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北京模式”語境下的北京民族鄉村

“北京模式”語境下的北京民族鄉村

時間:2024-10-23 12:02:56

作為首都,北京是一座擁有2300多萬人口、56個民族成份俱全的超大型現代化城市,是中華民族團結和睦大家庭的縮影。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發展,2009年以來連續六年召開全市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發展工作會議,營造“少數民族群衆努力幹,區縣、鄉鎮全力抓,相關部門大力扶,社會力量傾力幫”的局面,形成了促進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發展的“北京模式”。

“北京模式”的核心是,“高度集成強農惠農政策和民族政策,以機制創新激發主體創造”;主要做法是,将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發展作為全市一項整體性工作,通過各方面力量參與,共同推動。2013年底,北京市建立了27個市級相關部門和單位,與3個民族鄉、29個民族村結成“幫扶對子”的工作機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在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方面不斷有新舉措。2016年制定的《北京市“十三五”少數民族事業發展規劃》,确定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六進”工程、民族鄉村富民強基工程、特需生活服務保障工程、文化精品與特色基地培育工程、曆史遺産搶救保護工程等六個方面的重點工作任務。

近30年前,本刊記者曾對北京民族鄉村進行過住村采訪報道。如今,我們的記者再次對這些民族鄉村進行深入采訪,寫下了這組報道。

長城腳下有人家北京市密雲區古北口村記

文/本刊記者張璇

提起長城,人們立刻會想到著名的八達嶺、慕田峪。但在北京東北部燕山山脈低緩之處,還有這樣一座飽經風霜的城樓群,它們同樣記載了金戈鐵馬、氣吞山河的波瀾曆史——讓匈奴望而卻步,讓戚繼光名留史冊,讓世人銘記1933年的長城抗戰和1945年的古北口保衛中華好男兒的鐵血報國之志……這就是古北口長城。

古北口村一景

位于長城下、潮河邊的古北口村,是一個被古北口長城捧在手心的小山村,素有“燕京門戶”和“京師鎖鑰”之稱。小村不小,曆史上是溝通關内外的通道,南北物資的集散中心:南方的絲綢、布匹、茶葉、瓷器等多運到這裡銷售;北方的糧食、牲畜、皮毛等畜産品、藥材等也在這裡集散。

“但以雄關存舊迹,但留形勝壯山河”,是對古北口村最好的诠釋。千百年來,這個北依長城、西瀕潮河的村子地理風貌幾乎沒有改變。自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設總兵守邊(後提升為提督),并在柳林營(今古北口村)建提督署起,古北口的滿族文化便繁榮了起來。伴随着屯墾戍邊、邊民互市,滿族、回族等多民族同胞遷徙于此、聚居于此,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賦予古北口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質——“七郎墳、令公廟,琉璃影壁靠大道,一步三眼井,兩步三座廟”,可謂古迹衆多、文化厚重,廟宇文化、邊塞文化、長城文化和近代抗日戰争文化在這裡交彙融合、發揚光大。

古北口村距離北京密雲城區55公裡,與河北省灤平縣相鄰,全村轄5個自然村,共有420戶1060口人,少數民族占全村總人口的35%以上。由于夾在山河之間南北狹長地帶的特殊地形,村内耕地少,人均不足三分;又地處山區和密雲水庫水源保護區,工業發展受限。在村民們的記憶裡,二十幾年前的古北口村還比較貧困。

“其實,直到上世紀80年代,我們的日子都不是那麼好過。上世紀90年代末村裡的小企業、小作坊陸續倒閉,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村集體的賬本上沒有一分餘錢。村裡的環境也不好,一條土路塵土飛揚,村民的土房邊上就是豬圈。”自1998年擔任村主任、2001年擔任村支書的宋立濱,當初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古北口還能蛻變成為如今的中國最具魅力休閑鄉村、全國特色村寨、全國傳統村落、全國生态文明村、北京最美鄉村。

出路在哪裡?這是當時村兩委班子最發愁的問題。慢慢地,大家都不約而同把目光聚焦到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厚重的曆史文化資源和人文底蘊:曆經風雨磨砺的邊塞古村落風韻,蟠龍山、卧虎山長城和北京地區最古老的北齊長城,由七郎墳、令公廟、琉璃影壁串起的清康熙出關時的古禦道……這些不都是發展鄉村休閑旅遊的“源頭活水”嗎?

宋立濱帶着村幹部一遍又一遍研讀1987年北京市文物局對古北口長城的規劃書,思路漸漸清晰起來:打開山門搞民俗旅遊,在傳承與保護中求發展。不過,具體實施起來,第一個困難就來了:财政吃緊的“窮”村要開發旅遊,首要的困難就是資金。怎麼辦?五名村幹部一起用自家房産作抵押,籌集了25萬元作為啟動資金。村兩委班子還達成共識:村裡的資金少,旅遊綜合規劃要先行,必須秉承“一年辦一件事,幾年辦成事”的發展理念。先主攻一個旅遊建設項目,建成後十年不變,實現可持續利用。面對許多村民的困惑,村幹部挨家挨戶地做工作,還帶着村民代表參觀了密雲區首家民俗度假村遙橋峪村、發展特色民俗旅遊起步較早的懷柔區渤海鎮北溝村等,讓大家進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識。

說幹就幹,村裡的第一筆資金就用在清理、修整通往長城的上山路和停車場上,當年就吸引了不少“背包客”前來觀光;由黨員帶頭,僅一個月就拆除村裡主幹道兩旁的141處豬圈、廁所;2001~2004年,村口建起古禦道的牌樓,翻新了當年清代皇帝去承德避暑山莊必經的西街古禦道,修整了藥王廟等古迹。2005年以後,通過有力整合新農村建設和申請市旅遊委的相關支持項目,村裡面貌煥然一新:農家四合院外立面整修一新;集中供水、污水改造、改廁、綠化、美化街道、建文化廣場及全村的太陽能熱水器安裝工作有條不紊;家家戶戶挂上了醒目的旅遊标識、牌匾;村裡還幫助村民們加入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徹底解決農村大病返貧的問題。2009年,古北口長城抗戰紀念館竣工落成;關帝廟、龍王廟、娘娘廟等古迹陸續修繕一新,對外開放。古北口村依托AA級的古北口文化文物旅遊區,民俗旅遊這一主導産業初具規模。

自村口沿着花崗石鋪成的古禦道而行,處處清爽幹淨,禦道南邊的河水似乎正述說着千年變遷。禦道北邊是雕梁畫棟、古香古色的仿古民宅,開設了多家民俗客棧。一路向東,河道北岸有座文化大院,是村文化活動中心,也是村情展室。與之隔河相望的,是禦道宮燈廠、禦道宮燈展室及禦膳房展廳。

宮燈展室内陳列着村民設計制作的各式具有民族風情的傳統燈籠作品,如六方宮燈、蓮花燈、臉譜燈等50餘種,遊客還能親自動手制作燈籠。要知道,元宵燈節可是古北口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活動,人們通過迎燈去災祈福。古北口的燈彩品目繁多,造型千奇百妍;禦膳房展室内則向公衆展示古時廚房用具及皇上用餐的餐具和坐席,引人遐想。在這裡,還可以參觀到古民居——段家大院、郝家大院、白家大院均建于明清時期,為典型的四合院建築,古樸典雅,流傳着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民間傳說。

村兩委班子就這樣憑借大膽的創新,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以旅遊帶動商貿、農産品及手工藝開發、民俗旅遊服務的經濟發展之路,使昔日的小村莊煥發了新的生機。

金秀蘭是村裡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04年,村裡隻有4戶村民開辦農家樂。金秀蘭覺得做鄉村旅遊應該有前景,就把自家數間空房收拾出來作為客房,從以前一晚的住宿費10元、20元、50元一點點地提到了120元。“我是很看好農家樂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投資小,獲利大。開在自家庭院裡,也能利用上自家田地,不僅省了房租費,又省了人工費,而且蔬菜瓜果也是自己地裡種的,成本低又綠色天然。雖然以前硬件條件不太好,但我家待人和氣、收費公道,還是留住了不少回頭客。”金秀蘭的話很實在。

随着古北口長城越來越出名,遊客也越來越多,對于農家樂有了更高的要求——時蔬要自家田地裡種的,客房需要帶獨立的衛生間,最好還能連上互聯網。金秀蘭感到自己的農家樂提質升級很緊迫。

2009年,古北口村開始提倡農家院配備衛生間,并補貼相應的改造費用;2010年,村裡又推廣廚房改造,并在被褥、洗浴用品的标準上下功夫,甚至推廣起衛生間幹濕分開。

鑒于此,金秀蘭咬咬牙,2012年貸款50萬元來翻新、擴建客房,現在她的12間标準客房比賓館也不差。在村裡民俗旅遊專業合作社的幫助下,金秀蘭還通過微博、微信公衆平台、農家樂聯盟等網絡平台擴大宣傳,效果顯著。金秀蘭的丈夫原本一直在外打工,看到家裡農家樂蒸蒸日上,趕緊回家幫忙,夫妻倆平時在家種好小菜、做好服務就已經非常忙了。到了旅遊旺季,金秀蘭就需要雇傭十幾名鄰居來幫廚。

靠着自己的勤勞,金秀蘭家一年收入20餘萬元,不少村民看到她家擴大經營規模後效果不錯,也紛紛翻新起了自家小院。

鑫升緣農家院的老闆劉廣金則算是趕上民俗旅遊“末班車”的那一撥人,年近50歲,才開始成為創業者。2015年他的農家院開張,而在整個古北口村,民俗旅遊接待戶的比例已高達60%。“其實,我多年來一直在外跑運輸,生活還算不錯,但總還是離鄉背井的。我是緊跟着總理‘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步伐,奔着打造我心目中理想的農家院而回來的。”這棟二層小樓的17間客房從設計到施工,都凝聚了劉廣金滿滿的心血。

“早年間古北口東關上坎的劉家老宅,在這片還是很有名氣的。”劉廣金的農家樂就建在了自己老宅的舊址上。這個鑫升緣算是古北口村規模較大的農家院了,上下兩層能同時接待41人入住。旅遊旺季,光是團客和親友們介紹的客人就能讓小院爆棚,忙得不可開交。最難得的是他家從食品藥監到設施标配、從油煙淨化到污水處理,各項标準均達到要求,證照齊全。

“其實,像我們村還有鄰近的司馬台村,基本都是在做農家樂,我們也感到了一定的競争壓力。所以我就想做出一點自己的特色。”劉廣金的農家院是傳統和現代的結合,一進門就是傳統的青磚灰瓦,磚木結合的四合院廳堂,中庭院落寬敞,牆角下整齊地晾曬着從山林采回的各種美味野菇和自己種的蔬菜,這是遊客們必點的珍馐。“我們村裡有山有水有文化,在我家這個比較複古的院子裡,遊客們或許還能感受到一絲鄉愁。我這個四合院和客房的設計,就融合了古建築、曆史典故、民族特色的元素。”劉廣金介紹到,“我是土生土長的古北口村人,在外打拼多年,為遊客講講古禦道的趣聞、古北口抗戰的慘烈以及最原汁原味的京郊特色民俗,我還是比較拿手的。”讓遊客跟着故事走,用好故事赢得好口碑,讓客人在這裡能放松、能享受到精神的愉悅。

為經營好農家樂,人到中年的劉廣金、張金英夫婦一直在學習。他們為農家樂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從在古北口旅遊網上發布信息、在微博微信上與遊客交流互動再到開通微信掃碼支付,他倆着實參與到了農家樂與農村電子商務協同發展的進程中。

劉廣金家在通往古北口村的必經之路上,又有專門停車的地方,一到節假日常常爆滿。即使如此,劉廣金還是經常勉勵自己要靠積攢口碑慢慢發展,不能貪圖一時之利。他特别注重收集遊客體驗後的滿意度和感受,還會參考其他農家樂分享的好經驗。

截止2014年,古北口村的民俗旅遊戶達150戶,收入達到1250萬元,接待人次達17.2萬人次,民俗戶年接待最高收入達50萬元。2015年,古北口村經濟總收入達到4000餘萬元。村民們通過雙手,把“一個民俗村就是一個鄉村酒店”的夢想變成了現實。這也得益于2012年成立的民俗旅遊專業合作社,通過公司+合作社+民俗戶的發展模式,實現了統一策劃、統一宣傳、統一接待、統一培訓、統一配送、統一價格的規範化、品牌化管理:為民俗戶統一設計制作風格、尺寸、材質一緻的戶外牌匾;統一制作配送印有密雲旅遊标識的高檔床單、被罩等床上用品,并建立床上用品統一洗滌配送中轉站;聘請專家在村内開展民俗技能培訓,定期對民俗戶進行禮儀、烹饪、客房、民俗旅遊接待和食品衛生等方面内容的培訓;建立村級旅遊網站,開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公衆平台,統一進行宣傳推廣;注冊“古北口”品牌商标标識,完善旅遊品牌形象。合作社通過與民俗戶簽訂《規範經營協議》,規範民俗戶的經營内容、服務方式、服務價格,推行标準化運營,提升了民俗戶的整體旅遊接待服務水平。

每年元旦期間,村裡還會召開民俗大會,聽取村民們一年的經營心得和遊客們的反饋,以及需要村兩委班子解決的問題。這些年來,在遊客的建議下,村裡陸續加裝路燈、在景區周邊搭建休息亭、設置特色農副産品交易區,甚至幫助每戶更新了菜品。針對村裡周末遊客集中、工作日客少的現狀,村裡今年又推出“孝心房”——凡在平時攜帶65周歲以上的父母來此旅遊的遊客,一律免去其父母的房費。倡議一經提出,已有幾十戶民俗戶加入。“這些年,憑着各方遊客對古北口村的青睐,我們也掙了些錢,如今日子好過了,也得回報社會。雖然會少一些收入,但能傳遞孝心,我們也特别高興。”民俗戶王海蘭說。

2016年的“五一”節期間,村裡還推出了滿足小朋友接觸大自然好奇心的“森林嘉年華”,深受歡迎。

為真正實現在保護和開發中留住鄉愁,充分挖掘古村落文化,村裡還決定進一步開發民俗旅遊品牌和産品,讓遊客不僅感受到綠色低碳田園美、健康熟食生活美,更要感受到和諧淳樸人文美,變“一次夠”到“年年來”。為此,餘翠雲大媽收上了徒弟,教授年輕人制作地道的滿族二八席和各種滿族、蒙古族特色小吃,炸饸烙、小米飯打包、小鍋饽饽、驢打滾、炒肝等農家特色飯菜上了桌;為豐富餐飲服務體系,村裡還新增了兩戶清真餐飲經營戶。閑時,村民們定期跳巴山舞,組織扭秧歌、跑旱船、小車會、耍中幡、高跷等民間文化活動。每逢楊令公文化廟會和正月初五花會等節慶日,大夥兒都會自發表演。同時也在滿回小學教授木屐舞、宮廷舞等舞蹈,積極傳承民族文化。此外,還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扶持村民生産小雜糧、蜂蜜等農副産品。

2016年,包括古北口村在内的24個古村落被列入北京市重點升級改造名單。市旅遊委組織專業隊伍對這些傳統村落展開全面調研,并量身定制“五個一工程”,即為每個傳統村落編制一本旅遊開發建議書,制作一本旅遊宣傳冊,建設一個旅遊咨詢站、一個生态旅遊廁所和一個免費WIFI站。

“地扼襟喉趨溯漠,天留鎮鑰枕雄關。”在歲月的流逝和時代的更疊中,這座長城腳下的人氣民俗村,用活用好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景觀,用實際行動诠釋了“曆史就是生産力”的好故事。正是這一座座欣欣向榮的農家院,連同一段段古長城、一處處古廟宇,留住了古北口村的曆史,承載了古北口村的文化。

年關将至,古北口村到處洋溢着辭舊迎新的氣息:打糨糊貼窗花,大紅燈籠高高挂。不少遊客正帶着父母、牽着孩子信步夕陽古禦道,一家團圓品嘗傳統二八席,泡壺好茶,聽村民們講當年的老故事……(責編梁黎)

古北口村村口一景

古北口村民與外國遊客自拍合影

金秀蘭家的農家樂

整潔的農家院客房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