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皮影戲傳承人朱國強:清油燈下的“皮影夢” 

皮影戲傳承人朱國強:清油燈下的“皮影夢” 

時間:2024-10-23 10:09:55

7月28日,望城靖港古鎮,朱國強在自己創辦的“皮影藝術博物館”為遊人表演。2016年8月23日晚,北京市東城區東方花園酒店演藝廳内鑼鼓喧天,“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皮影戲全國巡演”第四站在此拉開帷幕。舞台上,正上演《狼牙山五壯士》,惟妙惟肖的皮影造型、生動俏皮的演繹方式,引來台下觀衆熱烈喝彩。

幕布後,53歲的長沙市望城區皮影藝人朱國強神情專注,一手操縱着“八路軍”,一手操縱着“日本鬼子”,口裡邊唱邊念,雙腳打着節奏,汗如雨下。此刻,他的内心是喜悅的——他的全國巡演夢,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曾經“萬人空巷”,如今觀衆寥寥

多年前,長沙坊間流傳着一句俗語“浏陽的鞭子,河西的班子”。“河西的班子”指的就是望城一帶的皮影戲班子,與浏陽鞭炮齊名。

朱國強是皮影世家第五代傳人,15歲開始跟着父親學戲,一唱就是38年。

回憶往昔,朱國強頗為自豪:“1952年,省裡成立皮影藝術劇團,團裡清一色是望城人,我的父親朱蓮章就是其中的主力,他們創作完善的《龜與鶴》曾多次出國演出。”朱國強珍藏的毛澤東、賀龍等領導人與其父的合影,印證着他的叙述。

說起當年的盛況,朱國強眼裡閃爍着興奮的光芒,“所到之處,鄉親們歡呼雀躍,争先恐後地叫我們去自家唱,經常是一戶人家的戲剛唱完,胡琴、鑼鼓、幕布等工具就被好幾戶人家分搶走。”

在那個娛樂稀缺的年代,看戲是村裡最“洋氣”的消遣,朱國強所在的戲班子一年要唱400多場戲,想看戲的村民要提前一個月預約。逢年過節更忙,有一年“七月半”,他們一天之内馬不停蹄地趕了12個場子。

朱國強說,他們到過湖北荊州,到過江西萬載,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1980年在益陽南縣的北河口公社,“我們在一個空曠的打靶場上演,聲音通過大喇叭放出去,吸引了上萬人觀看,真可謂‘萬人空巷’!”

然而,随着電影、電視、電腦慢慢普及,看戲的人越來越少了。如今,朱國強一年演出不到100場,認真看、喜歡看的觀衆更少。觀衆最少時,隻有一個人。

家底搭進皮影戲,無怨無悔

“鄉下漁翁收了釣,看牛牧童轉回程。庵堂寺觀鐘鼓響,秀女房中點紅燈……”

7月底的一個上午,朱國強坐在靖港古鎮的“皮影藝術博物館”門口,以手拍腿打着節拍,随口哼起了皮影戲《五台會兄》的段子,起承轉合間,餘韻回蕩。

随着皮影戲淡出舞台,唱戲的人生活艱難,紛紛轉行。如今,全望城還兼職唱皮影戲的隻有4、5個人,朱國強如果接到表演邀請,就把這幾個人召集起來,臨時組成一個班子;有時候叫不齊人,隻能一人頂起4人的活。一年的收入也就3到4萬元。

雖然艱難,但朱國強從沒想過轉行:“影子戲對别人來說可能隻是一個飯碗,但對我來說,這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傳家寶’,是支撐我的信仰,是我唯一的夢想!”

實際上,自入行以來,朱國強一直在為皮影戲的保護和傳承而努力,他給自己取了個藝名叫“重亮”,寓意皮影戲能再現過去的輝煌。

多年來,他四處奔波搜集老道具、老劇本,整理謄抄的劇本已近百萬字。隻有初中文化的他克服重重困難,撰寫了4萬多字的論文《望城影子戲》,又自籌資金着手出版……最令他驕傲的,便是一手創立了“皮影藝術博物館”。

這座博物館有200多平方米,包含2層樓、5個展廳,有朱國強搜集整理的劇本、樂器、道具、曆史文獻等展品近2000件。走進館中,玄關處,各式文獻資料展示着皮影戲的源遠流長;中廳裡,牆角擺放的行箱、清油燈和搭台竹棍透露着老藝人的謀生方式,喇叭、京胡、鑼、钹等傳統樂器讓人好似聽到了一場熱鬧的大戲;再入裡屋,1000多張不同造型的皮影挂滿整間屋子,威風凜凜的關公、喜笑顔開的壽星、憨态可掬的豬八戒……仿佛娓娓述說着曆史故事。

這麼些年過去,朱國強在他的“皮影夢”上投入數十萬元,把家底都搭在了裡面,還背上債務,妻子忍無可忍,8年前離他而去。

盡管酸楚,他卻不悔:“祖宗留下的好東西,需要人傳承下去,我們不堅持唱,影子戲就會走向消亡,對不起祖先呢!”

傳統老藝術何去何從

“口唱千古事,手操百萬兵。四弦絲絲語,鼓磬艾艾鳴。”這是一首古詩對皮影戲的描述。作為有着兩千多年曆史的民間藝術,望城皮影戲2013年入選長沙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今年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朱國強本人也在去年被評為長沙市非遺項目傳承人。

“别看舞台小,沒有紮實的童子功是玩不下去的!”朱國強很早就是行裡的“全侉子”,吹、拉、彈、唱、操作皮影、雕刻制作、劇本編排都在行,一人最多可以操作十幾個角色。

“隻可惜,一身的武藝沒有人繼承!”朱國強長歎。

皮影戲市場萎縮,學戲的人越來越少。為了皮影藝人不斷代,他打出了“免費收徒”的旗号,然而,堅持最久的徒弟也隻學了一個多月。

然而,在另一個地方——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皮影戲這門古老藝術換上“新裝”,紅紅火火地上演,平均每年在各地巡回演出200多場。

“我們對觀衆的定位是青少年、兒童,對傳統皮影戲做了大量改良和創新。”該中心非遺研究部部長彭澤科介紹。

首先是劇目上的創新,他們編創了大量兒童劇,比如《人狼同舞》、《肥貓哥》等,孩子們很愛看;其次,在表現手法上,他們将電影技巧融入其中,加以現代化的舞美、音樂、燈光,利用蒙太奇将皮影戲包裝得更時尚;再次,他們大力改良傳統皮影,比如以楊麗萍的孔雀舞為原型創作的劇目《雀之翎》中,皮影人物連手指都能在操作下捏成鳥雀狀。

對于官方劇團的這些創新,朱國強欣慰之餘也有自己的擔心:“最原生态、原汁原味的老皮影藝術沒有得到傳承。”

對老朱的擔憂,彭澤科予以一定的贊同:“以前我們也是現場唱奏的,但受到資金制約,逐漸減少了現場唱奏的人員,如今都是提前錄好音,現場用音響播放。”

談到如何更好地保護皮影戲,彭澤科與朱國強有着共同的見解——一方面希望政府加大補貼力度,讓年輕人帶工資學戲,政府買單、送戲下鄉;另外,希望有企業家投資,在皮影演出、工藝品制作等方面走上産業化道路。

朱國強的年紀大了,唱腔沙啞了,清油燈下的幕布黯淡了,當年追着要看皮影戲的人們記憶也斑駁了。皮影戲,這一民族藝術的精粹,将何去何從?是該把一切交予市場,還是由政府兜底保護?朱國強一直在等着那個答案。(來源/湖南日報)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