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四聯美發:見證美和時代

四聯美發:見證美和時代

時間:2024-10-23 12:19:05

四聯美發總店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上,幾筆線條勾勒出的女性面龐和飄逸秀發,向人們展示了四聯對美的追求和向往。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1956年上海四家理發名店聯合遷京,60多年來,四聯美發秉承“聯手、聯心、聯藝、聯利”的企業精神,憑借以精湛技藝、良好服務、幹淨衛生等諸多優勢,服務了幾代北京市民和旅遊者,也見證了中國人的審美變遷。20世紀70年代末,北京女性正在老式電燙機前燙發。在北京最著名的商業街王府井大街上,有一座設計别緻的門店,門口标志性的藍白紅轉燈一望便知是家理發店。寥寥幾筆線條勾勒出一幅女士的秀美面龐和飄逸長發,啟功先生為其題寫店名“四聯美發”,這就是“中華老字号”——四聯美發美容有限責任公司。

一以貫之的“講究”

上午9點,喧嚣的王府井大街還未迎來一天的熱鬧,四聯最早一批客人已經進店等待。“雖然開門時間是9點,但經常有客人9點不到就來了,隻要師傅到崗,準備工作做完了,我們都會提前開門。”四聯美發副總經理王然介紹,從四聯成立之初到現在,一直保持着這樣的習慣。而農曆二月初二這樣的日子,往往5點多就有人等候,師傅們往往6點半到崗,7點不到就營業。

四聯美發在北京有王府井、東四、鼓樓、北新橋共四家直營店。四層樓的王府井總店,一樓服務女賓,男賓服務和貴賓室設在二樓,三樓則是新概念工作室。男女美發服務分開是四聯的特色之一,店裡沒有預約制,來了就排号等待。

四聯技術、服務、産品的優良傳統,體現在無處不在的“講究”上。

細緻入微的服務,從男活兒使用的毛巾上就可見一二。在四聯,一位男賓理發、刮臉一共需要八條毛巾——進門擦臉一條,洗頭兩條,刮臉五條,用完了就放到一旁的回收筐裡,第二天經過專人、專業設備在消毒間中進行清洗、消毒和烘幹後才會重新使用。

從裝修上看,四聯的理發台遠沒有其他時髦發廊豪華,但用的是日本進口的理發椅,進口洗發水、護發素,定制的理發工具,還能看到給理發剪消毒的酒精燈、獨立的洗頭水池……

這些“講究”雖無形中提高了成本,卻給了顧客踏實和放心。2003年“非典”期間,許多理發店關門謝客,四聯安全放心的理發環境和消毒設施有效解決了百姓理發難的問題。20世紀70年代,擴建後的“四聯理發館”使用面積720平方米,兩層樓房,樓下是男部和洗衣間,二樓設女部,理發座椅從原來27把增到56把。

1978年的四聯理發館。

20世紀80年代,位于金魚胡同的四聯美發廳。

1992年,四聯在金魚胡同拆遷前合影,随後搬往清華園浴池樓上。

1999年,四聯美發遷入王府井大街。除了在服務和細節上把控,四聯更為人稱道的是其穩定的技術。

經過長期的經營實踐,四聯根據中國人的臉型和發質特點,綜合傳統技藝總結了拱三茬、無聲吹風、剃光頭、刮臉、絞臉、手盤扁卷造型、手盤空心卷造型、刷波浪造型等技藝,并申請了北京市東城區非遺傳承項目。

刮臉是一門老手藝,需要有較強的腕力才能做,因而吊腕子也成了理發學徒的基本功。“不光是刮臉,用剪子、梳子、刮刀,都需要用到腕力。男發有時候差一分一毫,那感覺就不一樣了。”58歲的耿進興師傅是男發項目“拱三茬”“剃光頭”等技藝的非遺傳承人,也負責男發的培訓和指導,他帶的徒弟大多已經是店裡的骨幹。

耿師傅記得,當學徒時,要用一根筷子一頭拴上塊磚頭,手握住另一頭,每天提着練習手臂的平衡力和手腕的腕力。“一練手腕的靈活性,二練準确性,就是要用力均勻。沒有這些基本功底是不能給顧客理發的。”他說。2015年,四聯美發美容有限責任公司開辦了北京市第一家美發博物館,解密美發源流。展品中有四聯第一把美發椅、無聲吹風機等實物。

成立62年來,四聯不僅服務北京市民和旅遊者,更見證了發型流行趨勢的變化,和人們對美孜孜不倦的追求。

四聯美發成功申報傳統理發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由上至下為絞臉、刮臉、手盤扁卷。見證六十年審美之變

論根源,四聯其實是融入京城的“外地人”。

1956年,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上海服務業支援北京,将上海的一些餐飲、服裝、洗染、照相、美發等服務行業老字号名店陸續遷來北京。

上海理發業的華新、紫羅蘭、雲裳和湘銘四家名店的108位技師,帶着火車托運的燒水鍋爐、美國進口的理發轉椅以及一應理發用具來到北京,在王府井東安市場北門的金魚胡同開設了“四聯”理發館,意為“四家聯合”。

相對于當時其他理發室4角錢的消費,在四聯理發的8角錢可謂是“高消費”,燙發更是要2元2角。但在進口大皮轉椅上舒舒服服地坐下,再經過洗發、理發、刮臉、吹風的成套服務,清清爽爽地走出大門。這一連串的享受,吸引了當時的人們勒緊褲腰帶也要前去感受一二。

遷來北京的,不僅是先進的理發設備、成熟的技藝和舒适的服務,同時還帶來了南方人的細膩、時尚、優雅,再與北方人的樸實、莊重、豪爽相結合,四聯很快受到首都各界人士歡迎。當時北京人的發型缺少些靈動,女士燙發隻有大花、小花的樣子。四聯帶來時尚新穎的樣式,為北京美發行業吹來一股清新之風。1956年8月4日,《北京日報》上刊登了10款四聯發型,一時轟動。不少北京女性拿着報紙去店裡指名要求某款發型,去“四聯”理發也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征。從那時起,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及夫人、梅葆玖、馬連良、葉盛蘭等,演員王曉棠、謝添、濮存昕等,歌唱家王昆、郭蘭英、李谷一、馬玉濤等,都是店裡的常客。

“文革”時期,四聯改名為“新風理發館”,燙發、化妝項目被取消,操作規範和消毒措施也無從談起。當時流行的是質樸的齊耳短發,或者梳個小辮。

直到1976年底,四聯才可以為一些手拿單位介紹信的出國人員和演藝界人士燙發。因為當時四聯隻有一台電燙機,為了能燙發,當時還興起了到文藝界托關系。

1978年9月底,“四聯理發館”裝修一新,在王府井金魚胡同西口重新開業,擴建後的使用面積720平方米,兩層樓房,增添修眉、化妝和制作假發等美容服務項目。在恢複服務項目的同時,規範的操作程序和嚴格的消毒制度也進一步完善,四聯經營狀況又迅速恢複到“文革”前水平。當時四聯門口人們排隊燙發的畫面還被外國記者拍下,甚至價目表還登在了一家日本媒體上。

1984年,四聯引進日本全套美發美容設備,并更名為“四聯美發廳”。

多年來,四聯還見證了國人發型和審美的變遷。“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飛機頭、喇叭褲是時髦人士的标配。電視劇《人在旅途》女主角的過肩大卷是當時女性最鐘愛的發型。”四聯美發副總經理王然說,到了90年代末長卷大波浪開始流行。最重要的是在色彩上有了變化——20世紀末是流行黑發,時髦一些是深棕,後來慢慢變成酒紅,有的開始挑染。

進入21世紀後,随着技術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水平也在變,不再追随潮流,而是追求個性。如今,女性的發型越來越個性化。

四聯大家庭

62年過去了,當年援京的南方師傅們已經變成了“老北京”。

“找耿師傅吧,剪完就感覺是舒坦、放心。”二樓男賓部的貴賓室裡,耿師傅正在認真給年已花甲的林先生洗頭擦臉。林先生常年找耿師傅理發,在他看來,耿師傅做活利索、讓人放心。

在四聯幹了41年的耿師傅有兩三百名老顧客,有的一家三代人,就認準他剪頭發。在耿師傅看來,大家能在衆多發廊中選擇四聯,與四聯的服務質量、衛生條件、理發技術分不開。“我們從來都是站在客人的角度考慮,用真心對待客人才能有回頭客。”

隔壁貴賓室的歸秀鳳師傅也是四聯的老人,負責女活兒。自1980年進四聯工作,她榮獲過北京市勞模等多項榮譽稱号,還是國家級高級發型技師。但最初受街道挑選來到四聯美發,歸師傅并不喜歡這份工作。“後來覺得師傅們都特帥、特幹淨,做的發型都特别精緻、好看,慢慢就喜歡上了。我性子倔,覺得幹就得幹好。”此後,歸師傅除了在店裡跟師傅學,走在大街上,她也會關注路人的發型發色,以及與臉型衣服是否搭配。

“發型要根據人的臉型、氣質、工作需要打造,還要随着年齡和社會進步而變化。比如35歲以上的人紋理開始往下走,頭頂要燙得蓬松立體,顯得人精神。”歸師傅認為,這行靠經驗,也靠不斷學習交流,吸收優點。“要跟上形勢,要與時俱進,不然就會被淘汰。喜歡這行,就應該琢磨。”

雖然退休已經八年,由于企業和顧客需要,她每周仍然上四天班,等待的人排成長隊。“我比歸師傅還大幾歲,從年輕時候就追随歸師傅腳步,她們四聯店搬哪兒我們就跟到哪兒。”正在座位上等待的何女士是老北京人,還拉着同事朋友都來找歸師傅理發。平時住在香港的李女士,一次在王府井逛街意外在四聯美發讓歸秀鳳師傅做了頭發,後來十多年裡每年都要到北京找一趟歸師傅。

今年81歲的吳永亮師傅,61年前随上海湘銘理發店遷到北京,成為四聯美發建店最年輕的上海師傅,開業第二天便開始為梅蘭芳夫人福芝芳做頭發,一做就十年。直到去年10月份,他還堅持每周上兩天班。後來由于身體原因,不得不離開了工作崗位。老顧客都特别舍不得吳師傅,這麼多年都找他打理頭發,有的已經成了老朋友。

“大多數師傅一輩子就是四聯一個工作,人生各個階段都在四聯完成的,跟單位和顧客都有感情。四聯見證了師傅們和顧客們的成長,可以說四聯就是一個大家庭,把大家融合到一起了。”王然說。歸秀鳳師傅是四聯的老員工,雖然已退休八年,但因企業和顧客的不舍,她現在每周仍上四天班,為人們打造美麗的發型。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

58歲的耿進興師傅是男發項目“拱三茬”“剃光頭”等技藝的非遺傳承人,也負責男發的培訓和指導,擁有兩三百名老顧客。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

與時俱進

作為京城服務業的老字号,中國曾經最流行的發型一度都出自四聯。60多年過去,發廊遍地開花,但四聯美發的地位依然牢固,不僅因為它是傳承着傳統剃光頭、刮臉等老技藝的美發店,是讓顧客安心舒适的服務業,也更是因為四聯從未停止的創新。

“四聯站在時尚潮流前端幾十年,現在我們也在努力。”在王然看來,以前四聯可以做到的事情,未來也同樣能做到。盡管四聯的客人仍以中老年人居多,但他們也在年輕化、時尚化上不斷嘗試。三樓的新概念工作室經過十多年的運營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追捧,凡是技術總監王戰勝上班的日子,店裡總能排大隊。另外,四聯年輕師傅的培養也在新概念工作室,起着傳承的工作。

“很多人會對四聯有一些刻闆印象,覺得隻有中老年人才會來這裡。這是四聯的劣勢也是優勢,我們一邊在加大對年輕師傅的培養力度、吸引年輕的消費群體,一邊穩固中高端的美發。”王然說。

随着理發行業的開放,一些非主流項目和時尚項目越來越多,忽略了很多傳統技術。但在王然看來:“傳統項目的應用範圍很廣泛,無論年老年少,隻要你掌握傳統技術,時尚就很好學,所謂萬變不離其宗,正說明傳統技術生命力的持久。”

王然認為,四聯的技術有自己的特點與長處,可以創新和發展,但一定要保持四聯的特色,傳承必須從基礎做起,不斷适應社會的變化。四聯積極申遺也是要把這些傳統項目保護下來,不讓技術流失。

一個吹風機、一把滾刷,靠着調節吹風的大小和溫度,再加上手上滾刷的弧度和方向,兩樣簡單的工具在女賓部師傅手裡就能做出時髦的波浪卷。随着時代發展,這手藝漸漸失傳了,如今北京市面上除了四聯,還會這技術的屈指可數。

目前,四聯美發是全國唯一一家國有美發美容老字号企業。國營的優勢不僅在于工作穩定,更在于老字号的溫情氛圍。多年來,四聯依然延續“一帶一”的師徒相傳的傳統。在一般的理發店,學徒工實習三四個月就出師開始剪發,而在四聯,一個人的手藝至少要“磨”兩年以上。進口的烤發機、定制的圍布、特有的無聲吹風機……在“中華老字号”四聯美發裡,得到的是精湛技術、良好服務、貨真價實的産品等結合的感受和體驗。組圖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

工作日的上午,四聯一樓的女賓部已經熱鬧起來。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從基本功練起,老師傅言傳身教,技術自然紮實過硬。一對一的師徒關系中,師父對你是當孩子一樣發自内心的呵護,手把手教做人做事,一點一點呵護着成長。”王然看來,這是勝似親情的感情。她1996年來到四聯以後,也有着切身體會。

四聯美發在王府井大街上,是首都北京的門臉。“用最好的技術、服務讓客人滿意,也算是對得起四聯美發和王府井大街的招牌吧。”王然自豪地說。

(本報道未署名圖片由四聯美發美容有限責任公司提供)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