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三代大團圓 守護中國心

三代大團圓 守護中國心

時間:2024-10-22 10:34:16

眼前這個姑娘和我們想像中的傳統烏孜别克族女孩不太一樣:金黃色的頭發散落在卡其色格子發箍下,利落精緻;白皙的皮膚,棕色的大眼睛,一身深咖色的風衣,腰部打了個漂亮的蝴蝶結……作為一名在北京國家級媒體工作的媒體人,她時尚幹練,落落大方,操一口流利的漢語、俄語、英語。

她,就是莉娜。

和莉娜交談後,我們才恍然明白這個烏孜别克族姑娘如此“特别”的原因:莉娜來自新疆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多元文化的家庭環境和濃郁的新疆風情滋養了她熱情開朗、大方包容的氣質。

莉娜的家庭,尋常而又特别——這是一個由烏孜别克、回、漢、朝鮮和俄羅斯等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也是她人生永遠的溫暖港灣。

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呢?

從莉娜的叙述中,我們可以梳理出這樣的家族譜——第一代:莉娜的回族姥姥馬桂英嫁給了來自烏茲别克斯坦的姥爺馬合木提。第二代:姥姥和姥爺的五個孩子,大女兒阿斯娅嫁給馬桂英的回族老鄉,當了老師;二女兒法蒂瑪·馬合木提和俄羅斯族小夥兒組建家庭,如今是新疆赫赫有名的律師;三女兒茹荷娅嫁給了法院的漢族同事李岩;大兒子艾莎在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縣工作,娶了漢族姑娘為妻;小兒子阿依甫,同烏孜别克族姑娘阿依努爾結為夫妻。第三代:孫女莉娜和她的朝鮮族丈夫。

2016年,莉娜(前排右)訂婚時的家人合影姥姥姥爺:相識3個月相守30年

一切要從莉娜的姥姥——馬桂英離家說起。

58年前,回族姑娘馬桂英為了生計從家鄉甘肅定西出發,一路向西北過嘉峪關,跨戈壁灘,來到新疆。回首來時路,馬桂英覺得竟是那樣的長,長到兄弟姐妹幾個,就隻有她一人走出來了。曠野的風刺骨地吹着,直到她來到伊犁的烏吐不拉克牧場。

牧場裡的人來自五湖四海,這讓馬桂英立刻有了一種“同是天涯人”的親近感。很快,她就成為大夥的“馬老鄉”。

大家都喜歡這個聰明善良、活潑可愛的姑娘,還張羅着給她介紹了一個對象——馬合木提。馬合木提的故鄉是烏茲别克斯坦的塔什幹,在中國參軍退役後到牧場工作。這個俊秀、高大且滿身正氣的外國小夥子,讓馬桂英一見鐘情。

不久兩人便成親了。在家裡,馬桂英講的是蘭州方言,馬合木提漢語不太好,主要講哈薩克語,兩口子平時隻能用簡單的漢語溝通。盡管這樣,卻毫不妨礙兩個人恩愛地過了一輩子。“姥姥姥爺一輩子幾乎沒吵過架,也沒紅過臉,我估計語言不通吵不起來吧。”莉娜打趣道。獨屬于馬桂英老兩口的甜蜜,總是羨煞旁人。“姥爺不通漢語,經常會犯一些語法上的錯誤,姥姥總是笑一笑然後教他正确的說法。雖然姥爺知道姥姥經常拿家裡的錢去補貼娘家親戚,但他從來都不多說什麼。”

之前,馬合木提的胞弟曾來新疆牧場勸哥哥回老家,當時讓他左右為難:一邊是思念的家鄉,一邊是深愛的妻子。他猶豫再三向妻子提出一起走的請求時,被馬桂英斷然拒絕了:“要走你走吧,我是中國人,我哪兒也不去。”經過幾天的考慮,馬合木提最終決定留在牧場,留在新疆,留在自己深愛的人身邊。多年後,馬桂英經常對莉娜說:“你姥爺當時退役到牧場時隻打算待3個月,可認識了我以後,他就待了整整30年。”

30年裡,他們共同經曆了很多事。面對生活的艱難,馬桂英和馬合木提總是樂觀面對,相濡以沫共度難關。馬合木提在牧場鐵匠鋪工作,主要為牧民修理打草機、打馬掌,很多牧民因為經濟困難,常常付不起錢,他能幫就幫從不計較。孩子們上小學時正好趕上唐山大地震那一年,在家裡急需用錢時,馬合木提卻将自己最心愛的一匹馬(也是當時家裡最值錢的财産)捐給了災區。他對孩子們說:“在唐山還有很多人沒地方住、吃不上飯,他們比我們更需要錢。”在這件事上,馬桂英特别支持丈夫。馬桂英沒有上過一天學,卻通情達理。在家裡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她依然堅持讓5個孩子全部接受教育。孩子們也沒有辜負父母的希望,長大後當老師、當律師……個個有出息。馬桂英和馬合木提夫妻倆生活中點點滴滴的言行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們。

這個大家庭逢年過節總會聚在一塊,一起炸油香、蒸花卷、做茶果和各式點心,共享節日的喜慶。“如果你在我們家看到維吾爾族的馓子和哈薩克族的包爾薩克同時端上桌,這都是很常見的事。”小兒媳阿依努爾說。

阿依努爾和婆婆馬桂英一樣心靈手巧,無論粉湯、抓飯、拉面還是納仁,她都做得香甜可口。采訪這天,阿依努爾就為招待我們準備了面肺子、桑伯莎和帕拉瑪西等可口的小吃。

母親:用法律知識服務各族群衆

每天早晨7點整,莉娜“家”的廚房就開始了“晨之美”演奏:打磨咖啡的聲音,雞蛋在開水裡簌簌滾動的聲音,案闆上“當當”切水果的聲音,果醬瓶子搬到餐桌上與桌面摩擦發出的清脆聲……随着“叮”的一聲,這場“音樂會”戛然而止。面包好了,咖啡好了,沙拉好了。它們都被各式帶着異域風情的精美瓷盤盛着——以這樣的節奏來開始新的一天,是俄羅斯留學生活留給莉娜的印記。

上班路上,莉娜常常會盤算着要給新疆的媽媽家裡添置哪些生活用品。在她看來,媽媽法蒂瑪·馬合木提并不是一個會照顧自己的人,經常會因為忙碌而忘記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事。雖然母女兩人相隔3000多公裡,但媽媽家裡的面巾紙用完了,沒有食用油了……這些小事莉娜都會操心記挂。“我就是媽媽的遠程生活秘書。”莉娜開玩笑地說。

法蒂瑪·馬合木提确實很忙——她是全國第一位烏孜别克族女律師,也是烏孜别克族唯一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她創辦了全國第一家少數民族律師事務所,在法律事業上傾注了數十年的心血;她的律所同時還是“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工作站”及“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律工作站”,她的手機号就是新疆少數民族群衆的法律熱線……“媽媽的兩部手機24小時都開機,經常有新疆各地的各族同胞找她幫忙,她平均每天會接到幾十個電話。雖然辛苦,但她永遠都樂此不疲。”莉娜說。

當選為新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後的法蒂瑪·馬合木提,關注的事就更多了:少數民族婦女健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她始終以人民所需為己任,積極參政議政,因此備受新疆各族群衆的信賴。

法蒂瑪·馬合木提1985年從新疆大學法律系畢業後,自願回到家鄉新疆塔城擔任專職律師。現在的她雖然居住在烏魯木齊,但沒有忘記當年離開塔城時的承諾——無償幫助塔城地區婦女兒童、歸僑僑眷維護權益。這份沉甸甸的承諾不僅僅體現在口頭上,更體現在她一次次全身心投入的法律援助工作和一份份嚴謹的提案上。

2018年3月,全國兩會在北京舉行,法蒂瑪·馬合木提交了她的第106份議案。在她以往的提案和議案中,有20多份涉及到女性權益,内容涵蓋“女性大病醫療救助”“少數民族婦女就業問題”等方方面面。

“少數民族婦女是媽媽心中一直的牽挂,很多女同胞不願意同别人講的事,都肯跟媽媽講,因為她是全國人大代表,也是她們最信任的人。”莉娜充滿敬意地向記者介紹。為更好地服務于各族婦女,法蒂瑪·馬合木提經常不顧腰疾去實地調研。新疆太大,跑一趟有時需要七八個小時的車程。為了增強女性的維權意識,她還聯合維吾爾族作家推出了簡單易懂的普法書籍《家庭與法律》,深受新疆各族女性的歡迎。

多年來,法蒂瑪·馬合木提一直在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為新疆各民族的教育、就業、健康及文化發展進步不懈努力。這種努力似乎是一種傳統,在這個“特殊”的家庭裡,多為各族群衆做好事做實事早已成為全體家庭成員的共識。

法蒂瑪·馬合木提的小妹茹荷娅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法律系,如今她與丈夫李岩都在塔城地區中級法院工作。身為伊犁州政協委員的茹荷娅認為,隻有兢兢業業為各族群衆服務、牢記職責、堅守崗位才對得起黨和人民的信任。

莉娜:幸福延續的家庭

2018年5月13日的母親節,對莉娜來說有點特别。自從嫁給朝鮮族愛人郭先生之後,她有了兩個媽媽:一位在莫斯科,一位在新疆,能聚在一起實在太難得了。而今天,是她第一次同時陪兩個媽媽過母親節。

晚宴上,莉娜的婆婆特意拿出了從俄羅斯帶給親家的魚子醬、黑面包和紅菜,擺上桌的俄羅斯紅菜鳕魚沙拉和紅菜湯,也都是法蒂瑪·馬合木提愛吃的。外人不知,其實這樣的互相尊重和相親相愛從兩家人在俄羅斯初遇時就開始了。

“那是我第一次和媽媽跟團去俄羅斯旅行,由于烏孜别克族特殊的飲食習慣,莫斯科中餐廳的很多東西我們都吃不習慣。當時老闆娘很貼心地專門為我們準備了素菜和水果,讓我們十分感動,沒想到幾年後老闆娘竟成了我婆婆。緣分真是一件奇妙的事。”莉娜說起往事,眼裡依舊充滿了欣喜。

在莉娜和愛人正式認識之前,她去過他家的餐廳,和他念同一所學校,住同一條街道的同一所大廈,他們曾在電梯裡無數次擦肩而過。直到一次朋友介紹,兩人才發現緣分竟是如此奇妙。“兜兜轉轉,我最後嫁給了他。”說起這段奇緣,莉娜笑得甜蜜而舒心。

不過兩人剛開始交往時,還都有點擔心父母們會因為民族身份不同而不同意。沒想到兩個事業型的媽媽碰面,比莉娜想的還要投緣和爽快。“婆婆送了媽媽兩幅俄羅斯油畫,正中媽媽下懷。我就這樣被順利地嫁出去了。”莉娜說笑道。從莉娜嫁到朝鮮族家庭的那天起,婆婆就把所有的餐具廚具全部換了一套,平日裡吃飯也以莉娜喜愛的俄餐為主,佐上一瓶上等紅酒,成了一家人團聚的“标配”。

命運的相遇也不盡是偶然,其間有着深厚的曆史淵源。莉娜和愛人的相遇便是如此。二戰期間,蘇聯政府将遠東地區邊界地帶的朝鮮族居民遷到各中亞加盟共和國,由此開啟了朝鮮人和烏茲别克人深入交往的曆史。今天若去中亞、俄羅斯或是東南亞,你會發現一些朝鮮餐館旁邊大都有一家烏茲别克餐館。

莉娜的婚禮,再現了曆史的一幕。

“我們的婚禮是将兩個民族的儀式融在一起的。”回憶結婚那天,莉娜興奮極了。她說,這場婚禮吸引了新郎新娘雙方從國内最北方到最南方的許多親朋好友——北京、内蒙古、塔城、烏魯木齊、香港……還有國外的俄羅斯朋友,大家歡聚一堂。“那天我公公婆婆都穿着烏孜别克族服裝,婆婆給我帶了頭巾,媽媽送我愛人烏孜别克族花帽。我和愛人在婚禮上改口叫了‘爸媽’,也算是一次創新。”

婚禮當天,大家都很盡興,一直跳舞跳到晚上12點。就連酒店的工作人員都感歎“從來沒有見過這麼辦婚禮的,到了晚上12點還都不肯走。”

現在莉娜和愛人依然保留着初識時的幸福和甜蜜。偶爾背起行囊,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在某個周末一起騎着自行車穿過胡同,去看場芭蕾或是戲劇;有時窩在家裡,一起聽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蘇歌曲……

說起未來,莉娜說想有一個聰明又漂亮的寶寶。“我希望他能繼承這個家族的傳統和精神,是一個健康開朗的孩子。”

家國情懷

2015年7月2日淩晨3點18分,結束了8年俄羅斯留學生涯的莉娜,飽含深情地在微信上發了一條朋友圈:“再多辛苦,依然有夢可追,學成歸來,報效祖國!”回國,成為一名有信仰、有信念的記者一直是莉娜的夢想。她說:“即使我現在身處遠方,但總有一天,我會回到家鄉,去記錄點什麼,能夠讓自己記住塔城,也能夠讓時代記住塔城。”

莉娜的家鄉塔城,既擁有塞外的粗犷和江南的靈秀風情,又有着湖泊縱橫交錯、牧草阡陌綿延的北方景色。在這裡,生活着漢、哈薩克、回、維吾爾、達斡爾、錫伯、俄羅斯、烏孜别克等25個民族,許多居民同周邊國家的居民都有親屬關系。在塔城,像莉娜家這樣的多民族家庭比比皆是。正是這種包容、多元的塔城文化,讓莉娜耳濡目染,使她無論走到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帶着一顆包容的心去生活學習。她總是說,無論走到哪裡,新疆塔城都是我的根,無論走到哪裡,我都深愛着家鄉和祖國。

不僅僅是她,這個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是如此。如今他們分布在塔城地區、烏魯木齊,以及北京、天津,甚至是俄羅斯……成為律師、法官、教師、記者、研究員、稅務工作者……他們勇于追夢,盡管天各一方,但每個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為這個家庭、這個國家增磚添瓦。心系家人、心系故鄉、心系祖國,一直是這個家庭共同的精神追求。每天,他們都會在家庭微信群裡互相報告近況,相互激勵,影響後輩。目前,這個家庭孫輩的孩子們也大都成為大學生、研究生、留學生。

“58年前奶奶走出甘肅的時候,一定想不到會擁有一個這樣幸福的大家庭。就像當初的我去俄羅斯時并未憧憬什麼,但在那裡卻遇見了我此生最大的幸福。”說這話時,莉娜臉上滿是感慨,眼裡閃着激動的淚光。

采訪最後,我們問莉娜:“你怎樣定位自己的個人角色?”莉娜幹淨利落地回答道:“我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這句話是50多年前馬桂英回答丈夫的話。時隔多年,她的孫女莉娜亦如是說。(責編:梁黎)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