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布袋戲傳承人:一個人的“劇團”

布袋戲傳承人:一個人的“劇團”

時間:2024-10-23 10:05:24

時值冬閑,湖南省邵陽縣布袋戲藝人唐平清挑着一副“戲班子”走在黃塘鄉的田壟間,又開始輾轉鄰村的表演戲碼。他在屋場前打開戲箱,一忽兒工夫架設好了“戲園子”,然後躲進藍印布帏中,随着陣陣開台鑼鼓,由他一個人表演的《西遊記》開場了……當地村民每逢舉行節慶、婚嫁、祈豐收、求保平安等風俗活動經常請來布袋戲演出。而今天村子裡的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是這場戲的主要看客。布袋唱乾坤,獨角演春秋。邵陽布袋戲又稱被窩戲、扁擔戲,是我國現存唯一的原始布袋戲。全國其他省市也存有各種類似的布袋戲形式,但湖南邵陽布袋戲由于地方特色鮮明,于2006年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布袋戲源于西漢初年,興于唐、宋,盛于明、清。表演僅需一個藝人,蜷曲在四平方尺的帷棚戲台内,用雙手十指操縱六七寸高的布袋木偶。布袋戲藝人要具備三首六臂的功夫,口含“叫子”,雙手各套捏一個木偶,雙腳踩着擊打鑼鼓的繩索機關,生旦淨末醜集于一人之身,還要同時兼通吹打彈唱耍各類絕活,且有闆有眼。

布袋戲藝人不僅要有表演才能,還需具備雕刻手藝——擔綱“主演”的木偶頭像,一般都由藝人獨自創作雕刻而成。偶人制作通常選用不易變形的樟木,依次開臉、定色、上光漆、穿紅着綠,最後根據具體人物造型配上胡須、頭發等,材質工藝雖稱不上細膩華美,卻也形神皆具。邵陽布袋戲多為武打戲、神怪戲、滑稽戲,《封神榜》《三國演義》《西遊記》《揚孝打虎》等為常演戲目。它的樂聲早期以山歌、小調、散曲為主,唱腔吸收了本地祁劇和花鼓戲的韻味,道白幽默自然,自成流派。不過民間藝人在道白、唱腔、情節方面創造性地賦予了更多樸質、天真、诙諧的元素,藝人演出時還會根據劇情随心所欲地做些改編,在綿延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為邵陽布袋戲積聚了鮮明的地方特色。邵陽古稱寶慶,厚實的文化土壤滋養了布袋戲的發展。這種融木偶技巧、戲劇唱腔、表演技藝于一體的原生态藝術奇葩,積日累久,光彩溢目。在其鼎盛時期,邵陽地區布袋戲藝人層出不窮,有多達上百副戲擔子,上雲貴、下湖廣、赴浙江等地逢場作戲。舊時布袋戲“傳内不傳外,傳男不傳女”,多為父傳子,子傳孫,單線相授,口傳身教。為了使這門古老劇種更好地駐顔益壽,綿延不斷,當地政府積極扶持和鼓勵布袋戲老藝人肩負“傳幫帶”的傳承責任。眼下跟随唐師傅學藝的有老徒弟唐振鵬、大徒弟楊石強以及12歲的小徒弟唐都。唐都是唐師傅的孫子,正在念初中,學藝全然出自與生俱來的興趣。對此,唐師傅十分欣慰:“他從小在我身邊目濡耳染,課餘時間沒有沉湎于流行的娛樂項目,倒是常在家中練習布袋戲的基本要領。雖說才學了兩年,我希望他将來能從我手中接過這門鄉土藝術的接力棒。”唐師傅濃重的邵陽口音中,傳遞出一段“爺孫師徒”的嫡傳情緣。(文/謝震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