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從唐卡觀“天上西藏”

從唐卡觀“天上西藏”

時間:2024-10-23 04:13:27

2017年1月7日至18日,“天上西藏·西藏唐卡藝術精品彙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這是一次對西藏唐卡藝術傳承與創新的集中展示。

夏魯旺堆《确吉堅贊與兩尊護法》此次“天上西藏·西藏唐卡藝術精品彙展”共展出了50餘幅作品,風格各具特色,技法上既有對傳統畫派的傳承,也有對現代繪畫技法的借鑒與融彙。參展作者既有老一輩藝術家,也不乏近年湧現出的新生代藏族唐卡畫師。

來自東方的藝術瑰寶

“唐卡”(Thang-Ka)一詞源于藏語音譯,是一種由彩緞裝裱而成的卷軸畫,通常在布或紙上進行繪制,并用各色綢緞鑲邊,多以礦物為顔料,曆經千百年色彩依然如新。“唐”與空間有關,以示廣袤無邊;“卡”則像魔術,指空白被填補,于是白布上出現了畫。

作為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唐卡具有濃郁的藏地風情和宗教色彩。唐卡題材也包羅萬象,内容涵蓋宗教、藏醫藏藥學、天文曆算、曆史、人文等方面,堪稱藏族文化的“百科全書”。

據曆史記載,唐卡這一藝術表現形式最早興起于1300多年前的松贊幹布時期。佛教自印度傳入西藏,并與西藏本土宗教苯教融合在一起,逐漸發展成為現代的藏傳佛教。唐卡正是闡釋藏傳佛教教義内涵的藝術表現,是藏族人輔助宗教修持的聖物。

藏族人在遼闊而荒涼的高原上逐水草而居,裹成一卷的唐卡成為“随身攜帶的廟宇”。無論走到哪裡,隻要把唐卡系挂在帳篷裡,哪怕是一根樹枝上,就能成為一種象征,供人們祈禱、禮拜。

千百年來,唐卡的繪制工藝經不斷改良完善,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及程序。每一幅唐卡的繪制,都必須按照經書中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包括繪前儀式、制作畫布、構圖起稿、着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等。一幅優秀的唐卡作品繪制時間短則數月,長至數年。對于唐卡畫師來說,畫畫如畫心,是一場心靈的修行。

在傳承中不斷創新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西藏自治區僅拉薩、昌都、日喀則等地就有從事唐卡繪畫、制作的畫師、技師和學徒3000餘人。一批後起之秀逐漸接過西藏唐卡藝術的旗幟,開始嶄露頭角。格桑次旦《釋迦牟尼》

拉巴次仁次仁旺加平措紮西《格薩爾王》

夏魯普旺堆《時輪壇城》

江白《白度母》

平措紮西《大昭寺供奉的釋迦牟尼》

夏魯普旺堆《布頓仁布欽》西藏唐卡畫師中倡導創新的人物之一,今年43歲的唐卡畫師夏魯旺堆此次也帶作品參展。《确吉堅贊與兩尊護法》是他陸續畫了13年才完成的作品,布局輕松,淡雅清新,畫面中的十世班禅安詳慈和。懷着對十世班禅的崇敬,他每天隻在狀态最好的十幾分鐘進行作畫,如此下來,13年如梭。

夏魯旺堆的作品不僅傳承了“勉唐派”的畫工細、重彩藝術特點,還具創新之處:個人特色鮮明,一些構圖融合了國畫工筆的特點,同時也保留了唐卡原本的美感。在夏魯旺堆看來,傳統藝術并非高度的程式化,或僅僅是對既成手藝的承襲。正是因為唐卡藝術有着悠久的曆史和豐厚的底蘊,才能夠更加自信地吸收其他繪畫形式的精華。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和藏族唐卡畫師開始探索新唐卡的創作,他們試圖通過與時代、生活和情感的聯系,來推動以宗教神本為核心的傳統唐卡藝術向人本的轉換。傳承方式也從傳統的師徒相授,拓展出唐卡作坊、唐卡畫院等多元途徑。

與傳統唐卡相比,今天的唐卡作品呈現出了色調清新、構圖豐富等新特點。傳統唐卡色彩沉着厚重,畫師考慮更多的是色彩的象征意義,主要着重于發揮宗教功能。當代的唐卡畫師受到當代審美趣味的影響,開始講究色調,有意或無意地加入了審美效果的考慮。

按照藏傳佛教的宗教儀軌,唐卡通常需要嚴格對稱。當代唐卡作品則出現了構圖不完全對稱的情況,側面的佛像也有出現。甚至不同的畫師,筆下佛像的表情會有微妙的不同。唐卡畫師的個性也有意無意地流露在了作品之中。

其實,唐卡藝術的創新古來有之。如創建于16世紀的噶瑪噶赤唐卡畫派,就吸收了内地漢族界畫(注:界畫起源于東晉時期,自繪畫時需配用“界尺”引線,故其稱之為界畫)和青綠山水技法的妙處。

創作過程始終堅持的敬畏與真性是唐卡藝術的核心,如何保持這樣的狀态便成為了唐卡藝術傳承與發展的關鍵。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