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高考能夠改變什麼?

高考能夠改變什麼?

時間:2024-10-23 02:29:46

《人民畫報》1978年第3期對1977年恢複高考的報道版式。在中國,高考關乎人的命運。

1977年,中斷10年的高考重新恢複,至今40年過去。

這個夏天,關于高考的話題格外火熱,參加過1977年高考的人士成為媒體采訪的熱門人物,他們多為各行各業的翹楚:知名作家、功勳卓著的科學家、高級官員和成功商人……回憶起40年前的高考,他們不約而同地表述着同一個觀點:高考改變了他們的命運,如果沒有高考,他們現在可能還在鄉下種地,或者在城市的建築工地搬磚。當然,他們最珍視的是獲得了追求文化與知識的機會。

高考制度中止于1966年,此後的10年間,追求文化和知識成為一件艱難甚至危險的事情。到了1977年,當遍布中國鄉村廠礦、城市大街小巷的高音喇叭傳出關于恢複高考的消息時,與文化和知識隔絕了10年的青年人看到的不僅是命運的曙光,更是通往知識之途的希望。

恢複高考之初的那幾屆大學生,大概是這40年來對知識的追求最如饑似渴的人,大概也是最渴望用知識改變國家命運而不僅是自身境遇的人。因為他們經曆了中國經濟遲滞、政治不安的年代。

說不清從哪一年開始,在中國的許多地方,結束高考的學生們有了一個奇特的“儀式”:集體撕書。在教室裡,一個班的畢業生,興奮且瘋狂地把教科書、高考輔導材料撕得粉碎,借此宣洩十幾年苦苦備考的辛酸與痛楚。從7歲至18歲,十多年的苦讀,似乎追求知識不是目的,改變命運才是終極選擇。

過去的40年,人們時時反思高考制度,相關部門不斷改變高考方式。從全國統一命題到各省自主出題,從全國統一招生到大學自主招生,從每次考7門課目到3加X……高考是每個家庭的大事,也是國家大事。各種改變,都是為了有更多的選擇和機會,使孩子們不至于在一座獨木橋上擠得頭破血流;更是為改革應試教育,提升素質教育。

近些年,人們似乎不再千軍萬馬搶過高考這座“獨木橋”,因為改變命運的路徑多了起來。家境寬裕些的孩子,可以到國外去讀大學,這些幸運兒逃脫了高考這個煉獄之苦。對于不少“寒門弟子”,“讀書無用論”得到他們家庭的認可,趁年輕步入社會尋得賺錢機會,盡早謀得實際的利益似乎更為現實。當然,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孩子們還是選擇經曆高考的“磨煉”來改變命運。

高考的最初目的是個人憑借自身的能力公平地進入知識的最高殿堂,但是現實卻扭曲着這個初衷。

不可否認,古今中外,讀書受教育一向不是完全脫離了功利算計的超然之事,中國古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說的就是讀書的現實好處。然而,恰恰是這種扭曲,使得母親在孕育胎兒時就開始為他們進優質幼兒園,讀重點小學、中學,考入名牌大學而焦慮。追求知識本是一個了解世界、完善自我的愉悅過程,卻因為現實利益的考量,而成為失去快樂童年和少年的痛苦曆程。河北省有一家以軍事化管理著稱的中學,其高升學率的不二法門就是每天長達十幾個小時的學習和犧牲節假日休息時間。

過去的40年,關于高考,流行的大抵是這樣的調調:高考改變命運——将體力勞動者變為腦力勞動者;把初中畢業生變成高級知識分子;将草根變成社會的中堅力量。在我們紀念高考恢複40年的今天,是不是可以期待有朝一日,高考能夠激發全社會對知識的渴求,以及對體力勞動者的尊重呢?2010年6月8日下午,高考結束後,湖北省襄樊四中考生撕碎複習資料,抛撒到空中,“歡送”高考。CFP供圖

2016年6月5日,安徽省六安市,素有“亞洲最大高考工廠”之稱的毛坦廠中學送考車隊駛出校園。CFP供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