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他傾盡所有隻為留住鄉愁為八棟老宅安新家,

他傾盡所有隻為留住鄉愁為八棟老宅安新家,

時間:2024-10-22 05:03:45

把一棟百年老宅一塊瓦、一片磚、一根料地分拆掉,标上号,裝上車,運到數百裡外,照原樣在另一個古村落裡安上家,工作難度可想而知。一位叫李曉春的導遊就這樣一連替8棟老宅安了新家。

李曉春是在一座老宅裡出生的,無論他走到哪裡,老宅就是他永遠的鄉愁。近年來随着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古村落、古民居數量銳減,保護形勢極其嚴峻。10多年來我國自然村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個,其中包括大量百年古宅。經常帶隊出遊的李曉春目睹一棟棟老宅的背影,痛心不已,他決定傾其所有,為這些老宅安一個新家……

老宅是心中的念想

今年45歲的李曉春出生在四川省阆中南津關古鎮的一棟四合院裡,直到1988年外出上學才離開老宅。在李曉春的心中,老宅就是他的根,寄存了他美好的童年記憶。

據父親說,四合院是爺爺的爺爺建造的。裡面居住着四戶人家,就像一個大家庭。屋後一大片樹林,是李曉春童年最愛玩的去處。院子裡住着一位張嬸娘,她的肚子裡裝有很多故事。什麼美猴王大鬧天宮、劉關張三英戰呂布、嶽飛精忠報國等等,李曉春怎麼也聽不夠。

成年後,李曉春走出老宅,在他鄉漂泊打拼。他打過工,創過業,後來進入四川省中國國際旅行社成都分公司,成為一名導遊。

從事導遊工作久了,李曉春發現不管是老人還是年輕人,都愛遊覽那些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古建築,甚至有些遊客還特意請李曉春帶他們尋找那些古民居。台灣遊客杜建年感慨地說:“摩天大樓從來都不能真正體現城市的美,隻有經過曆史沉澱下來的富有文化底蘊的建築才能賦予城市溫潤的氣息。”

2005年開始,南津關古鎮開始拆遷改建,老宅也難逃曆史的命運。在轟隆隆的挖土機的席卷下,青磚白瓦的四合院消失了,原先的一大片樹林也沒了。李曉春痛苦地蹲在那片承載他無數記憶的土地上。

這天晚上,李曉春和父親坐在桌前翻開一本老相冊,這裡面記錄了他們在老宅的生活場景。李曉春感慨道:“老宅的消失也帶走了我童年和少年的印記。”父親也歎了一口氣:“現在很多老宅子人去樓空,陷入荒草之中,有時候,我真想做點什麼,留個紀念,不然等我們老輩們走了,誰還知道老宅子以前的模樣。”李曉春當即贊同:“城市大建設,每天不知道有多少老宅子在消失,等孩子們長大了,看到的都是高樓大廈,都不知道祖輩們是如何生活的。”

于是,李曉春開始把目光聚焦在城鎮化進程中岌岌可危的老房子上,想在它們倒塌前把它們買下,運送到自己家,然後再慢慢地重建。得知李曉春這一想法,有朋友開玩笑說:“老李,你想當地主?”他嚴肅地說:“老宅是我心中的牽挂。”

為百年老宅安個家

2007年3月,李曉春得知,遠在劍閣的一個偏遠小山村裡有一處清代道光年間的建築。他立刻前往山村,開始第一次收購古宅的長路。

當李曉春停駐在這座老宅外時,他的心被狠狠揪了一下,這是一座曆經百年風霜的木結構老宅,當年的主人是一位縣太爺,宅子年久失修,早已荒棄,活生生被人鋸了一面山牆,拆下的木料都被賣了。他當即決定把這棟老宅買下來,搬回家,好好修葺一新。2008年1月,他在溫江區萬春鎮租了一塊7畝左右的園子,準備将老宅安置在此處。

在收購老宅的過程中,李曉春卻碰了釘子。這棟老宅竟涉及到8家人的産權,而且這8家人中有四五家人都外出打工,一時聯系不上。但他沒有放棄,跑了劍閣十幾趟,一家一家地談。2008年8月,終于辦妥了收購手續。

接下來是老宅的拆除工程。李曉春用了兩個月時間才将宅子全部測繪标注好,每拆下一個部件,就要在上面标注好文字,所有被拆下的部件按編号順序搬至山下裝車,這些構件足足裝了幾十個大卡車才運回了溫江。

李曉春請來了西南交通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有“四川古鎮之父”之稱的季富政。李曉春誠懇地說:“現在傳統的古民居正在以讓人心痛的速度消失,真希望能讓那些僥幸存下來的古宅保留得更久。”季教授被打動了:“就沖着你這份堅持和對古建築的熱愛,我也要答應為你設計重建老宅。”

盡管季教授用了大半年時間進行設計,但實施起來依舊難壞了建築工人。第一件讓人頭疼的事就是清潔和除白蟻。老宅拆下的木梁多是直徑超過40厘米的野生柏木或是紅松。清理時為了不傷到木料本身,不能用化學制劑,更不能用金屬硬物來清理。工人隻能用硬刷子一點點刷,直到最後露出木紋自然的肌理。

接下來更讓人撓頭的,是這些“零件”的配對。老房子結構複雜,每條梁上需要配什麼樣雕花的部件,都是有講究的。但年輕的工人卻沒有紮實的古建築知識。為此,李曉春又從當地請來了一位67歲的羅師傅。羅師傅和古建築打過幾十年交道,對這些老房子的結構爛熟于心。在他的指點下,工人們先将所有部件在地上拼裝好,再立起來。一個一個木件,徒手組裝,沒有使用任何電動工具。

李曉春和工人們整整耗費了六個月的時間,2010年9月初,這座道光年間的老宅終于全部修複完工了。

中秋節這一天,李曉春帶着五歲的兒子豆豆親手制作了十多盞小橘燈,挂在老宅的廊檐下。他牽着兒子坐在月光下,說起了童年時的中秋節:那時老宅的庭院裡總會擺上一個大圓桌子,各家都從家裡做好幾個菜端上來,二三十人圍着桌子坐在一起,說說笑笑,喝酒吃飯,何其痛快……

留得住老宅才能記得住鄉愁

李曉春修複了一座百年老宅的事情傳開了,很多人聞訊而至。2011年2月的一天,一對白發蒼蒼的老人站在李曉春的老宅子前潸然淚下。老人祖籍溫江,二十歲時遠赴美國闖蕩,五十年後回來,家鄉全然改變,得知萬春鎮有老宅,慕名前來。老人握着李曉春的手,約定明年再來。李曉春感慨:落葉歸根,故居承載了多少老人的情感寄托!

古老的宅子讓很多中外遊客驚喜。一位老先生對老宅子大加贊賞:“這些古建築對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大有好處。”負責海外旅遊的朋友王梅打電話給李曉春:“那個園子我發到朋友圈,好多海外朋友要我帶他們來中國,今年國慶節,我帶着他們來參觀。”2016年9月底,李曉春的園子迎來了一群外國客人,李曉春的講解令大家聽得如癡如醉。

為了搜羅古舊房子,李曉春還物色了一批有眼光也有精力的“線人”。2009年12月4日,李曉春得知位于金堂淮口鄉下有一座清代的祠堂,他再次整裝出發。這座清代的祠堂,由于年久失修,很多老木頭都潰爛得無法重新修複。為此,李曉春特意去了趟貴州的舊木交易市場,買回幾噸老木頭。

2010年5月,李曉春又收購了一棟明代的戲樓。戲樓屋梁中央有兩個栩栩如生的龍頭,兩側還有鳳首,惟妙惟肖。看着精美絕倫,但做起來着實不易。這種工藝叫堆塑,成都沒幾個人能做了,李曉春四處走訪請來一位73歲的張師傅做的。為了這些老宅子,李曉春已經投入了相當多的人力财力。2009年,為了更好地管理這些老宅,李曉春把自己在成都市區的房子賣了,來到萬春鎮放置老宅的園子附近租了一所農舍定居下來,餘下的錢又全部拿去投老宅子了。

溫江區當地政府對李曉春“傳承民俗文化,挖掘民間遺産”的做法很贊賞,2013年,将他的古宅修複項目作為旅遊重點扶持項目。接下來陸陸續續七座老宅在這裡等待重生。2015年、2016年連續兩年春節,李曉春都是和工人們一起在工地上度過的。

2017年2月14日,8座川派古建築終于都在這裡立起來了,它們構成了前院、後院和側院。青磚白牆的舊式川派建築群,縣太爺的宅院、戲台、龍門、祠堂……一座座小樓錯落有緻,雕花窗、天井、水槽、老牌匾……一桌一椅,一琴一箫,透着古樸而悠遠的韻味……

一座老房子承載着一家人、幾代人的回憶。如何留住鄉愁、保留和保護好優秀傳統建築、傳承地域性傳統文化,是一個大文章。李曉春希望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參與到建設民族文化的事業中來。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