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一個能聽見星辰的失明天文學家

一個能聽見星辰的失明天文學家

時間:2024-10-22 05:57:48

那一刻,萬達·迪亞茲·默塞德(WandaDiazMerced)女士是全場唯一睜開雙眼的人。她踩在一塊毛毯上,赤腳,握一根白色手杖,靜靜等待台下的學生戴好眼罩。随後傳來一連串急促的金屬敲擊聲。“你們聽見了嗎?”,她聳聳肩,“這是伽馬射線爆發的聲音,算得上宇宙中最劇烈的爆炸了。”

2014年7月,在南非開普敦的一個中學禮堂,默塞德向高中生們介紹自己的研究—如何将星體觀測的數據轉化為聲音。十幾年前,當她和他們同樣大時,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還沒奪走她的視力。如今,那雙褐色眼睛溫柔依舊,卻再看不到她心愛的星空了。

默塞德生長在波多黎各,這個加勒比海的島國擁有世界第二大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天文台的周長相當于26個足球場。和很多孩子一樣,她從小就夢想當一名科學家。有時,小默塞德和妹妹躲在屋裡一連幾個鐘頭,假裝駕駛着太空飛船漫遊星際。“我在家經常把東西混在一起做實驗”,她陷入對科學的迷戀不可自拔。

第一次動搖是因為那根導盲杖。考進波多黎各大學,默塞德對天體物理的興趣遠遠超過了書本,卻趕不上眼疾惡化的速度。還有一位導師勸她考慮轉行。失明前,她在天文台做助理研究員,無意間聽到射電望遠鏡傳來的信号嘶嘶作響,突然意識到聲音同樣能傳遞信息。

當然,真空環境無法傳導聲波。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曾在1992年發行名為“行星交響曲”的系列專輯,通過射電望遠鏡收集宇宙中的電磁波,再轉換為人類可聽到的頻率。而默塞德想做的,是将天文數據轉化為聲音,即“可聽化”技術。

機緣巧合,NASA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為殘障人士提供相應實習機會,默塞德申請通過了。2005年,美國馬裡蘭州的太陽物理學實驗室多了一位盲人研究員。那個夏天,她和導師羅伯特·坎迪(RobertCandey)共同開發了計算機軟件xSonify,幫助用戶把數據轉化為聲音,并借助音調、音量與節奏來表示數值變化,每個音符都對應不同的數值。

曾被柏拉圖稱作姊妹科學的音樂與天文,竟合二為一。當默塞德在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實習時,作曲家福爾克·斯圖特魯克(VolkmarStudtrucker)抽取X射線無規律的聲音片段,譜成了爵士、布魯斯,甚至搖滾樂,這組作品被命名為“星辰之歌”。2016年2月的Ted現場,默塞德給觀衆播放了太陽風暴的聲音,顆粒般的雜音劈頭蓋臉。她又提醒人們注意音調的變化—那是電磁波放射—像捧了一把玻璃彈珠摔在水泥地上,忽而餘音上揚。

還有,激變雙星像一口新打的鐘,幹澀的回音在鐘身内橫沖直撞;波長極短的X射線,如同暴風雨中被撕扯的風鈴。不僅如此,“數據聽覺化對于視覺正常的人同樣有意義,觀察數據時忽略的變化,更容易通過聲音察覺”。她的博士論文研究了聲音能否提高數據集的信息強度。同時,默塞德成為國際天文聯合會(IAU)下屬的發展天文學辦公室的一員。她參與的3D打印項目,向視障學生提供宇宙的打印模型,并鼓勵他們從事科技方面的職業。

攀上科學之峰,默塞德仍然關心問題的根本:誰擁有獲取知識的權利,誰界定個體的“正常”與否,又是誰限制了人的潛能?NASA的RadioJOVE團隊作為一個非營利的實踐項目,自1998年成立以來,已經幫助1100多組天文愛好者們免費搭建自己的射電望遠鏡。默塞德加入後,負責将電磁波轉化為聲波的發聲裝置,進而幫助學生分析和監控他們記錄的聲音。

無數和她一樣有視力障礙的孩子得以觸碰内心的宇宙。正如默塞德在Ted演講的結尾所言,“每個人都應當有機會接觸科學。允許有缺陷的個體進入科學領域,必将激蕩出最卓越的智識。我對此深信不疑。”(文|盧安琪)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