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小家和大家的幸福密碼

小家和大家的幸福密碼

時間:2024-10-22 10:32:46

“賽音白努(蒙古語‘你好’)!”

“阿尼哈撒喲(朝鮮語‘你好’)!”

“你好!”

剛一見面,趙曉芳就用三種民族語言送上問候。趙曉芳是内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烏蘭哈達鎮古城村黨總支書記,也是遠近聞名的“語言高手”,能熟練運用蒙古語、朝鮮語和漢語。

“我是蒙古族,朝鮮語是在與家人、村民日常相處中學會的。”趙曉芳笑着說。

趙曉芳的家庭成員由蒙古族、漢族、朝鮮族、達斡爾族組成,他生活的古城村朝鮮族人口占了98%。因此,無論小家庭還是大村莊,民族團結對趙曉芳和村民們來說格外重要。

家庭:處處彌漫着幸福味道

1987年,趙曉芳與漢族姑娘陳玉華喜結良緣。

“父親和我嶽父是同學,兩個家庭都知根知底,非常熟悉。所以,父母都支持我們。”就這樣,蒙古族青年和漢族姑娘的愛情,拉開了這個多民族家庭聚合的序幕。

回憶起夫妻共同走過的路,趙曉芳說,在共同生活的幾十年中,兩人沒有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産生過矛盾。“這充分說明,是不是一個民族不重要,隻要人好,彼此相愛,就能把日子過得很好。”趙曉芳笑着說。

也許是受到哥嫂的影響,趙曉芳的兩個妹妹先後嫁給了朝鮮族,日子過得也是紅紅火火。趙曉芳的大女兒長大成人後,與達斡爾族小夥子相愛,攜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這個溫馨、幸福、和諧的多民族家庭,就這樣組成了。

“我和愛人從來都不幹涉孩子們的感情生活。56個民族本來就是兄弟姐妹,如今相愛結婚走到一起,更是親上加親的好事。”趙曉芳說。

“家裡哪個兄弟姐妹遇到困難了,大家都會全力以赴去幫忙,在經濟上也從來都沒有發生過矛盾糾紛。”

每到節假日,這個多民族家庭就迎來最熱鬧的時刻。蒙古族的手把肉、朝鮮族的辣白菜和江米糕等各種美食紛紛端上飯桌,一大家子人圍坐在一起,歡聲笑語飄蕩在小院的上空,讓左鄰右舍好不羨慕。

“我們一大家子雖然由不同的民族組成,但一點也不影響交流,彼此的民族語言年深日久、自然而然就學會了。”趙曉芳說,這也是他能掌握三種民族語言的“奧秘”。

在相濡以沫的生活中,融合到一起的除了感情,還有飲食習慣等。如今,趙曉芳的愛人也習慣了蒙古族、朝鮮族的飲食習慣,還學會了制作手把肉和腌制辣白菜,尤其是制作手把肉的手藝是一絕,村裡誰家宰羊都邀請趙曉芳的愛人去掌廚。每每提到此事,趙曉芳都充滿了驕傲。

趙曉芳認為,一家人能和和美美地生活在一起,與良好的家風分不開。“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習俗,我們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求同存異。”趙曉芳說,“互相尊重、互相包容、相親相愛”的良好家風是他們家的“幸福密碼”。

村莊:民族團結花開正豔

趙曉芳不是土生土長的古城村人。

1967年,古城村的朝鮮族群衆要發展畜牧業,于是邀請蒙古族的知名獸醫——趙曉芳的父親趙振文來古城村進行指導。從那時候起,民族團結的種子就在古城村生根發芽,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2009年,趙曉芳當選為村黨總支書記。從此,趙曉芳無論在自己的小家,還是在村子這個大家裡,都用心呵護民族團結之花,讓它越開越鮮豔。

“在多民族聚居村當支書,一定要把民族團結作為頭等大事來抓。村民們選我當支書,為的就是給他們辦實事。”這是趙曉芳對自己提出的要求。

村裡的朝鮮族把多年種植水稻的經驗毫不保留地傳授給蒙古族、漢族,蒙古族也把畜牧業養殖經驗傳授給漢族和朝鮮族,一起走農牧業協同發展之路。漢族同胞有種植旱田和經商做買賣的特長,他們也把自己的“絕活”原原本本地教給蒙古族、朝鮮族,多業并舉。

各民族朝夕相處、患難與共,同發展、共命運,逐漸形成了“各民族一家親,共建文明富裕村”的喜人景象。

為加強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村裡出資一部分,組建了“阿裡郎老年藝術團”,充分發揮朝鮮族能歌善舞的特長,豐富村民文化生活。

老人節是朝鮮族的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一,烏蘭哈達鎮三合村、古城村的各民族老人就被邀請去共度佳節。他們的這一做法也得到了附近嘎查的效仿,臨近的白音特布斯格和烏蘭胡碩兩個蒙漢嘎查也陸續舉辦了規模不一、形式内容多樣的老人節活動。

當選村黨總支書記後,趙曉芳考慮的最多的就是怎樣帶領全村各族群衆實現共同富裕。面對全村青壯年大都外出打工、家裡多半是留守老人和孩子的現狀,他帶領村民圍繞增收緻富,以水稻種植合作社為載體,不斷創新和完善土地流轉方式。結合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水稻種植合作社采取“黨組織+專業合作社+農戶”形式,全力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有效降低生産成本,幫助農民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或辦不好的事情,為農民增收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今年48歲的李太源是水稻種植合作社的成員,他說:“自從加入合作社後,從春播到秋收都是科學統一管理,水稻盤育秧播種機和高速插秧機的投入使用代替了傳統人力插秧,有效節省了人力和物力,收入明顯提高。”

劉鐵明是古城村的村民,多年來一直在外地務工,家中的耕地一直閑置。如今回到家鄉的他,十分看好合作社的運營模式和發展前景,主動加入了合作社。“自2012年3月草原香雲水稻種植合作社成立以來,我們先後投入170多萬元用于購置播種機、插秧機等農機具,大大提高了機械化耕作水平。今年5月,我們又成立了稻豐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下一步我們将建立加工廠,打造自己的品牌,完善合作社的管理機制,引領廣大村民發家緻富。”趙曉芳說。

在古城村,每天都演繹着民族團結的感人故事。難怪,村裡很多朝鮮族老人碰到趙曉芳就說:“你是蒙古族孩子,也是我們朝鮮族孩子,我們不是一家人,卻勝似一家人。”(責編:增林)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