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我的“浦東情結”

我的“浦東情結”

時間:2024-10-23 01:50:43

陸家嘴金融城、張江科技園區、外高橋保稅區、臨港新城……一塊塊開發區、新城區相繼崛起,讓浦東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全方位的發展格局。浦東成長于最好的時代,也有無數參與浦東開發建設的人得到成長。攝影王正坤

市民在浦東圖書館内查閱資料。浦東圖書館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前程路88号,地處以世博會主會場和世紀公園為中心形成的上海新文化圈内,2010年投入使用。視覺中國供圖

2018年3月26日,民衆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2号航站樓出境大廳自助通關。上海邊檢機關推出兩項出入境便民舉措,有效應對口岸“大進大出”的客流常态,保障旅客“快進快出”。視覺中國供圖

2018年5月1日,小朋友上演的袖珍版旗袍秀亮相上海浦東國際機場T2航站樓内,吸引了許多旅客駐足觀看。視覺中國供圖

2014年4月25日,樂迷在上海迷笛音樂節上觀看演出。經過十多年發展,迷笛音樂節已成為現代音樂最響亮的品牌之一。2014年,第二十六屆迷笛音樂節在上海浦東三甲港舉行。新華社供圖上海是沿江、沿海發展起來的。19世紀、20世紀前半段,上海沿蘇州河兩岸起步、發展。黃浦江的發展始于20世紀30年代,具有相當的規模和影響,被稱為“遠東巴黎”。但黃浦江東岸由于曆史、政策、地域等原因,發展始終受到制約。20世紀80年代末,國内處于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時期。同時,新科技革命帶來經濟全球化,也為中國戰略性納入全球化經濟體系、從容與世界經濟對話提供了機遇。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重大決策對外宣布,向世界宣告: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不僅不會停頓,而是會向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推進。

浦東開發開放的前期準備工作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開始,我是參與浦東開發開放前期研究的親曆者,從事相關立法工作和浦東新區開放度的探索,不僅有了難忘的“浦東情結”,而且親身體驗了浦東建設的艱辛探索。

1987年7月,愛國美籍華人、預應力專家林同炎教授,向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寫了萬言書,提出浦東開發問題,建議要立足浦東、放眼世界。江澤民同志對此十分重視,交給時任上海市政府顧問汪道涵同志全力推進。由此,浦東聯合咨詢研究小組應時而生。這個小組很特别,其成員囊括了相關開發開放最重要幾個領域的專家。汪道涵任小組顧問,副市長倪天增任組長,建交委主任張紹樑任副組長。我作為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國際經濟法系剛剛畢業的碩士研究生,也被選入了小組。

我們這個小組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浦東開發開放的定位問題。比如,是以浦東的小小一角做實驗,還是把整個浦東都作為開發開放的試驗田;是取幾個點作為開發開放的重點,還是全面開花。

對這個小組來講,是平地起高樓,研究人員全部是業餘時間工作,沒有人是全職。而辦公條件很有限,就在中山東一路12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底層的一排鐵皮房中的一間。強烈的曆史使命感和責任感,讓大家的工作充滿激情。

研究小組主要的想法就是:浦東開發開放一定要立足上海,面向世界。當時就提出現代化、市場化、信息化和法治化的目标,提出了“小政府、大社會、多企業”的趨向,提出了浦東開發開放,應該以點帶面。我們當初的設想是“三點一線”,今天陸家嘴、外高橋這兩點完全是按照當年的設想建設的,金橋這一“點”稍微有一些移動,當時設想的是黃樓,也就是今天迪士尼樂園一帶。“一線”就是沿着東方路一線開發。“三點一線”的開發,特别強調要對外開放,先行先試。

汪道涵同志當時給我的任務,就是要研究浦東開發開放的開放程度和法制程度。浦東的開發開放,以什麼為标杆?當時全國已經形成四個特區,已有許多改革開放的舉措。海南雖然當時還不是特區,但有30條開放政策正在制定。我們就到海南調研,決心争取到與海南一樣的相關政策。所以從國内來說,我們是比照經濟特區;從國際而言,希望把上海“遠東巴黎”的聲譽恢複起來。汪道涵同志對我們的工作相當支持,将我們的成果不斷向江澤民書記報告。

1988年5月2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在西郊賓館召開了第一個國際研讨會,定名為“上海市浦東新區開發國際研讨會”,江澤民書記、朱镕基市長都到會,有150多人參加。

我們小組在這次會上提出了浦東開發開放的基本構想:整個浦東的大開放是帶動上海發展的大開放,是“小政府、大社會”的大開放,是堅持“市場化、信息化、法制化、國際化”的大開放。以“四化”推動浦東開發開放,令世界矚目,讓大家突然發現如此沉寂、發展緩慢的上海,将會有一個大動作!這次國際研讨會,主要是全面介紹浦東開發開放方方面面的設想,比如土地政策、吸引外資等。如果要說在哪些方面達成共識的話,那就是浦東開發開放條件确定具備,方向明确,時機必須抓住。國際研讨會本身不會解決任何問題,但是昭示世界:浦東開發開放在即。今天看來,研讨會的作用是巨大的。

法制是浦東開發開放的基礎,特别重要。為了打破美國對中國的所謂制裁,1990年7月初,中央決定要派出不是擔任部長、但是由部長級幹部領銜的中國市長代表團出訪美國,這個重要任務就交給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镕基同志。朱镕基同志說,我們這個代表團責任重大,任務艱巨,要有懂行的人随行。為此,市長代表團由汪道涵任顧問,又配了一個由五名學者組成的上海市學者代表團。這五名學者是: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問題研究所主任丁幸豪、複旦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洪遠朋、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敦仁、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姚廷剛,還有時任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國際經濟法系主任的我。我們五個人各有分工,就如同當時在研究小組中一樣,我的分工仍然是關于開放度和法制程度的研究。

那時浦東開發開放已于1990年4月18日由李鵬總理在上海正式對外宣布。我們于7月7日出發,第一站到紐約,在座談會上有美國記者提出,浦東開發開放的十項優惠政策登在報紙上,也就巴掌大的篇幅,何以推進浦東的開發開放?沒有法制的保障,外國的企業不敢來。朱镕基同志斬釘截鐵地回答,我們一定會立法,用法律框架來保障浦東開發和開放以及外國投資者的利益。7月下旬回到上海,他就在市政府常務會議上決定浦東開發開放必須立法。為讓海外的投資者第一時間掌握法律的要義和精髓,要求立法正式頒布實施時,用中文、英文和日文三種文字。這在中國是前無古人的事情,到今天為止也後無來者。

我被任命為立法小組的成員,後又任命我為英文版的總審定。我從事立法起草工作,始終記住兩個詞:保護和促進。我認為這是法律重要的功能。

對浦東開發開放以及今天自由貿易試驗區這樣的大手筆來說,首先應當做的都是立法。1990年,中國宣布浦東開發開放之後,浦東聯合咨詢研究小組在無形中解散。小組解散以後,就有其他機構和部門來推進浦東的開發和開放。經過不斷探索,到2000年,終于确定,在先行先試中體制、機制和法制要并行,以開發區的模式繼續推進不會長久,以管理委員會的做法也不能長久,浦東要進入建政的過程。

2000年8月,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我從外貿學院副院長的職位調任至浦東新區做副區長。我當時是無黨派人士,是區政府班子中唯一非黨人士。周禹鵬書記和胡炜區長給予我極大的信任。我當時分管3個方面:一是陸家嘴,這個地區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和現代化的标志;二是外高橋保稅區,也就是現在上海自貿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三是社發局,包括教育、衛生、民政、體育等很多條線。我的秘書按照我的分工整理了27個工作條線的文件夾。對浦東而言,主要工作可用4個關鍵詞來概括:立法、規劃、人才、資金。第一,立法,當年汪道涵同志堅決支持我把這個詞挪到最前面,我為此寫過很多文章,論述浦東開發立法先行的重要性,浦東開發開放十周年,我又寫了一篇兩萬字的文章《再論浦東開發,立法先行》;第二,規劃,浦東開發究竟分幾步走,不能畢其功于一役,必須分步推進;第三,人才,浦東的發展需要大批人才,既要将才也要帥才;第四才是資金,最大可能地吸引内資外資。

國家發展到最關鍵時刻,唯有改革。而改革必須與世界潮流相吻合。浦東開發開放的作用,簡而言之:一是化解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我們的壓力,樹立中國人民改革開放的信心,把我們的工作做得更好。二是為中國改革開放打造了樣闆,樹立了标杆,為中國入世作了物質準備。“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我們的使命是維新,維新就是改革,改革從來沒有完成時,改革就是做前人沒有做又必須做的事。三是改革要同心,沒有一個偉大的實踐是唾手可得的,要有勇氣、激情和決心才行,憑着我們對這塊土地特别的熱愛,大家努力朝一個目标前進。

我是2001年底離開浦東的。雖然今天看來我在浦東任職時間很短,但收獲和感悟極其深刻。我的體會是,事業的成功絕不在于你一個人有多大能耐,但是絕不能或缺任何一個人的能耐;不取決于某人的努力,但絕不能或缺所有人的共同奉獻。這是我們改革開放必須要堅持的大原則,要做好工作,就是要有激情、遠見和決心,我們在浦東工作的同事都有“浦東情結”,浦東開發開放最大的情結就是人心向背,作為我們思考問題的出發點,浦東開發開放的所有經驗表明,我們要有激情,要有遠見,要把浦東開發開放一起抓下去,這是鄧小平同志的囑托——要有決心,不怕困難,勇于開拓。

(本報道撰文者系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院長)

2018年9月9日,位于上海浦東新區南彙新城鎮的南彙嘴觀海公園。該公園在吹沙填海灘塗上新建而成,是體現濕地土地後備資源功能和近海海岸濕地景觀紀念性公園。視覺中國供圖

2018年6月21日,俯瞰中華藝術宮。中華藝術宮由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改建而成,是集公益性、學術性于一身的近現代藝術博物館。攝影方喆/新華社

位于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的閱文集團,王蘊潾在自己的工位上。王蘊潾1988年出生于黑龍江漠河,2010年大學畢業後來到上海上班,目前在閱文集團做品牌工作。王蘊潾說,自己和愛人目前住在科技園的人才公寓,70來平方米的一居室,月租金3000元,比市場價便宜2000元左右。待得住,留下來——正是一方沃土,才會孕育越來越多的“新浦東人”。攝影陳劍

上海浦東金橋社區兒童讀書會,苑萍給孩子們讀英文繪本。苑萍是留學德國的海歸,今年40歲,目前在上海諾基亞貝爾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攝影陳劍

上海浦東碧雲國際社區,布魯和伊拉裡亞夫婦騎着電動滑闆車準備接孩子放學。據介紹,碧雲國際社區具有“小聯合國”之稱,已集聚了來自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1000餘戶外籍人士家庭,外籍人士家庭比例占90%左右。攝影陳劍

位于上海浦東的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總經理周虹。2017年6月,全國首個海外人才局在浦東新區揭牌成立,推出提高海外人才通行和工作便利度九條措施。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總經理、德國籍的周虹女士成為了全國第一位經自貿試驗區管委會推薦,獲得“中國綠卡”的海外人才。如今通過多個前沿科學和重點平台建設,浦東加快集聚海内外高層次人才,不斷優化人才服務。攝影陳劍

上海浦東上海中心大廈,國華人壽保險公司的兩位年輕白領邵侃(右)和陳靜瑤。攝影陳劍

上海浦東國際人才城,來自台灣的郭先生(左二)正在咨詢辦理工作居住證的相關事宜。多年來,浦東新區的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持續創新:全國首個海外人才局、全國首家“人才基地聯盟”等在這裡誕生。2018年4月,浦東人才發展“35條”出台,政府以甘當“店小二”的姿态着力加強和改進人才服務。攝影陳劍

上海浦東臨港科技城,上海奧科賽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生産經理王仕國在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國産小飛機—OXAI風翎水陸兩栖飛機前。他說,臨港地區不僅宜居,還能提供給創新型民營航空企業全國難得一遇的空域。“飛機跑道、試飛空域,都能在臨港找到。”攝影陳劍

上海浦東濱江大道,22歲的毛良秋在跑步中跳躍拍照。毛良秋來自四川達州,在上海浦東一家公司從事攝影助理工作。剛滿28歲的浦東依然年輕,吸引着更多洋溢激情的青年人前來奮鬥。攝影王烨捷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