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陽光新家園

陽光新家園

時間:2024-10-23 12:38:59

□文·圖/本刊記者張璇

告别戈壁綠洲——英吉沙縣阿圖什巴格村,我又來到了位于喀什市西郊、距市區僅5公裡的色滿鄉阿塔古村(簡稱為2村)。春風輕拂着成排的白楊樹,孩子們在整潔的環村水泥路上追逐嬉戲,幾米開外的規整田地裡村民正在勞作,家家戶戶粉刷一新的黃色院牆,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靓麗、溫馨……好一幅恬淡安甯的田園景緻。

陣陣悠揚的十二木卡姆樂曲聲、老百姓們爽朗的笑聲,不時從村委會大院裡傳出來。原來,每周一次的百姓大舞台文藝演出活動正在熱鬧上演。“我們村演出隊已經成立3年了,共有18名固定演員,每年舉辦的各類文體活動達200多場。去年,我們村還被評為自治區第八次鄉村百日文體活動先進單位。”村宣傳幹事麥麥提艾力·阿布力米提告訴我。

舞台上正在表演的,是最受歡迎的節目——《民族團結之舞》。隻要願意參加,村民都可以穿上苗族、傣族、回族、藏族等10多個不同民族的服裝,同台跳起薩瑪舞。歡快的樂曲也調動起台下村民互動的熱情,不一會兒老老少少自發登台和演員們共慶共舞,好不熱鬧!“我們百姓大舞台一般在文藝演出後,還要進行黨的惠民惠農政策、就業培訓、實用技能培訓等主題宣講。這也是大夥兒最願意聽的。去年12月,有村民提出‘不能都是村幹部講,我們自己也想講講身邊的好人好事,講講自己生活的變化。’于是又加入了很多互動活動,鼓勵大家上台向自己的親人、鄰居道一聲感謝,并頒發小獎品。”麥麥提艾力·阿布力米提興奮地描述着今年百姓大舞台的新變化。民族團結“五個一”結對子、農村青年集體婚禮、冬季百日文體活動等,這樣的民族團結文化活動拉近了老百姓的心靈距離,打造了村集體永不落幕的“快樂大本營”。正在蔬菜大棚裡勞作的村民

賣蘿蔔的大爺大媽拎起緻富的“菜籃子”

這天上午,一個個長條形的巨大銀白色塑料大棚在陽光下格外亮眼,鄰近公路上的電動三輪車滿載蔬菜進進出出。原來,喀什市由于其特殊的區位因素,從外地調運蔬菜的運輸成本極大,冬天的菜價尤其高。近幾年,喀什地委行署高度重視民生“菜籃子”工程,快速推進蔬菜專業村的建設。色滿鄉就是喀什市蔬菜種植大鄉和全市打造高産高效設施農業的前沿陣地,為增加喀什本地蔬菜品種和總量、實現各季節均衡供應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其實,色滿鄉的蔬菜種植曆史悠久。該鄉的原名為“薩哈爾曼”,由于與市區距離近,從事副業交通便利,農民世世代代習慣清早運送蔬菜到市集交易,回城時再購買肥料,接着回田間勞作。日複一日,從不間歇。根據這樣的特點,這裡被稱為“薩哈爾曼”,意為“新的起點”。

阿塔古村共有5個村民小組,總戶數550戶,人口2314人,人均占有耕地僅0.86畝。鑒于多數農民都具有蔬菜種植經驗、半泥半沙性土壤适合大棚蔬菜種植的實際,該村現已建立21座标準化蔬菜大棚(50米×8米),推廣現代農業精耕細作的專業化生産,通過種植甜菜、辣椒、蒜苗等反季節蔬菜,幫助貧困群衆增收。“我們的蔬菜很好賣。挨着喀什地區最大的綜合農貿市場——庫可蘭農貿市場,8分鐘就可以把蔬菜拉過去。大棚蔬菜的批發價格,可以賣到普通蔬菜的兩倍。”村民們都嘗到了種菜的甜頭。

庫可蘭市場集倉儲、批發、零售、配送和物流為一體,并建有較大規模的保鮮庫,徹底解決了反季節蔬菜儲藏的問題。該市場正在加緊建設電商平台,投入運營後将為當地解決千餘人次的就業問題。

漢族村民田孝華是村裡的蔬菜種植大戶,由于種植規模較大,一直雇傭同村的阿提坎·吾布力、努日曼古麗·買買提等7名維吾爾族老鄉幫助生産。這些年來,他們之間還成就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的佳話。維吾爾族老鄉都說:“雖然自己種了很多年的糧食,但并不知道何時收割才最合适。在現代化大棚裡,學到了作物播種、調配農藥、有效滴灌等很多專業技能。老田對我們很好,每天給我們開100元的工資。”

這些,都是喀什市近年來推進農業專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一個縮影。憑借優越的農業生産條件和豐富的農副産品資源,輔之以土地流轉政策,吸引了大批現代化生産标準的涉農企業落戶喀什,解決了12000名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讓3000餘名農民轉型為“農業工人”,實現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0055元。

今年初,色滿鄉新型小城鎮建設(B區)已經破土動工,該村5小組将有85戶群衆集中搬遷到更為接近市區的314國道沿線,其中一半住戶的小院一層為商鋪,二層為住房;另一半的住戶小院保留傳統的庭院風格,居住面積可達到80-90平方米。

考慮到南疆村民宅基地面積普遍較大但利用率較低的實情,按照自治區精準扶貧的要求,大力發展庭院經濟項目成為破題之舉。喀什市、鄉各級政府下大力氣支持貧困農牧民發展庭院種植業,建設小型溫室、大棚、小拱棚;支持貧困農牧民在庭院内建設50-60平米的禽舍棚圈,開展飼養農畜、家禽及珍稀動物等經營活動;支持貧困農牧民以庭院經濟為平台,從事手工藝加工生産。建設庭院經濟項目,可以引導貧困戶發展庭院設施農業、種植業、養殖業及手工業等生産,有效緩解廣大農民增收難度大、途徑少的現狀,為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緻富、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色滿鄉B區規劃新建房屋總戶數為99戶(商住45戶),配套民族團結教育文化廣場和健民活動中心一座。

國家民委心系喀什人民,對存在農牧民生産生活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後等困難的阿塔古村等4個村進行重點幫扶。建設項目包括民族團結教育基地(标準籃球場、排球場、兒童樂園)、50座标準化羊圈、20座标準化溫室大棚以及紅棗嫁接技能培訓等。

色滿鄉黨委書記張強告訴記者,當地不少村民得知國家民委幫扶的喜訊後特别歡欣鼓舞:有國家這麼大的支持,就能修繕棚圈、有本錢去購置林果苗木了。特别是村裡的貧困戶,更是對把庭院經濟搞上去、靠自己的雙手過上好日子充滿了信心!

2015年全國民委系統對口支援新疆西藏工作會議期間,國家民委領導親赴阿塔古村等重點幫扶村了解項目情況,并對專項扶持喀什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和民族團結教育基地建設表示肯定。

阿塔古村正在觀看百姓大舞台演出的老鄉們為更好發揮國家民委幫扶資金(200萬元)的使用效能,結合本地實際,市、鄉兩級政府将其中80萬元用在村民集中居住小區内建立文化廣場并完善體育健身等配套設施,另外的120萬元則用于解決貧困戶最為關心的生産發展問題。計劃在農戶新居庭院中建99座标準化溫室大棚,包括大棚主體建設、鋼架、溫室棉被、大棚膜、卷簾機等設施。大棚均采用第五代溫室建設标準實施,占地約2.5畝,建成使用後年均收益可達30000元,主要以種植反季節蔬菜為主(西紅柿、辣椒、葉類蔬菜等)。阿塔古村圖書室

住村工作隊正在辦公

正在學習縫紉技術的婦女們

百姓大舞台的精彩演出

母與子的溫情“我是‘職業女性’”

穿過爬滿嫩綠新葉的葡萄架拱廊,在村委會辦公室我見到了村黨支部書記土遜姑麗·吐爾遜。她從色滿鄉政府調任該村工作已經4年,是喀什市唯一的女村支書:“在村裡,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兒是一個很溫暖的大家庭。去年,我們二組有一位男青年不幸罹患腎衰竭,高額的透析費用壓倒了這個家庭。村民聽到消息後,就自發獻愛心,有捐5元的,有捐10元的,有捐100元的,終于幫助他渡過了難關。”提起這兩年村裡最大的變化,土遜姑麗·吐爾遜很驕傲地說:“村民最關注就業問題。在市、鄉兩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我們村兩委和住村工作組去年12月辦成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幫助村裡第一批55名沒有就業的婦女走出小村莊,走進喀什市北部産業園區,發揮自身的刺繡、裁縫、面點制作等特長,成為了職業女性,提高了家庭收入。”

由于受語言、技能和傳統觀念的制約,本村婦女外出打工的機會很少,基本都習慣在家務農、做飯和看孩子。為幫助村民轉變觀念,村兩委和住村工作組的成員想了很多辦法,一戶一戶地宣傳自治區和市裡支持婦女就業的好政策,動員村裡102戶貧困家庭的婦女出去闖一闖。為打消大家的顧慮,鄉裡還請婦女們帶上自己的丈夫和婆婆,一起去北部工業園區的用工企業走一走看一看,請早幾年外出打工的婦女在村委會大院“現身演講”。鄉裡在村裡新建了幼兒園,招收4歲以上的孩子。今年,還計劃新建一個托兒所,日間托管4歲以下幼兒……這些舉措,都是希望徹底消除婦女們外出打工的顧慮。

來自一組的米日古麗·尤裡瓦斯,就是在鄰家姐妹的鼓勵下走出去的。“以前我待在家裡,對社會上的事都不知道。我從沒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成為朝九晚七的上班族,有安穩的工作,有固定的收入。我特别高興!”

除了半小時就直達市區的公交車,色滿鄉政府還專門為村裡協調了早9點和晚7點接送外出務工婦女的專線大巴。親眼看到自己的親人工作得舒心,看到政府對于農民傾注的心血,慢慢地,越來越多的婦女放心地外出務工。經過兩年的就業技能培訓,目前已有120多名婦女實現就業,占全村女性勞動力的近五分之一,月收入達12001500元。“美麗長發飄起來,漂亮臉蛋露出來”——婦女們越來越多地嘗到了自立自強、勤勞緻富的甜頭。

甘泉潤民心共築幸福橋

在入戶采訪過程中,我發現村民幾乎都在家中主廳的顯要位置懸挂着一張全家福。“這是去年住村工作組幫我們每家拍攝、沖洗的。我們村周圍十幾公裡都沒有照相館,工作組在村委會大院裡建了全家福拍攝工作室,我們随時可以去拍。這可是我們家的第一張全家福!”村民阿依努高興地介紹說。

今年2月24日,喀什市國稅局5名工作人員與喀什農商銀行4名工作人員組成聯合工作組,繼第一、第二批工作組之後進駐阿塔古村開展“訪惠聚”工作。工作組簡樸的辦公室被數面紅色錦旗裝點得格外喜慶。“這些榮譽都是給我們工作組的,老鄉們把我們做的一點一滴都記在心坎裡。他們的感謝激勵着我們把工作做得更深更細。”住村工作組組長、喀什市國稅局副主任科員王江由衷地說。

在村裡,有這樣一泓情深意切的“國稅泉”:2014年春耕時節,由于本地土質堿性較重,灌溉用水量極大,機井因為年久失修無法正常出水,這可急壞了附近的100多戶村民。為此,工作組立刻行動起來:市國稅局全體幹部自發捐款14480元修好了機井。于是,村民們親切地稱這口井為“國稅泉”。

在村裡,還有這樣一座堅固耐用的“國稅橋”:2015年盛夏,村裡一條河溝上的木頭橋經年受損嚴重成了危橋。為保障80餘戶居民的出行安全,市國稅局再次發動幹部職工捐款15600元,新修了一座簡易水泥混凝土橋,村民們不約而同地稱其為“國稅橋”。

工作組有7名少數民族幹部、2名漢族幹部,大家有兩個雷打不動的習慣:一個是每天必須走訪5戶群衆;另一個就是由工作組副組長依馬木·麥麥提每天向全體組員教授兩句常用維吾爾語。在與村幹部結對子、一幫一的過程中,工作組成員每天也要教村幹部說幾句漢語。“我們的努力就是為了當好‘連心人’,既幫助老鄉們弄明白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也要聽懂民意。比如年輕人缺少創業資金怎麼辦?村裡還有哪些基礎設施比較薄弱?鄰裡産生糾紛的原因是什麼?聽懂了,就有利于我們盡快尋求到解決的辦法。”

王江還告訴我們這樣一件事:村裡有位老黨員年事已高,在工作組成員反複勸說下,購買了一份小額意外傷害保險。今年開春,老人不小心骨折,花了3000餘元醫藥費,其中新農合報銷了一部分,剩下的保險公司全部賠付了。老黨員特别感謝工作組,他還鼓勵别的村民也積極參與投保。

“我們還要繼續用‘苞谷馕’一樣的語言宣講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惠民利民政策、國家法律法規,自身要示範帶頭、敢于擔當,接地氣、聚人氣、樹正氣,打好建平安鄉村、精準扶貧、全面小康的硬仗!”翻看着工作組成員們一本本厚厚的《住村日記》、《民情筆記》,我深受觸動。就像讀到詩人艾青的詩句:“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責編吳迪)

記者感言·張璇

以前,我總覺得新疆很遠,很陌生。而走近、傾聽、了解、溝通,才是一家人相處的最好方式。“要用溫暖、真誠的筆觸,去反映今日南疆農村的新氣象。”赴新疆采訪啟程前,我默默地叮囑自己。

從未到過新疆的我,第一次深入維吾爾族同胞聚居的英吉沙縣最靠近沙漠、最偏遠的阿圖什巴格村和喀什市色滿鄉阿塔古村。在村裡的每一天,我都看到了南疆農民日常的生活,村裡的新鮮事、可敬的父親母親、鄉村緻富經、孩子們可愛的笑臉等等。田間地頭才是老百姓肯說真話、肯交心的地方。你離老鄉們越近,老鄉們對你越親。走進田間地頭,才能真正走進老鄉們的心裡。

依法治疆、團結穩疆、長期建疆的宏偉藍圖,靠的就是住村工作組的一次次現場辦公,村兩委幫村民發展庭院經濟時送去的一隻隻羊羔,老鄉們主動争取的一次次就業培訓機會,村小學裡一堂堂生動的民族團結雙語課,敬老愛老慰問活動中送去的一袋袋清油和面粉……

“用心連通這最後一公裡,誓将黨和國家的治疆方略溫暖落地!”這樣的新常态,昭示着南疆鄉村的美好未來。

記者感言·拉姆

新疆,于我而言是融于血液的存在。我的童年與少年時代都在新疆度過。也許正因為如此,新疆的美我可能領略得更深,它的苦楚也會讓我更痛。

2014年夏天,我首次到莎車進行為期半個月的采訪。就像是發現了寶藏:“對每一個維吾爾族人來說,葉爾羌似乎都是一個夢,一個悠長的夢。”我為發現一個古老美妙而又發展進步的新疆欣喜若狂:如果想要了解新疆曆史及現實的多元化、豐富性和複雜性,莎車無疑是最佳的樣本之一。

兩年後,重訪莎車,便有了更多的使命感——我想通過這個難得的采訪機會,呈現一個蓬勃向上、充滿希望的南疆維吾爾鄉村。當然我也明白:在短短三天内所能得到的不可能很全面、很深入,但我願意以最大的努力和真誠去發現、發掘美好。

現在,采訪與寫作皆告一段落,我并未因此而感到輕松。因為南疆太美,因為南疆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