁翔現場介紹故宮考古新發現:首次發現明代大型宮殿建築遺迹,包含由一條東西向明早期牆基,及其底部的地釘、排木組成的樁承台、夯土夯磚層、建築基槽等遺迹。這是紫禁城内首次發現明代大型宮殿建築的牆基以及建築基槽遺迹。攝影盛佳鵬/中新社2016年11月8日下午,故宮博物院舉行修繕後的大高玄殿正殿寶匣的歸安儀式。大高玄殿始坐落于神武門外,是明、清兩代皇家禦用的道教宮觀。攝影杜洋/中新社

2017年2月12日,“故宮講壇”第一百講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單霁翔作《故宮博物院的表情》主題講座,現場座無虛席,更是增加了100多張站票。CFP供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慨歎,正襟危坐了近600年的故宮越來越“活分”了。

有故事的人,有良心的學者

單霁翔說:“保護好故宮不是一兩代人的事。我們這一代人要做好我們這一代的事情。”

場景回到故宮講壇第一百期。兩個小時裡,單霁翔用了近七百張照片來講述《故宮博物院的表情》。

“北京地區最早的爛尾樓”,這是說延禧宮裡的靈沼軒;“世界上唯一發方便面的博物館”,這是說“石渠寶笈特展”期間為了讓所有排隊觀衆都能看到展覽,半夜給大家送來方便面充饑;“愛當皇帝還是大臣參觀者自己選”,這是說打開午門中間的門洞讓觀衆進入得更加順暢……輕松的談吐瞬間抓住了台下聽衆的心。講台上的單霁翔既是一位學者,更是一位謙遜的長者。

但是話鋒一轉,“考古不寫報告,比盜墓還可惡。不僅因為考古是公費,盜墓是‘自費’。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考古人會一層層剝離每一層曆史信息,如果他們不将這些研究都寫出來,那是不道德的。”這更讓聽衆感受到了一位有責任感的文保專家的業界良心。

2021年,故宮所在的紫禁城将迎來自己的600歲生日;2025年,故宮博物院将迎來成立100周年紀念。作為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單霁翔表示,故宮在此之前會推出一系列産品,從紫禁城的曆史到今天人們為它的保護、呵護、修複所做的努力等角度,介紹這座世界上最為壯闊的古代宮殿建築群。“我們還将推出一系列影視作品,介紹從1925年一路走來,經曆了風風雨雨後,故宮如何成為了一座世界一流的博物館,并且講述在這樣的過程中,故宮人如何成就了故宮精神。”

“你的館舍宏大,可是70%不開放;你說藏品豐富,可是99%都看不到;你說觀衆數量龐大,可是絕大多數的人都是目不斜視從前門走到後門。這樣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博物館。”單霁翔介紹說,未來故宮博物院還将不斷探索創新的方式,來拉近博物館與公衆的距離,讓觀衆不論在紫禁城内,還是紫禁城外,都能感受故宮文化的多元與深邃。

在單霁翔看來,故宮人不懈努力的内在動力,是近百年來幾代工作者對于故宮典藏守護的深厚感情,更是基于中華兒女仰懷曆史、傳承文脈的時代責任。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故宮博物院輸送的文化養分越來越深廣地滋養中華大地,展示出鮮活生動的時代精神。故宮人把優秀傳統文化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地傳播開來,實現故宮的世界、世界的故宮。

“故宮蘊藏着豐富的文化資源,常年在這裡工作的人肚子裡有故事。我們希望能有機會與更多的人分享。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的,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單霁翔說。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