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澳門 别樣的“民族工作”

澳門 别樣的“民族工作”

時間:2024-10-22 08:34:01

少數民族學生與來澳遊客大聯歡“凡番船停泊,必以海濱之灣環者為澳。澳者,舶口也。澳有南台、北台。台者,山也。以相對,故謂澳門。”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一書中,這樣解釋作為廣東香山縣下轄之地“澳門”的含義。

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祖國内陸的命運始終緊緊相連。無論湯顯祖、清代屈大均等在澳門留下的文章詩篇,還是近代林則徐、鄭觀應、梁啟超、孫中山等人在澳門形成的革新思想,都是有力的印證。

澳門回歸祖國後,這種聯系更是日益密切。近幾年來,在尋求自身發展的同時,澳門也日漸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之中,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随着澳門與内地人員、經貿、文化往來日益活躍,澳門同胞對偉大祖國的認同感、向心力也不斷加強,血濃于水的民族感情不斷升華,愛國愛澳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回歸初期,“民族工作”“少數民族”等詞彙在澳門同胞心中還比較陌生,但如今在澳門,這些詞彙“曝光率”不斷增多,“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思想也已深入人心。民族工作與港澳工作創造性地有機結合,使得澳門同胞與内地各民族群衆之間增進了溝通與了解,彼此相互學習、守望相助,為澳門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開創了一個全新局面。

一滴水成不了海洋——關于民族團結進步

2005年,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于澳門成立;同年,中華青年進步協會成立。“團結”與“進步”這兩個赫赫然印刻在北京長安街地标建築——民族文化宮大門上的詞彙,同時出現在澳門的社團名字當中,實非偶然。

現就職于澳門特别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文化遺産廳的高級技術員盧可茵,也是中華青年進步協會的副會長。據她介紹,“少數民族”這個概念開始在澳門被人提及,到今天全面開花、深入人心,離不開她的兩位老師:黃永謙和施家倫。

澳門的社團文化極其繁榮,幾乎每一位有志青年都會同時加入多個社團組織,參與社團的管理和志願服務工作。盧可茵高中時就十分熱衷社團工作。因為熱愛考古學,高中畢業後盧可茵便考入吉林大學攻讀考古學專業。在大學裡,她依然是學校社團裡的活躍分子。

2005年,時任吉林省政協委員的黃永謙與長春市政協委員施家倫一同來到吉林大學參加活動,盧可茵作為志願者負責澳門來賓的接待工作。當得知她也是澳門人時,黃永謙很是意外。“當時黃先生問我如何理解愛國,問我來内地一年的感受時,我一時還答不上來。那時我并沒有深入地思考過這些問題。”盧可茵說。

這個場景,令黃永謙思緒萬千。他想起上世紀80年代初随旅行團第一次到廣西的所見所聞:南甯市裡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像樣的寬敞道路。鄉村的風景确實秀麗,但山路崎岖。所到之處,人們着裝十分破舊,孩子們也大多瘦弱。“想來鄉親們的日子過得并不殷實!”黃永謙将這一切看在眼裡。那趟旅行,黃永謙記住了許多少數民族,也讓他了解到,改革開放初期的民族地區依然處于貧窮落後的狀态。

“澳門回歸祖國不久,澳門年輕一代對祖國内地的文化、生活還比較陌生,這可以理解。我想隻要他們親自踏上祖國的土地,與淳樸熱情的内地同胞交朋友,愛國情感就會油然而生!”黃永謙肯定地說。于是,黃永謙和施家倫商議在澳門成立一個青年社團組織,給澳門與内地青年提供一個加強聯系與交流的平台。

就這樣,盧可茵與當時就讀于吉林大學的其他澳門學生被黃永謙真摯的愛國情懷所感染,積極參與到協會的籌辦工作中。

籌建初期,施家倫拿出自己僅有的20多萬元存款投入其中。“錢不是最大的問題,獲得内地與澳門特區政府的支持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那些年,國家民委有關部門也正在積極開展對港澳地區的相關工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澳門的“民族”字頭的協會終于成立,分别由黃永謙和施家倫任會長,而大學還未畢業的盧可茵憑着豐富的社團經曆被聘為中華青年進步協會的理事長。

事實上,國家民委與港澳地區的交往從澳門回歸前就開始了。1994年,國務院第二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首次出現了港澳特邀代表的身影。他們認真聆聽中央領導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從政治的高度認識到國家的繁榮發展離不開中華各民族的大團結,“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思想逐漸根植港澳代表的心中。之後,每一屆的國務院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以及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等活動,都會有港澳特邀代表參加。

通過長期的交流,港澳地區湧現出一批真心認同并熱愛民族工作的愛國人士,其中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有特區政府各級官員,還有社會各界人士。他們積極将各自的工作與祖國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有機結合,為港澳地區的民族工作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黃永謙和施家倫,就是其中兩位貢獻頗為顯著的澳門人士。

“那時,黃先生和施會長經常跟我交流工作情況,有時一通電話就要打一個多小時。黃先生還開玩笑說,等我将來事業有成了,要記得還他電話費!他對協會和年輕人都寄予了厚望。”盧可茵說。

經過兩年的醞釀策劃,中華青年進步協會于2007年舉辦了第一屆“中華青年民族學習交流營”活動。那一年,協會邀請了20名台灣少數民族大學生代表同澳門100名大學生組成團隊,在澳門舉行完開營儀式後,一同赴福建參加為期12天的學習交流活動。本來隻是一次嘗試,沒想到好評如潮。直到2017年,“中華青年民族學習交流營”活動作為中華青年進步協會的品牌活動,已連續舉辦11屆,共組織1000多名兩岸暨港澳各族青年分别前往福建、天津、北京、四川、雲南、台灣、貴州、湖北、廣西、吉林等地。與此同時,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也于2011年開始在每年的五四青年節期間舉辦“中華民族文化周”活動,來自内地6所民族大學及澳門高校的70名大學生同10名台灣少數民族大學生齊聚澳門,進行為期一周的交流學習。

“民族工作、港澳工作、青年工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隻有整合各方資源,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國家民委港澳台辦副主任蘭海濱說。10多年來,因為工作的需要,黃永謙和施家倫走訪過内地許多地方,其中大部分是民族地區,與各民族同胞結下了深厚情誼。施家倫說:“一滴水彙不成海洋,不了解中國的少數民族,就不能說自己了解了整個中國。今後,我們協會還要多組織些活動,多創造些條件,讓兩地青年多來往多交流,感悟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思想,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重任!”

一邦如父母,萬國此車同——關于中華文化認同

在澳門博物館參觀時,記者在古代澳門曆史展區看到《廣東新語》中有這樣一段話:“自香山城南以往二十裡,一嶺如蓮莖。逾嶺而南,至澳門則為蓮葉。”澳門面向茫茫大海,如果沒有香山腹地的滋養,蓮根何存,蓮葉何在?或者也可以這樣說,沒有中華文化,就沒有嶺南文化;沒有嶺南文化,哪來澳門文化?正如清代香山籍人李珠光訪澳後詩言:“一邦如父母,萬國此車同。”

正在清華大學就讀公共管理博士學位的施養正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他充滿感情地說:“我的父母從前都生活在福建,我小時候經常跟着長輩們回鄉探親,而且我本科和碩士研究生都是在内地讀的,也算是半個内地人呐。”目前,他正在做“一國兩制”制度在港澳地區成功實踐的相關課題研究工作。當得知本屆“中華民族文化周”活動以“一國兩制”為主題,他便第一時間報名,成為了活動的志願者。

活動期間,施養正得到了一個新的稱謂:青年文化交流大使。他與其他9名澳門學生共同組成本屆“中華民族文化周”活動的志願者團隊。一周的朝夕相處,施養正的志願者團隊與來自内地6所民族大學的青年大學生,以及台灣大仁科技大學的學生結下了深厚情誼。五四青年節那天,來自内地的少數民族學生身着本民族服裝同澳門本地學生齊聚旅遊塔前地廣場。當鮮豔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施養正的内心激動無比,許多師生也都流下了淚水。“有兩次升旗讓我想流淚,一次是澳門回歸祖國時,讓我體會到一種久違的歸屬感;還有就是這一次,讓我真正感受到了祖國大家庭的溫暖。”施養正說。

活動之前,施養正一直為自己的論文搜集相關統計數據。據澳門理工學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自澳門回歸以來持續進行的社會核心價值觀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一國兩制”和“愛國愛澳”始終穩居前三位。“這說明澳門不僅實現了法理上的回歸,還實現了人心的回歸。‘愛國愛澳’的根本就是文化認同,而這恰恰也是澳門能夠正确處理好‘一國’與‘兩制’關系的主要原因。”施養正說。

毫無疑問,民族工作在澳門持續有效的開展,為澳門各界人士不斷增強對中華文化和偉大祖國的認同開辟了一個獨特的路徑。

中央民族大學維吾爾語言文字學專業的學生伊力爾江,是來自新疆烏魯木齊的維吾爾族。去年,他作為學生成員參與活動,今年他則成了活動的一名志願者。帥氣開朗的伊力爾江,能歌善舞、開朗活躍。當來自台灣和澳門的朋友們詢問他有關新疆或者維吾爾族的情況時,他總會滔滔不絕,有時還會跳上一段地道的維吾爾族舞蹈。“我喜歡給大家講我家鄉的故事,當他們得知新疆距離澳門四五千公裡、面積相當于5萬多個澳門、且生活着47個民族時,他們都驚呆了,紛紛感歎祖國幅員遼闊、文化多樣。”

幾乎每年都會作為志願者參與“中華民族文化周”活動的澳門學生林嘉俊,與伊力爾江是好朋友,不僅如此,他的微信好友中近一半以上都是來自内地的各民族朋友。如今,他已經可以通過學生們身着的民族服裝快速判斷出對方的民族成分,并大緻說出這個民族生活的地區。這也是他經常拿來跟澳門朋友“炫耀”的特殊本領。“通過我的少數民族朋友給我介紹他們的家鄉和民族,祖國的版圖逐漸在我頭腦中清晰起來。少數民族文化真的太吸引我了,有機會我一定要去他們的家鄉看看。”林嘉俊堅定地說。

為進一步加強加深内地青年同澳門青年的交流往來、互助學習,從2014年開始,國家民委與澳門特區社會文化司簽署了《關于促進國家民委直屬高校與澳門高等院校加強合作的框架協議》,國家民委港澳台辦與特區政府高教辦簽署獎助學金協議,由澳門特區政府為國家民委直屬高校選派的就讀碩士生提供全額獎學金。連續4年,每年都會有從内地民族院校選拔出的6名少數民族學生免費赴澳攻讀碩士學位。畢業的學生中,有些已經留在澳門工作。“這些學生是内地與澳門之間文化交流的使者,同時也是内地與澳門未來發展的人才。我們鼓勵學生畢業後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或者留在澳門參與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當然也鼓勵他們回到内地為自己的家鄉做出貢獻。”澳門特區政府高教辦的相關負責人說。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關于改革開放發展

2018年5月19日,一則新聞引起了内地及港澳台地區的廣泛關注:經中央政府批準,澳門特區将參與國家的扶貧攻堅工作,對口幫扶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從江縣。澳黔經過十多年的泛珠江三角洲區域合作,已有牢固的合作基礎,如今,雙方正在就脫貧、教育、醫療、人才培養和産業發展等多方面準備開展系列合作。這意味着,進入新時代的澳門正在積極發揮自身所長,服務于國家發展。參觀駐澳部隊從江縣所在的黔東南州是民族地區,同時也是深度貧困地區。這個很多内地人都可能沒有去過的地方,高開賢卻是這裡的“常客”。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澳門中華總商會理事長,高開賢曾多次帶領團隊深入走訪貴州、重慶、福建、雲南等省市的少數民族村寨,尋找當地的特色農産品和手工藝品,希望可以将其引入澳門市場。

2015年12月,也就是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後不到一個月,國家民委港澳台辦就曾邀請澳門的一些商會和企業負責人到“中國扶貧第一村”——福建省赤溪村以及周邊的鄉村調研考察,高開賢率團參加了此次活動。赤溪村是以畲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村寨,從30年前鄉親們宿不擋雨、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紛紛離鄉背井的極端貧困狀況,到如今的商鋪林立、遊人如織,其巨變給高開賢上了脫貧攻堅的生動一課。村裡的茶葉、香菇、中藥材、淡水魚等種養殖産業,也引起了他們一行人的高度關注。“民族地區的農産品綠色健康,但缺少宣傳銷售渠道,量上不去,就賣不上好價錢,真是太可惜了!”高開賢說。正是這次考察,使高開賢萌生了讓澳門市場與内地民族地區産品對接的想法。

事實上,自澳門回歸以來,特區政府與社會組織一直在尋求轉型發展思路。特區政府文化局局長穆欣欣表示:“澳門給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博彩業很發達。事實上,中央給予澳門的定位是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和中國與葡萄牙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近些年我們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将澳門的老城區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着力發展文創旅遊産業等,目前已初見成效。”從2011年開始,在國家民委港澳台辦的接洽和指導下,每年11月舉辦的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都有一個别具匠心的闆塊——“中國民族商品文化工藝展區”,來自内地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特色企業參與其中,特色鮮明、玲琅滿目的民族特色産品吸引了不少海内外商客。可以說,在澳門參與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同時,少數民族文化也給澳門的文創旅遊産業注入了新鮮血液。

但一年一度的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周期長、展期短,“要是可以有一個常設的窗口用來展銷民族特色産品,再配合一些文化活動,效果一定更好!”高開賢想到了澳門中國國貨公司建于65年前的一幢辦公大樓,雖然位于澳門老城旅遊區,但由于售賣的産品多是日用百貨,且缺乏創新的經營管理理念,生意很不景氣。作為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高開賢決定将這座年久失修的大樓重新裝修,成立一個“民族之家”,專門用來展銷民族特色産品。

2017年11月,一個充滿現代時尚氣息和中國民族傳統韻味的文創産品展銷基地誕生了,分設内地少數民族産品區、台灣少數民族産品區、澳門文創産品區以及葡語系國家文創産品區4個闆塊。在這裡,你可以買到雲南的普洱茶、三七粉和貴州苗族的銀飾、刺繡,可以品嘗到台灣的梅子酒和内蒙古的各種奶茶,還可以帶兩瓶葡萄牙生産的葡萄酒回家。開業以來,生意日益火爆,吸引了許多遊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民族特色’賦予了國貨公司第二次生命。它不僅僅是一個文創産品的展銷地,更是一個多元文化交彙的窗口。”高開賢說。

在國家民委港澳台辦的大力支持下,與新生的中國國貨公司同時誕生的還有另外一個“民族”字頭的協會——“澳門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協會以中國國貨公司作為産銷基地,同時設立民族地區“一鄉一品”展示中心,為民族地區提供中小企業展銷平台,同時還将陸續策劃舉辦各種文化活動,通過“展銷+活動”的形式推介少數民族産品與文化,讓它們真正融入澳門百姓的生活、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澳門是國人開眼看世界的一扇窗。這裡是中西方文明長期交彙的地方,曾在中國的對外交流史上扮演過不可取代的大角色。如今,澳門也正在繼續發揮自身的曆史人文資源優勢,努力擔負起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弘揚中華文化的重任。”特區政府文化局局長穆欣欣說。

(責編龍慧蕊)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