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一家“僑”姓醫院的三十五載奮鬥史

一家“僑”姓醫院的三十五載奮鬥史

時間:2024-10-23 06:25:57

它誕生于計劃經濟時代,曾經光環加身,尊貴一時;它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一度處境尴尬,艱難求存;它在砥砺奮進重拾輝煌之後,仍不忘“家姓”,期冀與僑胞走得更近。

廣州華僑醫院,不帶“國”字頭,卻肩負着“面向港澳、面向海外”的國家使命,三十五載日月沉浮,雖然它早已融入市場經濟的洪流,在中國的醫療界打出了一片江山,但從未忘記“僑家人”的身份,從未忘記作為一家“僑姓”醫院該如何立身處世。

170餘名頂級醫學專家“空運”廣州

在如今寸土寸金的廣州市黃埔大道上,廣州華僑醫院門前早已車水馬龍,嶄新、高聳的醫院住院大樓極具現代化醫院的氣質。

然而時光倒流至上世紀70年代末,這裡還是一片荒涼之地,隻有一排破舊不堪的平房,在斷垣殘壁間,一群華醫的拓荒牛一磚一瓦志在建起一家屬于“僑家人”自己的醫院。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剛從文革的浩劫中平複過來,百廢待興,作為知名僑鄉的廣州也開始煥發生機,為解決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回國看病問題,1978年,時任中國人大副委員長、國家僑辦主任的廖承志先生提出在廣州設立一家華僑醫院。同年,中國國務院批準在該地建立一所綜合性醫院。

那是一段艱苦歲月。醫院籌備處是異常簡陋的工棚,行政辦公條件差到不能再差,好在有臨近暨南大學的優勢和國家的支持。

1981年10月,醫院以現暨南大學教學樓一樓及生物樓一樓作為門診部、建陽苑2棟舊樓作為住院部,開張營業,沒有華麗的高樓大廈,沒有高精尖的醫療設備,廣州華僑醫院悄悄誕生。

那是每一個老華醫記憶裡的光輝歲月,為籌建醫院,中共中央組織部史無前例發文,從全國各地調派170餘名頂級醫學專家“空運”廣州。

為建立一所醫院從全國抽調專家,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而抽調來的專家幾乎都是當時在國内外很有影響的醫療骨幹、醫學教師,如骨科專家邝公道,眼科專家李辰、徐錦堂,血液科專家郁知非,肝膽外科專家羅伯誠,婦産科專家王自能,兒科專家馮澤康,感染病專家朱師晦,口腔科專家呂培琨,醫院管理專家白東,護理專家黃愛廉等。

雖然條件簡陋,但高精尖人才雲集,憑借精湛的醫術和優良的服務,醫院很快便在廣東省醫療界打出了名氣。骨科、血液内科,兒科、眼科更是成為同行中的佼佼者,其治療水平甚至走在了全國前列;“華南一把刀”邝公道教授帶領骨科創辦了“廣東省小兒麻痹後遺症矯治中心”,為數以萬計來自國内及世界各地的患者解除了痛苦;1989年7月,血液科首次進行自體骨髓移植治療急性白血病獲得成功,廣東及港澳媒體都進行了大量的報道。

“廣州華僑醫院”的名字出自中國國務院。1988年便加入廣州華僑醫院、剛剛結束院長任期的黃力幾乎見證了廣州華僑醫院的整個發展曆程,在他的記憶裡,華僑醫院曾經身披光環,有着長達十年的輝煌期,“那時外界有傳聞,華僑醫院收的是港币,花的也是港币。”

雖然傳聞誇大了事實,但在改革開放伊始的中國大地,廣州華僑醫院的确享受着特殊的待遇。1983年中共中央24号文件中提出要對廣州華僑醫院的發展給予大力支持;1985年1月,由霍英東先生捐資興建的門診大樓(英東樓)落成并投入使用;1988年10月醫院住院大樓開始投入使用;1992年12月診療樓大樓落成使用。

伴随着點點資金的注入,破舊的平房漸成曆史,廣州華僑醫院有了硬件條件比較完善的醫療及辦公場所。

在人才培養上,廣州華僑醫院不僅有一大批頂尖人才作為基石,也擁有暨南大學這個堅實後盾。1978年,暨南大學複辦并增設了醫學院,并将廣州華僑醫院歸入其教學體系,讓醫院的技術優勢不隻是昙花一現。

“不僅壯大華僑醫院的人才隊伍,為海外和港澳培養醫學人才也是我們醫學教育的重頭戲。”黃力曾于1985年在暨南大學攻讀醫學碩士,據他介紹,35年來,暨南大學、廣州華僑醫院向海外輸送了一大批醫學人才,“特别是澳門,百分之九十的醫療人員都出自暨大,出自廣州華僑醫院。”

處境尴尬砥砺奮進

從誕生之日起,廣州華僑醫院似乎就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然而時代紅利随着市場經濟的到來走向終結。上世紀90年代初,在其它醫院都還在享受事業單位的優裕待遇之時,廣州華僑醫院早已開始領略“自食其力”的艱難。

雖然黃力将1991年至2001這10年稱為廣州華僑醫院的平穩發展期,但回頭來看,這份平穩來得着實不易。

“八十年代,内地其它醫院對外開放程度不夠,華僑醫院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黃力介紹,随着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越來越多的醫院開始接收海外病人,廣州華僑醫院的光環逐漸褪去。

那是對華醫來說堪稱處境尴尬的十年。作為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廣東的經濟發展走在了中國的前列,各家省市級醫院得到了地方上充沛的資金支持。然而,隸屬“僑辦”系統的廣州華僑醫院卻沒能享受到這份地方發展的紅利。

“沖甲”之路讓黃力記憶猶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廣東省各家醫院紛紛為“創三甲”摩拳擦掌,建新樓、買設備、改善醫療環境之時,廣州華僑醫院隻有暨南大學給的20萬元作為“創三甲”資本。

然而,華醫這塊招牌并未被時代的浪潮吞沒。硬件比不上,資金不夠多,華醫人開始和同行們比技術、比服務。

不斷沖破技術難關,填補技術空白,收到越來越多民衆的肯定,最終,1994年,廣州華僑醫院成為最早的三級甲等醫院之一。

之後幾年裡,廣州華僑醫院又接連取得“愛嬰醫院”、“百家文明醫院”、“科技扶貧先進單位”等榮譽。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資金并不充裕,但這十年裡,在醫療條件上,廣州華僑醫院從未甘心掉隊。1998年,醫院自籌資金2000多萬元,購入國内最先進的螺旋CT、MRI、DSA三大件,一舉改變了醫院設備陳舊落後的局面。

談起這段歲月,黃力自歎走得不易,但也因為有過這段艱辛,讓華醫人更加感到自豪,也讓黃力談起華僑醫院重技術重内涵之時顯得更加興趣盎然。

再鑄輝煌重新擦亮“僑”牌

狄更斯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華醫人感受到了時代的艱難,但當“平穩”度過之後,他們也牢牢地抓住了機遇。

随着改革的深入,經濟的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的醫療市場迎來了一個蓬勃發展期,在内地市場逐漸打出名聲的廣州華僑醫院也迎來了有一個快速發展期。

人才隊伍不斷壯大,醫院專家在廣東省三大協會(醫學會、醫師協會、醫院管理協會)裡所擔任主委、副主委和常委職位的人數不斷創下曆史新高,産生了一批在全國具有影響的醫學專家。

醫療水平節節提升,2004年3月,廣州華僑醫院拿下了一個世界性難題——開展的全球首例高難度“腹主骼動脈瘤破裂複合手術搶救”宣告成功;建成中國國内領先的關節疾病治療中心、肢體傷殘功能重建與矯形中心;泌尿外科是廣東省醫學重點專科,中國國家衛生部泌尿外科内鏡專業技術培訓基地、衛生部腎移植資質認證醫療單位之一,學科帶頭人蘇澤軒教授主持的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醫療學術也成果累累。“肝癌ICEFS家族基因和c-fms癌基因異常表達機制及意義”獲2004年度中國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自主研發的血液透析機是擁有自主知識産權、掌握核心技術的中國國内唯一産品;2004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華僑醫院榮獲兩個二等獎和一個三等獎。

影響力在不斷提升,華醫人在履行社會責任上有了更多擔當。非典時期,廣東是重疫情區,醫院大批醫護人員始終堅守在抗擊非典第一線;2008年汶川地震,該院醫師震後不到24小時即穿越“死亡谷”奔赴災區,共拯國殇;之後,青海玉樹地震、第16屆廣州亞運會,援藏支邊,都能看到該院醫護人員的身影。

名聲在外,榮譽加身,然而無論在困難時期,還是在繁榮時期,“面向港澳、面向海外”的使命從未被遺忘,華醫人更願意提及的還是自己的“華僑”身份,在謀劃長遠之時,醫院高層更是将重新擦亮“僑牌”作為醫院未來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

“醫療服務是僑務工作的重點,讓僑胞能實實在在感受到服務。”在黃力看來,這一次他們的目标會更加明确,“實際上,以往我們并沒有系統地做海外醫療工作,華僑華人來看病都是慕名而來,或者由親朋介紹過來,來了怎麼看病也沒有系統性地做過研究,而現在我們希望能更加系統地去做這項工作。”

決策很快落地,在内部,醫院成立了國際醫療部,專門對接國際醫療服務,海外病人綠色醫療通道也随之開啟,專門的病房、頂尖的醫療團隊,特殊的結算方式,讓海外病人返華看病不再有障礙。

對外,華醫人更是直接将醫療宣傳服務送到了海外華僑華人身邊,南非、馬來西亞、泰國……一批批醫療隊飛躍萬裡,隻為讓越來越多在海外遭遇看病難看病貴的僑胞知道,在中國廣州,有一家屬于“僑家人”自己且技術很牛的醫院。

(廣州華僑醫院供稿)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