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頌牛頌,滿族,早年參軍從事新聞和.."/>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原生态”與“職業态”

“原生态”與“職業态”

時間:2024-10-23 02:10:35


    文/牛頌

牛頌,滿族,早年參軍從事新聞和理論研究工作。轉業後曾任北京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宗教事務局副局長,北京雍和宮藏傳佛教藝術博物館館長,北京民族電影展創始人,并任曆屆組委會主席。從事民族題材電影、電視劇策劃、監制工作至今。

2014年冬季的一天,麥麗絲導演約我看鄂布斯導演的電影《公主為奴·達古拉》,同時還請來了日本著名導演泷田洋二郎,他正好來北京電影學院講課。鄂布斯是位出色的電影演員,達斡爾族,曾在《嘎達梅林》、《額爾古納河右岸》及電視劇《天龍八部》等作品中飾演過主角。但是作為導演,這部故事片是他的處女作。女主演哈麗娅成功地塑造了達古拉這位草原公主的角色,顯示了自己的表演才華。影片呈現了草原遊牧民族曆史文化的史詩氣質,是一部優秀之作。

看完影片後,麥麗絲以内蒙古自治區電影家協會主席的身份請大家吃晚餐。嘉賓中有橫浜來行、坪井信人、河井真也等日本友人,當時他們正與中方合作《成吉思汗寶藏》的電影項目。吳青青先生為該項目日方駐中國代表同時兼任翻譯。我和泷田洋二郎導演臨座,自然聊起他的作品《入殓師》。這部影片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在電影界的知曉度很高。說起在世界電影制作中的位置,印度的歌舞劇、韓國的曆史劇、日本的倫理劇、台灣的苦情劇應是亞洲代表。而中國影視的代表,泷田洋二郎認為是少數民族電影。他認為,由于承載着各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哲學感悟和美學理念,在西方人的文化知識中具有象征意義,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從而成為标識民族文化、民族文明的符号代碼。

泷田洋二郎對中國少數民族電影的這個結論令我驚訝。他還提到,在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與《入殓師》一同入圍的中國蒙古族電影《尼瑪家的女人們》,他就很欣賞。我記起這部影片的導演卓格赫講過,當時電影節主席賽洛克也看好這部影片,希望它能夠像曾經的《黑駿馬》一樣在電影節獲獎。但看了同場角逐的《入殓師》後,卓格赫說《尼瑪家的女人們》這屆沒戲了。《入殓師》先是在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獲大獎,再獲奧斯卡獎,這對電影節影響力的提升起了很大作用。

就《入殓師》我問了泷田洋二郎許多創作上的細節問題,也談了我自己對日本電影的印象,以及最為推崇的三部影片:東方神秘主義與西方存在主義微妙溝通的《羅生門》,由高倉健主演、中國觀衆最早熟悉并喜愛的《追捕》,再就是泷田洋二郎的這部《入殓師》。中國各民族的葬制多種多樣且曆史久遠延續至今,為何沒有産生像《入殓師》這樣深刻這樣感動世界的作品?這是我看了《入殓師》後的感慨。泷田洋二郎說,這個問題也令他感到不解,這可能是因為中國各民族曆史太悠久,更注重民族原生态表達,而對于職業中人的塑造較少,深入挖掘表現的也少。接着,我和泷田洋二郎就各自了解的中國各民族的葬制作了交流,從天葬、水葬、樹葬、沙葬到懸棺等等,認為這都是非常好的世界性電影題材,隻要面對生與死,深入到生命觀,才能把各民族最核心的東西抓出來——這正是他拍《入殓師》的創作經驗。

這讓我想到我國少數民族電影創作如何看待“原生态”的問題。原生态可以讓人看到這個民族的過去或當下的生存狀态、生存環境,但也存在照搬生活、展覽生活,未能通過文學提升到藝術的缺陷,因此難以塑造出生動的人物形象,造成影像作品内容的扁平化、空心化、概念化。在創作過程中,對純粹原生态不進行美學提煉加工是不行的,但在這個創作過程中,應避免囿于本民族的狹小範圍,要着力讓作品去包含全人類文化和情感表達的共性,使民族電影成為與世界觀衆交流的語言。在這裡又涉及了一個話題,我姑且稱之為“職業态”,即描寫職業中人在不同的職業經曆中完成自我靈魂的塑造、完成現代生活中人性的救贖。《入殓師》講的就是這樣一個“職業态”故事。正是在這個故事中,人性的穿透力與對生命的感悟如同“月攝江川”一般,能夠照亮不同國家不同民族觀衆的心靈。

中國傳統文化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根深蒂固,但反映在文學影視創作中,卻影響了對人性複雜性的挖掘和探究。就電影創作而言,中國電影關鍵是缺少“自我救贖”式的故事,尤其在特定職業中完成自我救贖的人則少之又少——這也是我與泷田洋二郎一席談後得到的啟發。(責編梁黎)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