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光靠一個勁兒地扔東西是沒法讓人生閃閃發亮的

光靠一個勁兒地扔東西是沒法讓人生閃閃發亮的

時間:2024-10-22 03:57:36

全部丢掉

等候“命運審判”的是人們中學時代的T恤、老照片、朋友遞送的賀年片、糾纏成一團的電線。幾乎所有人都站在同一邊—“當然要留下啊”,“還是留着會比較好”。

聲音沉寂下來,人們看向站在最中間的“審判官”—近藤麻理惠女士,她臉上的表情沒有任何變化,帶着和開場時同樣的微笑,語氣溫柔但堅決:“全部丢掉。”

反對的聲音變得微弱和猶豫起來:“可是……也許以後還能用得到啊。”近藤麻理惠繼續微笑着:“不會。永遠也不會用到。”

這是2015年日本綜藝節目《中居正廣的金曜日》裡的一幕。主嘉賓是日本整理大師近藤麻理惠。站在台上,她比旁邊任何一個明星嘉賓都要嬌小,矮,瘦,齊肩黑發,發尾在肩頭彎出一個柔軟的弧度,但這個小小的身體裡有一股不容猶豫的果斷的力量。

作為一名職業整理咨詢顧問,盤繞在近藤麻理惠工作時間裡最重要的課題便是丢棄。這是整理作業的第一步。在她的方法論中,隻是收納并不能讓空間變得更整潔,相反,越是擅長收納的人越擅于囤東西。因此,整理的治本之法,還是要從丢棄開始。然而幾乎沒有任何一個人在面對丢棄時不展露出猶豫,而近藤麻理惠扮演的角色是果斷而不留情面的“執行官”:不能感到怦然心動的東西,統統丢掉。

從20歲第一次為大學同學提供整理咨詢服務開始,十多年裡,受近藤麻理惠幫助和使用“近藤整理術”的人們丢棄了大量的無用物品:從衣服、内衣到雜志剪報、照片、圓珠筆、化妝品試用裝等小件物品,合計起來超過幾百萬件。

近藤麻理惠發現,急迫地求助于整理的人具備一些共性:心情不舒暢、迷惑的事情多、感到每一天不那麼開心。整理給這道密不透風的圍牆砸開一個洞,讓人得到一絲喘息。

2010年,近藤麻理惠将自己的整理理論梳理成冊,寫成作品《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書名即為近藤麻理惠整理法的核心觀點—整理時隻把能讓自己怦然心動的東西留在身邊,就一定能過上專屬于自己的“理想的生活”。4年後,這本書被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銷售數量超過150萬冊,近藤麻理惠也因此入選了美國時代雜志“2015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

一股整理熱潮在全球蔓延,上千萬人應用近藤麻理惠的“心動整理法”,将生活空間裡的衣物、書籍、雜物、紀念品一股腦地搬出來,在家中的一塊空地上,堆成一座小山。緊接着,把它們一一拿起,按照“心動”和“不心動”分類,被“标注”到“不心動”一列裡的,被毫不猶豫地丢棄,這一項作業完成後,人們的生活空間比原來空闊了許多,氣透進來了。空間的雜亂的消失,把心情的混亂一并帶走了。

整理是有魔力的。

心動

近藤麻理惠很小就展露出自己在整理上的興趣。

她童年最深的記憶就是媽媽做家務時看起來特别愉快。“我記得她跟我說,成為一個家庭主婦有榮譽感,通過做菜、打掃、洗衣服來調整家裡的狀态,這樣爸爸才可以在外面努力工作,孩子們也可以健康地去學校讀書。”近藤麻理惠告訴《人物》,因為這些話,她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設定為“做一名家庭主婦”,每天開心地練習做菜、洗衣服、打掃、縫補,最大的樂趣就是閱讀面向家庭主婦的生活雜志ESSE。

相較于其他國家,日本對空間的收納和資源的利用都更極緻,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日式極簡主義哲學。某種程度上,地理位置的限制給日本人的血液裡植入了“縮小意識”,膠囊旅館、“火柴盒”式茶室,迷你公寓,都是極具日本特色的居住空間。對空間的整理和收納,也早已有之。

真正對整理“醒悟”還是源自中學時代閱讀的一本書,《丢棄的藝術》。在放學回家的公車上,近藤麻理惠從這本書裡看到了以前在雜志上從未接觸過的内容—丢棄的重要性。因為過于沉浸和吃驚,她還差點錯過了下車的站點。慌慌張張地回到家後,她立刻拿着垃圾袋走進自己的房間。幾個小時後,不再穿的衣服,小學時的教科書、兒時的玩具、收集起來的橡皮和貼紙填滿了8隻垃圾袋。

“我以前怎麼會保留這麼多無用物品呢?”近藤麻理惠雙手抱着膝蓋,呆坐在被半透明垃圾袋堆起的“小山”旁。從那一天起,她變成了“一架丢棄的機器”,無論是家人的房間,還是學校的公用更衣室,隻要發現新的場所,近藤麻理惠都一個人偷偷跑進去整理。“怎樣丢棄”變成了一個魔咒,把這個十幾歲的小姑娘囚住了,過度整理讓她有點精神過敏,不管怎麼丢還是覺得不整齊。

緊繃的弦在一個下午斷了。那天,近藤麻理惠放學回到家,推開自己房門時,闖入眼中的依然是一片雜亂,那一刻,她的腦袋“嗡”地一下,“好像有什麼地方突然短路了”,竟然暈倒在自己的房間裡。近藤麻理惠告訴《人物》,那天醒過來時,她從自己的心裡聽到了一個聲音:你要加倍努力觀察身邊的東西。“聽到這個聲音之前,我有着‘把累贅的東西找出來統統扔掉’的想法,這種想法在我的思維中讓整理成為一種苦修,整理變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聽到那個聲音之後,我有了‘隻留下心動的東西’的想法。”這個變化讓她第一次從整理中獲得極大的幸福感。

“心動”成為近藤麻理惠整理法的核心概念。她告訴自己的客戶和讀者,整理的關鍵不在于要丢什麼,而是要留下什麼,“光靠一個勁兒地扔東西是沒法讓人生閃閃發亮的。”近藤麻理惠說。

她摸索了一套自成體系的方法。進行一次性的留存或丢棄判斷時,要從難度低的物品開始。衣服稀少性差,丢棄的難度也低,最适合一開始整理。相反,照片、書信等有特别回憶的東西,除了感情上的價值外,稀少性又高,丢棄的難度也很高,應該放在最後整理。因此,正确的整理順序是:衣服、書籍、文件、小物品、紀念品。整理的過程不是按照房子的空間格局依次展開,而是按照物品的類别進行,原因很簡單—幾乎沒有人的衣服隻放在卧室。

在對物品開始整理前,近藤麻理惠要求人們把同一類别的全部物品都擺出來,散布在卧室、書房、玄關、客廳的衣服總能在地闆上摞成一座小山,一些已經被遺忘了的衣服也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整理作業中重新出現,視覺沖擊力很大,人們這才意識到,“原來我竟然擁有這麼多的衣服!”

接下來的整理作業要“一氣呵成”。

總有人說:“因為一口氣整理完會再反彈,所以就讓我養成每天整理一點的習慣吧。”每當聽到這樣的話時,近藤麻理惠都毫不猶豫地說:不行。“如果養成了每天整理一點的習慣,無論到什麼時候都不會整理好。”她說。因此,這位整理大師主張,整理不必每天進行,它是一生隻有一次的工作。“隻要能進行一次性正确的整理,就能立刻看到結果,而且能長久保持整理後的整潔狀态,通過親身體驗這個過程,我想任何人都會在心底裡深切感到不能再回到雜亂的房間裡去了。”

這個看起來簡單的原則拯救了很多一次次試圖整理而失敗的人們。

周一妍就是其中之一。這位曾經做過10年記者的女士現在是自媒體“第1整理術”的創始人。從中學時代她就陷入“整理—混亂—再整理—再混亂”的魔咒中,讀書時,抽屜下面的第一個櫃子裡裝滿了文具,數量很多,“永遠都整理不完,一兩天就亂掉,讓我覺得非常洩氣”。工作後自己住,房間裡也混亂地堆着衣服。2014年,在一檔台灣的綜藝節目中,主持人提到了《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這本書,聽到“怦然心動”那四個字,周一妍立馬就下單買了這本書,“我感覺這簡直就是我的救命稻草,是最後一根稻草,我要抓住它,看看是不是能夠改變。”

那本書翻完,已經是淩晨一兩點,一股強烈的意願沖出來,周一妍放下書就開始整理。從衣櫥到書櫃,再到小抽屜。差不多四五個小時,天亮了,包裹着周一妍的生活空間也前所未有的清朗了。

理想生活

整理讓普通的一天變成節日。

到客戶家從事整理作業時,近藤麻理惠絕對不穿運動服那樣的衣服,而是在連衣裙外配一件頗為正式的短外套,然後穿着這樣的衣服幫客戶搬動家具、清除廚房水槽上的污垢。常有客戶為此感到驚訝:“在整理時穿這樣的正裝,不怕被弄髒嗎?”近藤麻理惠回答道,我認為整理作業是慶祝離家物品出門的節日,所以總想穿上正裝以示尊重。

與大衆的普遍認知不同,整理咨詢師的工作并不是“幫人整理衣櫃和家庭空間”,近藤麻理惠從不親自動手幫客戶丢棄任何物品,而是安靜地站在一旁,讓客戶自己和擁有的物品做心靈對話。近藤麻理惠告訴《人物》,“心動整理法”的第一個過程就是想象每個人自己的“理想生活”,之後就會知道對于自己來說,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麼,真正喜歡的東西是什麼。

很難割舍,是許多初涉整理的人面臨的首要困境,但并非所有物品的使命都是要被完全“穿壞”和“用壞”的,一些買回來很少穿的衣服,如果能讓人意識到“原來我并不适合這個顔色”或者“我并不适合這個風格”,它的使命就完成了。接下來隻需要心懷感激地對它們說聲“謝謝”,然後毫不猶豫地丢掉。

對物品報以感恩和珍視之後,人們發現生活裡一些東西變得不一樣了。

學員Doreen在整理的過程中,并沒有近藤麻理惠那麼強烈的與物品的對話感,但她明顯覺得自己對待物品更加珍惜了。以前自己洗衣服的時候都是胡亂地把髒衣服丢進洗衣機裡攪一攪,現在她會仔細看衣服的成分,選擇最适合的方法去洗滌,“你一旦下定決心要把這個東西留在身邊,那它就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了,你要去好好照顧它。”

收納時,近藤麻理惠的原則是“豎立擺放”。找到每件衣服的黃金分割點,小心地折疊成正方形,按照麻理惠的折疊方法,确保任何衣服都能毫無依托地“豎直站立”在平面上,自己所擁有衣物的數量也一目了然。一些實在不想折疊的衣服,也可以垂直挂進衣架。把衣服按“往右上方”的排列方式來懸挂。擺放順序是:長款大衣、外套、連衣裙、西裝、短裙,視覺上是向右上方延伸。“想象一個往右上方滑去的箭頭,就像是一個笑臉,會讓人有一種心動的感覺。”她在書中這樣記錄。

整理的第二步是給每一個物品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樣,每次使用後,最多花上30分鐘就可以将物品恢複原位,絕對不會出現複亂的可能。

整理之後的購買行為也變得簡單了。

渡邊榮香是生活在北京的日籍留學生,也是近藤麻理惠工作室的成員。這位年輕的女孩把近藤式整理術應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裡。最近幾年,網購很方便,一不小心就會買來不需要的東西,現在在購買前,她會問自己“這個真的會讓我心動嗎?”再決定要不要買。周一妍的購買習慣也發生了轉變,以前缺桌子了就買個快家具,少衣服就買個快時尚,用過穿過一個興頭就不要了。現在考慮到不能随便斷舍離,買東西的時候,更多選擇帶回家的都是“真愛”,有可能是很貴的,但買下來真的會好好珍惜地對待。

生活的齒輪轉向正循環,喜歡的東西被留下,被珍惜,再吸引更多令人心動的東西過來,理想生活的樣子變得清晰可見。

圖片由中南博集天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系列圖書提供

整理是發現自己的過程

幾年前,受困于工作的近藤麻理惠給家裡打了個電話,結果馬上被母親叫回去賞櫻花。賞櫻地點并不是著名景點,而是家附近的小公園。盡管臨時起意,但母親還是做了充足的準備,她帶上自制的裹有海苔的梅幹鲑魚飯團,旁邊配着炸雞和紅薯小菜。另一個包裹裡裝着米酒,母親在米酒中加了紅曲增色,粉色的米酒倒在杯壁帶有櫻花裝飾的酒杯裡,像是在杯子中綻開一朵櫻花。

那天是近藤麻理惠印象裡最棒的一次賞花體驗。回到家後,近藤麻理惠覺得家裡的氛圍變了。雖然家裡物件的陳設并沒有變化,但是整個家的環境更讓她覺得着迷了。近藤麻理惠想到了白天那個印有櫻花紋樣的玻璃杯,她突然明白了,要一邊生活,一邊讓自己覺得心動的物品沾染上回憶,這才是生命裡最重要的東西。

“自我覺醒”的案例在“心動整理法”的應用下,頻繁地發生在世界各地。

有公司的财會在整理書籍時,丢掉了全部金融和會計書,留下了心理學類書籍,現在成為了一名兼職的心理咨詢師;失去了父親的女兒,經過一年渾渾噩噩的日子後,清理了父親的大量遺物,留下了“作為女兒想要繼續保留”的東西,重新回到了工作中去;因為沉迷于購物而不斷增加家中儲藏物的女性,通過整理意識到自己怦然心動的事情隻是購物本身,于是成為進口外國裝飾品的代購商,将自己“購物狂”的特性轉換成事業。

整理在給生活做減法的同時,也讓每個個體的人生變得輕盈。整理作業完成後,近藤麻理惠曾經的學員Doreen終于下定決心辭職了。

其實,她很早就知道自己不喜歡那份工作,從前,她一邊為工作的無意義而感到痛苦,一邊在要不要辭職的決定上瞻前顧後。整理給了她很大觸動,“雖然你覺得你一直擁有這個東西,但是它并沒有給你的生活帶來美好,想通了就明白這個東西是必須要放棄的,如果我想人生變得更美好,朝着更好的方向邁進的話,我必須踏這一步的,所以就辭了。”Doreen告訴《人物》,通過整理,她變得更清醒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糊裡糊塗地開心了,糊裡糊塗地又失落了。但是當你看清楚、看透這些東西的時候,知道什麼讓自己心動,什麼是自己不需要的東西的時候,可能才能獲得更隽永一點的那種幸福吧。”Doreen說,現在,她再也沒有什麼事情好糾結了。生活在北京的敬子在國内最早拿到日本生活規劃整理協會專業及授權講師認證,緻力于整理收納理念和方法的推廣。她在整理上頗受近藤麻理惠理念的影響,經過幾次整理作業,她保留了家中的十幾瓶身體乳。“按照以前的眼光,就會覺得,哇,太多了,一個人哪用得完十幾瓶啊,各種味道的。對吧?即便沒有整理的觀念,可能也會覺得很浪費,是不是不應該擁有這麼多。”敬子說,“但是當你從是否心動的角度去考慮,每一瓶都是心動的。那一個人留下十幾瓶的身體乳合不合理呢?那就合理,因為留下,能給我帶來很大的愉悅感。”

一股安靜的力量從這些完成整理的人身上散發出來。周一妍曾經參觀過近藤麻理惠團隊的日本工作室。工作室位于一處普通商住兩用的寫字樓裡,推開門,房間的布置生活感很強,有客廳,有沙發,有廚房。團隊的工作人員全程都保持微笑,周一妍能夠感覺,這些人身上散發着一種發自内心的快樂,“讓我覺得他們是發自内心的有那種對生活怦然心動的感覺,就是一種内心的安定和安甯,她們沉浸在這種快樂裡。”

整理術的終點指向一種人生哲學和生活美學。以是否心動作為标準,名為“日子”的毛細血管被注入一股“神奇力量”,每一個經過取舍,留在身邊的人、事、物都是能讓自己怦然心動的。

“近藤麻理惠對生活的一切都非常講究,她是一個不斷追求生活之美的人。”渡邊榮香說。例如,選餐具的時候會參考當天的菜色選擇搭配的碗碟。對色彩細節的注重同樣源自母親。兒時餐桌上,近藤麻理惠記得媽媽總是要注意食物的色彩搭配,菜色充足的時候,媽媽會從整體上把握色彩的平衡,比如,餐桌上有牛蒡炖雞、蘑菇炒肉、茄子味噌湯、醋漬冷豇豆的時候,她會說:“哎呀,今天都是褐色的菜,顔色不漂亮。”然後切上幾片番茄加以點綴。

整理讓生活變得更美,但這并不意味着,一個熟谙整理的人就永久隔絕了生活煩惱。

整理大師近藤麻理惠也會煩惱,但她有自己解除煩惱的小方法。她有一個手掌大的鈴铛,每當自己腦子很亂,或者陷入不良情緒的時候,她就敲一下那個鈴铛,“叮”的一響,空氣安靜,回聲漫長,像是經曆了一場洗滌,鈴聲把她又拉回到原來可以獲得怦然心動的生活的狀态裡。“每一個整理師都要找到這種方法,你自己首先要讓你的生活怦然心動。”在紐約的講座現場,近藤麻理惠告訴場下的學員。

“近藤麻理惠的整理培訓課有一種奇妙的‘場’”。參加了那場培訓課程的Doreen告訴《人物》,“你置身在那個場内,就會覺得好幸福。”她是一位生活在澳洲的華人,去年夏天,為了參加這場培訓,她專門從悉尼飛到紐約。三天的培訓裡,不論是近藤本人還是課程講師,從頭到尾臉上都挂着笑容,回答問題也好,拒絕别人也好,始終都面帶微笑,那是一種在完成整理後,對自己人生現狀感到滿足,發自内心的安定的笑容。“在那個環境裡,自己也會不自覺地把動作慢下來,說話也和氣了,自己也忍不住很想要笑。”

回到澳洲,受制于當地的現實狀況,Doreen作為全職整理師的時間很短暫,現在,她有了一份新的工作,工作内容和上一份類似,可心态卻完全不一樣了。這一次,Doreen和公司簽訂的是半年制合同,半年後,公司業務有可能還需要她,也有可能不需要她,不确定性很大。但Doreen不再害怕這種不确定性了,“之前總是想要得到一些東西,才會感到幸福,現在慢慢地發現這些東西,領導的肯定啊、同事的贊賞啊、職位的安定啊,這些都不是重要的東西了。”

“重要的是整理幫助我看到了認真生活的重要性。”她說。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