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茶馬古道上的家庭和諧交響曲

茶馬古道上的家庭和諧交響曲

時間:2024-10-22 10:49:20

老相冊中的丁大媽家合影

丁大媽翻看以前的老照片初見丁大媽,她正在重丁教堂前給一撥來自北京的遊客指點旅遊線路。這裡是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丙中洛鎮,滇藏交界處。“到西藏察瓦龍的路好不好走,有沒有大雪封山?”“路好走得很,景色也最漂亮喽。”丁大媽熱情地介紹着。

作為一條全新的進藏線路,滇藏新通道(即丙察察公路)起自貢山縣丙中洛,進入西藏林芝市察隅縣的察瓦龍鄉。遊客可從昆明經大理,沿正在改建中的怒江美麗公路一路北上進藏。沿途自然風光壯麗、民族風情獨特,被稱為“最美自駕旅遊線”。

丁大媽漢名俞秀蘭,藏族,老伴是怒族,漢名丁四方。上世紀90年代,伴着改革開放的春風,一批批背包客走進“養在深閨人未識”的丙中洛。性格開朗又熱情好客的俞秀蘭經常給遊人指路、帶路,有時還把客人喊到自己家中喝茶歇腳。慢慢地,在一些遊客的建議下,俞秀蘭在當地開起了第一家農家客棧,她也被大家親切地稱為“丁大媽”。

丙中洛地處貢山縣北部,北與西藏察隅縣接壤,東連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西接獨龍江與緬甸毗鄰,南鄰貢山縣捧打鄉,屬于滇西北三大山脈即高黎貢山、怒山、雲嶺與三江即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形成倒“川”字的“三江并流”核心區。怒江自北向南貫穿全境,東面為碧羅雪山,西面是高黎貢山,兩山夾一江,神奇的“怒江第一彎”就在這裡。

世外桃園般的丙中洛,被許多人稱為“人神共居”的地方。這裡不僅有神山、碧水、詩畫般的田園生活,而且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和諧共生的寶地。這片總面積823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生活着包括漢族在内的16個民族,其中藏、怒、傈僳、獨龍、白、納西等少數民族約占總人口的99%。同時,這裡藏傳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并存。當地絕大多數村寨是多民族聚居,大多數家庭都由兩個以上的民族組成。

丁大媽全家近二十口人,有藏、怒、白、傈僳、納西、壯共6個民族。漢語,藏語,怒語,傈僳語……;苞谷稀飯,酥油茶,烤洋芋,米飯饅頭……正如許多多民族家庭一樣,丁大媽一家人盡管生活習俗、宗教信仰不盡相同,但大家相處融洽,其樂融融。

美好家園的好日子

四月的怒江大峽谷,碧綠蒼翠,櫻花綻放。丙中洛鎮的主幹道上車水馬龍,有外來的遊客,更多的是自駕車的當地群衆。放眼望去,遠處的噶哇嘎普雪山、貢當神山白雪皚皚。走滇藏新通道的人,不管是自駕還是騎行,都會把丙中洛作為重要驿站。當人們一路經曆各種艱辛,來到地勢相對平緩而時常雲霧缭繞的丙中洛,猶如進入仙境一般,豁然開朗。

丁大媽家位于甲生村村委會對面,大門兩側繪有濃郁的民族風情畫。在98%以上面積為高山峽谷的怒江州,丙中洛占據着全州三個大壩中的兩個,因此當地村民除了種植山地作物,還種水稻。如今,甲生村在脫貧攻堅中發展起稻花魚和冬閑田魚養殖等特色産業,越來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遊飯。

“外地來的遊客有時講方言,聽得累死喽。”丁大媽一邊往家走,一邊和記者聊着天。這天上午,她原準備去菜園找豬草,結果來問路的客人特别多,剛走一撥又來一撥。“我講話他們聽不懂。我說路況相當好,他們有時不會聽。”丁大媽今年77歲,雖然現在腿關節不好,走路時經常拄根拐杖,但說起話來中氣十足,而且話語中總是帶着些許幽默感。

丁大媽家的院子很寬敞,大門左側是一排供遊客住的客房,再往裡是大媽一家人起居的房間,最靠裡是一座正在建造中的三層小樓。院子中間有一個花圃,裡面鮮花怒放,正中央的旗杆上一面五星紅旗迎風招展。

“以前這裡都是大石頭,到處是長滿刺的草。”丁大媽指着院子說,那時的小院面積隻有現在的五分之一,來了遊客也經常沒床位,隻能睡在家中的草房裡。後來,家裡生活改善了,不僅蓋起新房,還找來挖掘機對院落進行平整,先後修整過5次。如今,新建的三層小樓也很快竣工。“家裡石頭這麼多,房子随便蓋都用不完。”丁大媽笑着說。

秋那桶是丙中洛最北端的一個小村落,丁大媽的老家就在那裡,優美的田園風光吸引着衆多遊客前往。從秋那桶繼續向北,便進入西藏了。在怒江州,往往通過地名就可以判斷這裡是哪個民族的聚居地。比如,地名稱為“洛”的,一般是藏族聚居地;稱為“桶”(怒族語“和平、平安”的意思)的,是怒族、傈僳族聚居地;稱為“當”的,則是獨龍族聚居地。

如同這裡的很多村落一樣,秋那桶曾經隻有一兩個民族,如今生活着五六個民族。用丁大媽的話說,今天這家兒子領來一個獨龍族媳婦,明天那家姑娘帶來一個漢族丈夫,慢慢村裡的民族成分就多了。

在甲生村,有丙中洛著名的重丁天主教堂。信奉天主教的丁大媽,掌管着教堂的大門鑰匙。老伴丁四方大叔信奉藏傳佛教,已于4年前去世了。無論生活困難時期,還是在物質不斷豐裕的年代,丁大媽和丁大叔都相濡以沫、互敬互愛。

2004年,田壯壯導演拍攝了一部名為《德拉姆》的紀錄影片,講述的正是怒江流域茶馬古道上各民族家庭的生活。正如田壯壯所言:“居住在這裡的民族,就像高原的山脈一樣,不卑不亢,充滿了傳奇般的色彩,與自然和諧地并存。我們這些從外邊來的人,隻能仰視、欣賞、贊美他們。這裡能給你一種力量,一份祥和及發自内心的喜悅,他們并不會因為你的贊美而改變自己。”

也有人說,這塊土地似乎擁有一種強大的力量,能融合各民族、各宗教之間的文化差異。作為茶馬古道上重要的貿易集散地,丙中洛處處彰顯着人與人、人與自然、民族與民族、宗教與宗教之間的和諧。在長期交往交流中,當地各民族互幫互助、和睦共處。在當地,除漢語外,許多少數民族會說藏語,藏族也會講怒族語、傈僳族語等。

“現在生活太好喽,真是一年比一年好!”丁大媽深有感觸地說,以前到鎮上買鹽巴、茶葉都是用頭頂着筐子和袋子,有的老人頭發都磨光了。改革開放前,一家人一個月隻有3兩鹽巴,買布和線也都要布票、線票,家裡有勞力的一年可以買一兩雙膠鞋,衣服破舊了也都是縫縫補補穿了再穿。如今,老百姓不僅衣食無憂,而且所有勞作都可以靠機器幫忙了。

憶苦思甜,丁大媽備加珍惜現在的好日子:“黨和國家政策這麼好,一定要好好珍惜。我們各民族都是一家人,隻要齊心協力,就一定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

“如果美麗有顔色,你已經看到了。”這是在丙中洛随處可見的一句宣傳語。想必,在這抹最靓麗的色彩中,除了壯美的自然風光,更有着各民族團結奮鬥的時代之美。和和美美一家人

1964年,時年23歲的丁大媽生下了自己的大女兒丁秀花。這個在丁大媽眼中最老實的孩子,如今已是怒江州副州長,并先後當選為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和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作為丙中洛的第一個大學生,丁秀花的求學之路可謂異常艱辛。當時家鄉沒有通公路,讀完高中考取昆明一所大學的丁秀花,需要走8天的山路才能到州府六庫。從秋那桶出發到丙中洛鎮,再到捧當鄉、貢山縣城、普拉底鄉、馬吉鄉、石月亮鄉、鹿馬登鄉、匹河鄉……沿着怒江大峽谷,年輕的丁秀花每個鄉鎮要走一天的路。途中沒有小賣部或餐館,幹糧等所有用品都隻能靠自己背。對于一般體力差的人來說,這段山路要走半個月時間。

為供大女兒讀大學,丁大媽一家省吃儉用,平時上山砍柴賣,養頭豬舍不得吃,要賣掉換點錢……辛苦的付出,改變着家庭的命運。

大學畢業的丁秀花分配到怒江師範學院工作,并在那裡認識了她現在的白族丈夫。如今,兩口子都在州政府工作,平時工作也都很忙。即便如此,丁秀花每到外地出差,都會抽空給丁大媽打電話問候。春節期間,一家人也會從六庫回到丙中洛老家,跟老人和兄弟姐妹團聚。

二女兒丁秀英初中畢業時,家裡再也沒條件供她繼續上學。上進的丁秀英考取了獨龍江鄉婦女幹事,經受了艱苦的鍛煉。5年後,丁秀英調到捧當鄉做婦女工作,後又調入縣扶貧辦,前後已工作近30年。丁秀英的丈夫是傈僳族,以前在縣百貨公司工作,後來調到縣老幹局工作,如今是捧當鄉扶貧工作隊的一員。

1970年,丁大媽唯一的兒子丁順林出生。他在州農校讀書時,學習成績優異,深受學校老師喜愛。畢業後,丁順林被分配到昆明農業系統工作。後來,為了家鄉發展建設,他毅然離開昆明回到貢山縣農業局任職。丁順林的妻子,是納西族。

同丁順林一樣,丁大媽的三姑娘丁秀梅也在縣農業系統當農技員。老百姓種樹、種羊肚菌等,都要打電話向她請教,有時一天她的電話費就有200多元。“這個村民打來電話說,我家羊肚菌怎樣啦;那個村民打來電話說,我家果樹種子不夠啦趕緊送來……”孩子們工作很忙,丁大媽都全力支持,聊起他們來也是一臉自豪。丁秀梅的老公是來自廣西的壯族,他們在昆明一所醫學院校讀書時相識。畢業後,兩人回到丙中洛工作。

小女兒丁秀珍從小讀書成績就好,後來在州裡的師專畢業後,走上了教師崗位。如今,她和傈僳族老公都在州府所在地工作,兒子正在雲南理工大學讀書。

家和萬事興。雖然丁大媽家有多個民族,但一家人從沒因生活習俗、語言交流及宗教信仰等發生過矛盾。“兒女們都很孝順,家裡有什麼事,也是全家人一起商量。”丁大媽說,雖然自己一個人生活在老家,但一點兒也不孤單。平時,在貢山縣工作的幾個兒女經常回家看她,幫忙收拾家務、做農活或打點客棧。

茶馬古道上的交流使者

《德拉姆》影片開頭,一位郵差騎車穿過橫跨在怒江上的鐵索橋,沿着馬幫走過的茶馬古道,來到丁大媽家,送上來自廣東和北京的信函。這些信件,都是遊客在丁大媽家住宿後寄回的照片或感謝信。

如今,丁大媽依然保留着這些照片和留言,疊在一起有厚厚一摞。閑暇時,大媽經常會拿出這些照片翻看,當時的情景仍曆曆在目。

丁大媽家裡的第一位客人是來自廣州的背包客。由于當時沒通公路,他沿着山路不知不覺就走進了大媽家。丁大媽、丁大叔熱情好客,這位背包客一連幾天都住在他們家裡。後來,随着遊客口口相傳,丁大媽家的知名度越來越高,院落裡經常停滿各地的車輛,有時客人還在院子裡搭帳篷住。

大媽家的廚房也非常寬敞,火塘上方,挂滿了熏制好的臘肉。屋内一側,有兩口做飯的大鍋。每當遊客到來,丁大媽都會給客人打酥油茶、烙石闆粑粑、擠馬奶等。大家圍坐在火塘邊,品嘗着農家飯,喝着大媽自釀的苞谷咕嘟酒,抒發情懷,暢談感想,好不自在。衆多客人中,有不少來自國外。在丁大媽收藏的照片中,有一張是她正在幫一位日本客人穿怒族服裝。由于很多外國遊客對雲南當地民族文化感興趣,丁大媽一家人也沒有把他們當外人,對所有人都是以誠相待。

“樸素的院子,善良的大媽,憨厚的大叔,純潔的小女孩,還有可愛的小狗,當然還有這裡的雲,這裡的山,這裡的水,所有這裡的一切,都屬于碧羅雪山下怒江邊的熱情人家。”

“坐在丁大媽家的院子裡,遠眺高黎貢山白雲缭繞的山頂,如同置身世外桃源,這裡真是我的精神家園。可惜,今天丁大媽煮奶茶的銀壺被燒漏了,這可是用了20年的漂亮茶壺。”

“忘掉煩惱與情感,一身輕松走出大山,走向新生活。”

……

厚厚的留言本上,留下了衆多遊人的感言。丁大媽一家人,也似乎成為丙中洛乃至茶馬古道上的文化交流使者,诠釋着當地人民的淳樸善良、勤勞智慧。(責編:賈天粒)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