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黃土高坡上的花兒就是這麼紅

黃土高坡上的花兒就是這麼紅

時間:2024-10-22 08:28:00

八坊十三巷夜景2013年,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被國家民委确定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試點、全州8縣市被整體納入全省示範建設範圍後,州委州政府大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不斷提升創建層次和水平,探索出了一條符合臨夏實際的創建之路。2016年、2017年,臨夏州、臨夏市、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先後跻身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州、市、縣。全州11個集體、29名個人榮獲全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模範個人榮譽稱号,37個單位、51個家庭被命名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和示範家庭。今年6月初,本刊記者到臨夏市、積石山縣進行了采訪。

臨夏八坊最有名八坊創建頂呱呱

臨夏市是臨夏回族自治州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旅中心,有漢、回、東鄉、保安、撒拉等18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55.3%,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區。近年來,臨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始終将創建作為一項重大的政治責任和事關全市發展大局的重點工作來抓,健全完善市、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機構,分年度印發《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實施方案》,細化具體任務,把經常性創建與全市氛圍營造、經常性宣傳與示範點打造有機結合,全方位、多層次推進,取得豐碩成果,多次獲得國家、省、州的命名表彰。2016年,臨夏市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單位和全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市。

臨夏市古稱河州,唐朝時,大食(今沙特阿拉伯)、波斯等國商人和宗教人士就來這一帶經商、傳教和定居,修建了八座清真寺和教坊,形成了一個“圍寺而居、圍坊而商”的穆斯林聚居區,得名“八坊”(含有“教坊”和“番坊”之意)。因此,河州又以“八坊”最為著名(居住在這裡的回民被稱為“八坊人”)。“八坊”與“河州”同時都是臨夏的别稱。幾百年來,生活在這片區域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們相互學習、互相幫助、彼此尊重,建立了和睦友好的傳統友誼,形成了民族團結的和諧氛圍。八坊十三巷入口

八坊人家初入臨夏市,記者便被有“臨夏母親河”之譽的大夏河及其沿岸美麗的景色所吸引。大夏河穿城而過,流經臨夏市23公裡,兩岸雲橋飛渡,風光旖旎。“長橋一裡跨長河,宛若長虹飲碧波。泊岸蒹葭秋未老,歸家旅途暮偏多。”這是出生于臨夏的明朝兵部尚書、名臣王竑描繪的大夏河古橋。幾百年後的今天,川流不息的大夏河上又新添了6座造型優美的大橋,7座大橋與臨夏市近年在兩岸相繼建成的十裡牡丹、河州印象、六橋飛渡、花燈夜景、時尚臨夏、大河碧波等景觀一起,共同構成了風景如畫的“大夏河三十裡風情線”。

“大夏河三十裡風情線”處處皆美景,讓人流連忘返。不過,最能體現臨夏人文和曆史淵源的地方,還要數八坊十三巷,它就像一本鮮活的回族民族曆史文化書,讓人忍不住一讀再讀。

“了解了八坊十三巷,就了解了臨夏市;看了八坊十三巷,就了解了創建推進的成果。”臨夏州民委副主任趙春英對記者這麼說。

何以如此說?

八坊十三巷長達百年的古老建築,由錯落有緻的園林和古老的胡同及四合院組成,保留了精美的回族磚雕和古樸生動的銅雕。由于曆經歲月洗禮,早些年前,大部分建築尤其形成于清初的街巷結構和街區内的房屋已經破損,街道也坑窪不平。2013年,臨夏州被确定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試點後,州委州政府抓住機遇,在全州先行确定了26個鄉鎮開展試點,并按照“各有側重、各具特色、重點突破”的思路設計和謀劃示範點建設,從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和特殊傾斜,先後落實省“兩個共同”示範建設專項資金1.2億元,整合各類資金25.33億元,實施項目建設212個。八坊十三巷便是其中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

八坊十三巷轄4個社區、總人口5690戶17760人,其中以回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98%以上的八坊街道有州市單位14個、宗教場所7所、駐軍1處,是典型的老城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

“八坊十三巷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成果,可以說是臨夏市乃至臨夏州創建的一個縮影。”八坊十三巷的社區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說。

“可不是,創建的‘十進’内容幾乎都體現在這裡了。”臨夏州民委經濟社會發展科科長梁永奕在一旁笑着補充說。

改造修建後的八坊十三巷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眼前:曾經的尋常巷陌,變成了古樸典雅的古街巷,曾經雜亂擁擠的大雜院,變成了庭院深深、山水畫一般的四合院。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是那融合了回族磚雕、漢族木刻和藏族彩繪藝術的建築:青磚灰瓦的街道、古香古色的門廊院落、數百年曆史的精美磚雕、庭院式清真寺,以及令人歎為觀止的磚雕、銅雕、蛋雕……這些景觀和十三條巷裡孩童們的嬉戲聲、炸油香的清煙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溫馨的生活畫卷。難怪盡管事隔兩年,臨夏人一有機會還是會給外人講起2016年11月9日八坊十三巷網絡直播的事。那天,蘭州晨報“掌上蘭州”的記者以圖片、文字及視頻直播形式全景展示了八坊十三巷的風貌。兩個多小時直播期間,獲得來自全國各地10多萬網友點贊,八坊十三巷那天成了“網紅”——戴着“臨夏新地标”的頭冠迅速紅遍省内外。從此,臨夏的朋友圈多了一句流行語:“臨夏八坊十三巷,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全世界都在誇你!”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開展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八坊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首先将創建與主題教育、産業培育、民生改善、社會事業緊密結合,創新開拓,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社區為幫助貧困居民,從2008年開始設立了民族團結救助金辦公室,通過聯系轄區内的工商大戶、宗教界人士及社會各界捐助善款,改善社區困難居民的日常生活,為26戶“三無戶”、殘疾人和特困戶的危舊房進行了改造重建,新建房屋78間。截止2017年底,轄區享受廉租房租賃補貼1232戶,21戶群衆實現廉租房共有産權分配。

在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列入州市兩級重點保護開發範圍、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項目後,臨夏又将創建與保護民族文化、發展旅遊産業相結合,按照“兩點、四帶、一中心”的文化景觀藝創方案,對八坊十三巷實施風貌保護改造,保護修繕建成八坊民俗館、人物故事館、手工藝館、文化廣場等一批特色鮮明的标志性建築,成功打造了第一樣闆巷。其中,大旮巷80号便是成功翻修改造後的民俗民居典範。記者走進始建于1930年的80号院,立刻感受到整個院落氣勢宏偉,飛椽畫棟,門庭高深,磚雕、木刻雕工細膩。環顧院落四周,猶如觀賞一幅徐徐展開的曆史畫卷,滄桑而不失清雅。

改造後的八坊十三巷變美麗了,但是新房裡居住的居民中還有貧困戶,于是街道又将創建圍繞愛心救助來開展,讓巷子裡多了“愛心超市”,街道有了“民族團結救助金”。救助金監督委員會通過幫助改建危房、發放糧油煤炭、資助貧困大學生等方式,規範管理社會各界捐助的善款,讓古老的街道處處充滿互助互愛的溫暖。

八坊十三巷出名了,來觀光遊覽的遊客多了,免不了會有磕磕絆絆的事發生。街道便圍繞社會管理創新抓創建,對宗教界人士進行民族宗教政策宣講,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清真寺、商鋪、居民家都是宣傳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及民族宗教政策的場所。街道還組織動員轄區各宗教場所利用“主麻日”卧爾茲宣講,在信教群衆中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開展榮辱觀、禁毒、反邪教教育,使八坊十三巷呈現出一派和諧文明的新景象。

解放軍第七醫院是八坊十三巷雙擁共建單位,創建過程中,居民、宗教界代表經常去醫院慰問,醫院也經常給宗教場所捐贈書籍,為困難群衆義診,和居民們開展豐富多采的雙擁共建活動,營造了軍民一家親的氛圍。

臨夏的大部分清真寺都集中在八坊十三巷,于是街道通過強化宗教事務管理抓創建,依法管理宗教場所,組織開展“三比一促”“和諧寺觀教堂”等活動,定期對宗教場所進行全面檢查排查,建立健全安全生産應急預案、食品安全應急預案,成立完善微型消防站,進行大氣污染以及噪音治理等工作。

正如街道負責人介紹的那樣:八坊十三巷不算大,但其創建卻涵括了“十進”的全部内容。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讓八坊十三巷的人們精神面貌改變了,文明素質提高了。老居民祁建忠說,他家的院子至少有100多年的曆史,原來是尕房子,燒的是煤,晚上照明是煤油燈,家裡開着糧油鋪子,很不方便。現在真好!路修了,鋪子也修了,喝上了自來水,用的是液化氣,房子值了大錢。生活好生意好心情舒暢,一家13口人現在是巷子裡聞名的和諧家庭。

靠廣場邊的馬小強家簡直就是一座花園,院子裡到處都是花草和打理得精緻漂亮的盆景。馬小強30多歲,大學畢業後回到自幼生活的巷子,一邊幫助家人打理家族企業地毯生意,一邊開店賣藏飾和古董。他說,改造後的八坊十三巷完全變了樣,他家門口以前就是幾間舊房子,現在改造成了漂亮的八坊文化廣場,一天到晚可熱鬧啦。

八坊十三巷真的變了,連這裡的老人對遊客說的話都是這樣的:來嘗嘗我們的油香、油馃馃、馓子、釀皮……沒有一樣不是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珍寶啊;來好好走走看看十三巷子,沒有一處不體現我們八坊人生活的變化。

播撒金色的種子“校外名校”點贊多

如果讓臨夏的孩子們選一所他們心目中的校外輔導學校打Call,他們一定會選擇市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理由很多:機構完善,功能健全,資源廣泛,沒有考試排名,沒有作業的壓力,沒有強制性的自習,有的隻是輕松快樂和放飛想象的廣闊空間。它無疑是孩子們心中理想的“校外名校”。

中心坐落在“大夏河三十裡風情線”上風景宜人的東郊公園裡,斜對面是臨夏人親切地稱為“河州包子”的臨夏大劇院。2017年1月8日,著名鋼琴家郎朗曾在“河州包子”裡為臨夏的觀衆們奉獻了一場國際級的古典音樂藝術盛宴,他也由此與臨夏結緣——被聘為“臨夏市關愛留守兒童公益親善大使”。同年10月,市委宣傳部主辦了“喜迎十九大——臨夏市青少年專場音樂會暨郎朗公益捐贈活動”。活動中,郎朗将兩間“郎朗音樂教室”和20多台鋼琴永久留在中心,為更多熱愛音樂的孩子邁開追逐理想的第一步提供了條件。

中心的教育形式主要是開展興趣班活動,對培養孩子們的藝術興趣愛好和特長,培養他們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記者在中心看到很多豐富多彩的作品:書法,油畫,雕塑,陶瓷……這些作品的作者,包括了幼兒園到小學、中學等不同年齡段的學生。

“像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這樣規模的學校,全省隻有6所,在全國恐怕也不會很多。”對記者說這番話的時候,中心負責人黃明本顯然很自豪。中心始建于2002年9月,是國家彩票公益金建設項目,現設有2個綜合展廳、3個主題館、14個活動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心是全州唯一的中國民族民間舞和跆拳道考級考點。2016年12月,中心被國家民委評為全國民族團結教育基地,被臨夏州委州政府命名為全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學校。2017年,又被臨夏市委市政府評為民族團結示範學校。

走進中心,各個活動室和展覽館都寬敞明亮、設施齊全。這裡的環境污染模拟系統、海洋生物模拟系統等高科技教學工具讓記者大開眼界。可以想象,孩子們在這裡會玩得多麼開心。臨夏市青少年活動中心

青少年活動中心的音樂教室

家長帶孩子們在青少年活動中心參觀“創建工作是如何與中心的工作結合的呢?”記者問道。

“依據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我們的目标就是要将中心建成一個針對青少年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的教育基地,将民族團結教育融入校外教育活動中,寓教于樂,引導孩子們從小就去了解各民族的曆史、特色、文化及其發展進程,在共同相處學習中樹立‘三個離不開’的思想,引導他們争做民族團結傳播者和踐行者,增加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對此,黃明本如數家珍。

2015年4月新中心建成并投入運行,僅僅3年就在全市各中小學組織開展了多次校外教育綜合實踐活動、家長開放日活動,多次接受臨夏州特殊教育學校和臨夏市木場福利院孩子們的參觀學習,參加的學生多達2800多人次。

像很多“名校”一樣,中心的優質教育理念必定吸引許多家長和學員前來參觀。黃明本說:“我們是全開放的,你剛才感受的綠色網吧、雕刻室、神筆馬良和3D打印室、圖書閱覽室、攀岩館和綜合展廳很不錯吧?這些場館平時我們都對外開放,歡迎家長和學員參觀。”

“你看,凡是進來參觀的家長和學員,隻要走進來,第一眼都會看到我們民族團結教育的精彩内容。”

順着黃明本手指的方向,記者在活動中心大樓的每一層樓道和每一間教室的牆上,都能看到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宣傳畫框。它們設計别緻、制作精美,内容與設計形式相配得當,遠遠看去頗像一幅幅名畫。

“能把創建宣傳畫竟然設計得如此優雅别緻,一定是下了很多功夫!”聽到記者的誇獎,臨夏州民委副主任趙春英走過來,哈哈笑了起來:“這可不是大師設計的,這些宣傳畫框和内容都是我們民委組織設計好後送到中心來的。”

黃明本馬上幽默地回應道:“宣傳畫做得好還不夠,落實得好才是真功夫。你看,中心定期開設内容豐富的民族團結教育講堂,這個講堂不僅針對在這裡學習的學員,還對前來中心參加活動的全州各族青少年學生開放,對前來公園遊覽的各族群衆開放。”

在中心的音樂教室,種類齊全的中西樂器看得人眼花缭亂。黃明本卻告訴記者:“會演奏和教授這些中西樂器的指導老師,在中心你都能找到。”

要看一眼中心的“實戰”業績,才會明白什麼叫做實力“圈粉”。中心每年開辦各類興趣班40多個,組織和舉辦各類活動20期,參加的學生累計近10萬人次。最重要的也是家長和孩子們最興奮的是,每期興趣班結束時都舉行彙報演出,以檢驗培訓效果,給學生提供展示才藝的平台。至今,中心共舉辦彙報演出20場次,表演的節目多達309個……

“臨夏市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的孩子們的表演節目,有着相當高的藝術水準!”一位考核表演的藝術評委曾這樣評價。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我們中心的職責之一就是将民族團結的種子以寓教于樂、潤物無聲的方式播撒在孩子們的心中。”中心的老師如是說。

積石山:創建增福祉脫貧奔小康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是深度貧困縣,至今未通飛機、火車、高速公路,脫貧攻堅因此成為“一号工程”和最大的政治任務。2013年4月和2015年3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兩次到積石山調研扶貧開發工作。他深入鄉村,以“解剖麻雀”的方式,開展入戶調查,先後召開三次縣級座談會,與基層幹部群衆共商脫貧緻富之計。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一個少數民族貧困縣調研這麼長時間,在積石山縣、臨夏州曆史上都是空前的。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積石山扶貧的高度重視。

記者在積石山縣采訪期間,聽到當地幹部讨論最多的話題就是:什麼才是少數民族群衆脫貧的強大動力?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精準發力應該體現在哪些方面?他們認為,群衆一旦有了強烈的脫貧意願,看到了緻富的希望之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能成為脫貧攻堅的最強動力。

因此,脫貧攻堅伊始,積石山縣結合創建工作,以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激發貧困群衆脫貧緻富的内生動力,鼓勵全縣各鄉鎮舉辦農民運動會、廣場舞大賽,在全縣151個村(社區)建成鄉村舞台106個,并投資270萬元為鄉村舞台配置音響設備。同時,為82個貧困村配備了鑼鼓、二胡、闆胡、電子琴等器材1300餘件,讓貧困群衆在共享文化成果中提高脫貧的自信心。

據縣委辦副主任王金國介紹,2015年開始,臨夏州派幹部定期“下沉”入村,就群衆的脫貧個案現場答疑,一戶一戶搞清緻貧原因,一家一家推敲脫貧對策,摸清底數,精準施策,确保家家戶戶都有緻富門路。脫貧攻堅以來,全縣種植核桃2萬畝、花椒2.5萬畝,主産區人均分别增收2500元和500元。同時,大力推廣貧困戶投羊入股分紅的“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養殖新模式,使全縣畜牧業人均純收入大大提高,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逐漸減少。陽山村口在一系列扶貧舉措中,積石山縣還采取了“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加大對勞務人員的培訓力度,培養出一批新型職業化農民,先後組織12批村幹部、産業骨幹、緻富帶頭人前往北京、山東等發達地區培訓學習,并保證讓每一個外出打工的青年人都拿到職業技能鑒定證書。參加過勞務技能培訓的農戶,其勞務收入較培訓前普遍提高2500元以上,培訓對農民家庭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5%以上。

此行,記者采訪了汪洋同志到過兩次的柳溝鄉陽山村和大河家鎮“保安三莊”之一的大墩村。

陽山村被稱為近年來積石山縣的“脫貧攻堅樣闆村”。這裡海拔高、人均耕地少、老百姓受教育程度低、群衆增收途徑單一,5年前全村貧困面高達62.8%。2013年,汪洋副總理将黨和政府的關心和關懷帶到了這裡,拉開了脫貧攻堅的序幕。5年後,陽山村華麗轉身,從貧困村變成了富裕村。

走進陽山村,記者看到村廣場、幼兒園設施齊全、家家戶戶房屋寬敞整潔,水泥路直通門口。在村展覽室,帶領村民脫貧緻富的村支部書記安福雄指着5年前拍的照片說:“你看那個時候,房屋沒有一間像樣的,那個路就更不用說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當目光轉到陽山村新貌的照片上,安福雄馬上綻開了喜悅的笑容:“2013年汪洋副總理第一次來陽山村時對我說,你要帶領群衆把日子過好!2015年第二次又來時,他看到村裡開始變樣了,特别高興,對我說,有政府的政策扶持和你們自身的努力,陽山村的明天會更好!他的話我一直都沒有忘記。”陽山村民

大墩村保安族居民馬克武夫婦和女兒兒媳婦及孫子

大墩村保安族居民馬俊元夫婦在自家新房門口“5年裡,汪洋副總理就來了兩次。這對我們來說,是多麼大的鼓舞啊!2019年我們一定要全部脫貧!不讓一個群衆掉隊”。安福雄對記者說。

2017年,陽山村村民人均收入已經從2013年的2810元提高到了5220元。

中午時分的大墩村很安靜,透出一股農家的古樸和恬靜。剛進村,有着濃郁保安族民族特色的房屋便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全國90%以上的保安族聚居在積石山縣,其中又以大河家鎮的“保安三莊”(大墩、梅坡、甘河灘)最為密集。去年5月,州委書記楊元忠赴積石山縣專題調研旅遊扶貧開發工作時指出,要把積石山縣作為全州三大旅遊闆塊的組成部分來全力打造,使旅遊首位産業真正成為各族群衆的緻富産業。三大旅遊闆塊中,大墩峽旅遊名列其中。

大墩村是國家民委命名的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縣裡正在挖掘和保護保安族古建築和民俗文化,準備與其他兩個保安村一起打造保安族民俗文化生态旅遊村,帶動經濟發展。

“我家這個房子,抗住6級地震都沒問題。”保安族大爺馬俊元對他家花了20多萬元修建的新房子顯然很滿意,從采用的木頭到雕刻的圖案都是保安族傳統風格,裝修既現代又不失民族特色,院裡還專門裝了一個籃球架。馬大爺家6口人,兒子在青海做蟲草生意,家裡有一定的經濟實力。馬大爺說,新房子打理好了就開農家樂。這麼敞亮舒服的房子,遊客肯定都會喜歡。

保安族大爺馬克武家的房子則是一座有100多年曆史的老屋,每次州上縣上的幹部來村裡,都會上他家來瞄一眼,反複叮囑他不要亂改亂拆,說每根木頭瓦片每件家什可都是寶貝,将來旅遊業開展起來,說不定能成為展示保安族風俗生活的“博物館”呢。馬克武可把幹部們的話記在了心裡,蓋新房不動老房子,碰到老房子有修修補補的事情,他都會跟村幹部商量。守護好老房子,等待更好時機,這個他明白着咧。

這個時機就是已經投入使用并正在完善的大墩峽風景旅遊區。離開馬大爺家,20多分鐘的車程,就到了大墩峽景區。保安族風格的大墩峽景區服務中心

大墩峽玻璃棧道大墩峽離大墩村不到10公裡,原先并沒有名氣,但近年來已經開始進入旅遊者攻略的名錄。這裡群山疊翠、奇花異草布滿山谷、山間清泉潺潺、瀑布飛流……這讓它就如同橫空出世的仙子,在溝壑縱橫、幹旱少雨的積石山顯得清新脫俗、獨具魅力。1998年,外出經商的大墩村人、保安族企業家馬學明發現了大墩峽獨特的美,毅然返鄉,承包大墩峽4.7萬畝的林地,開始了漫長的投入和建設:修路、種樹、開山。2013年,馬學明注冊成立了積石山縣大墩峽保安族民俗文化生态旅遊園。

記者爬上高高的玻璃棧橋,往下看去,景區出入口右邊一座典型的保安族建築分外醒目。這是大墩峽景區服務中心,向遊客提供餐飲住宿向導等服務,也是馬學明為大墩峽旅遊打出的民族文化品牌。如果說馬學明起初打造景區是帶着強烈的商業目的,那麼此時的馬學明,理想已經發生了改變:在政府的支持幫助下,他希望打造出一條“保安三莊旅遊大通道”,讓大墩峽景區成為帶動“保安三莊”及周邊群衆脫貧緻富的龍頭企業。

2016年,大墩峽被甘肅省授予3A級景區,聲名遠播。

兩年來,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絕,其中包括英國、印度及馬來西亞等外國遊客。2017年,大墩峽景區建設日趨完善,憑借保安族風情文化亮點,知名度越來越高,遊客數量不斷增加。在景區的輻射帶動下,“保安三莊”不少農家開起了特色民居、飲食店,更多的農家樂像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正如馬學明所願,如今的大墩峽旅遊給附近的群衆帶來了改變生活的機會。大墩峽景區内的300多個工作人員,大半都是當地村民。其中,近100人屬于大河家鎮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們主要從事售票、保潔、車輛調度等工作,每月有近3000元的穩定收入。大河家鎮也有了30多家農家樂開門營業,就連附近的劉集鄉、石塬鄉的漢族村民們也有了大量就近務工機會。

目前,積石山縣已經啟動臨夏州康樂蓮麓至積石山大河家扶貧旅遊大通道公路建設工程。這條全長58公裡的旅遊大通道可把大墩峽、黃草坪、積石雄關、積石民俗村等17個風景區串聯起來,方便遊客遊玩的同時,也将為沿線9個鄉鎮25個行政村的8.79萬人提供新的就業機會。

“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最好最大最開心的消息!”在景區當服務員的保安族帥小夥韓東禮對記者說,臉上滿是憧憬。

(甘肅省民委信息宣傳中心主任姜好利,臨夏州民委副主任趙春英、州民委經濟社會發展科科長梁永奕對本文亦有貢獻責編吳迪)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