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一帶一路”:跨越時空的“新絲路”

“一帶一路”:跨越時空的“新絲路”

時間:2024-10-22 04:57:45

曆史總是以穿越時空的力量昭示着未來。今天,一個戰略構想在世界政經版圖上正從容鋪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中國提出的這一事關全球發展的偉大戰略。

“一帶一路”建設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見、摸得着的實際舉措,将給沿線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一帶一路”裡,有中國的未來,更有世界的機遇。在共建“一帶一路”道路上,中國與世界各國搭乘共同發展的列車,一起駛向夢想的遠方。

戰略構想回應曆史與現實

2013年9月7日,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回想起當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大學發表演講的場景,達伊羅娃副校長至今心潮澎湃:“當時大學半圓形的大禮堂内座無虛席,大家都為這位和藹的中國最高領導人所吸引,更為他表露出來的對中亞國家睦鄰友好的意願,以及他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激動不已。”

“為了使我們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說。

“連天浪靜長鲸息,映日帆多寶舶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道盡古代海上絲路舳舻往來的貿易盛況。經宋元海上絲路貿易勝景、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後,海禁漸嚴,海上絲路的帆影離中國漸行漸遠。

2013年10月3日,在西行發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不到一月後,習近平南下“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在印尼國會演講中首倡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題為《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演講中,習近平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互利共赢願景娓娓道來。他說,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一個月内,習近平在訪問中亞、東盟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倡議。無論“造福沿途各國人民”還是“共同繁榮”,習近平代表中國政府發出的這兩個重大倡議,都站在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自此,這個簡稱“一帶一路”的宏偉構想,成為曆史坐标上一個新亮點。随後,它被寫入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

“一帶一路”誕生時間不長,基因卻有2000多年。那時,中國正是漢朝時代,疆域遼闊,國力強盛。地球上出現了多條由中國出發、經由陸路或海上連接亞歐非的貿易和人文交流通道,被統稱為“絲綢之路”,衆多民族、幾大文明因此緊密相連。“無數鈴聲遙過碛,應馱白練到安西。”這首唐朝詩人張籍的《涼州詞》描寫了當年絲綢之路上的繁忙景象。

“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中國政府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讓世界分享中國發展成果,實現世界共同繁榮。

誘人的“蛋糕”世界分享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主動謀篇布局,不斷将自身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建設深度融合。從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到連續三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到“十三五”規劃,反複提及“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成為中國緻力于打造海内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要舉措。

建設“一帶一路”是新形勢下中國擴大全方位開放的重要舉措,是中國順應時代潮流作出的戰略選擇,赢得了世界的喝彩。中國力推“一帶一路”倡議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戰略對接,釋放出共同發展的無限活力。當然,政策的溝通、戰略的對接,并不是簡單的物理過程,而是通過積極構建沿線國家多層次政府間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深化利益融合,找到合作的最大公約數。正如習近平所言:“‘一帶一路’建設,倡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惡’,彼此要多拆牆、少築牆,把對話當作‘黃金法則’用起來,大家一起做有來有往的鄰居。”

新絲路是共赢之路。“既要讓自己過得好,也要讓别人過得好。”“一帶一路”不僅是中國自身的戰略構想,更是沿線各國的共同事業。“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支持,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沿線各國積極對接發展戰略、全面推進合作項目。各國“共建”的熱情與日俱增,成績有目共睹。新絲路與巴基斯坦的“中巴經濟走廊”全方位融合,與土庫曼斯坦的“強盛富民”目标對接,與哈薩克斯坦的“2050年發展戰略”呼應,與烏茲别克斯坦的“福利與繁榮年”規劃共振,與吉爾吉斯斯坦的“國家穩定發展戰略”交會,與埃及的“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建設契合,與希臘第一大港比雷埃夫斯港以至整個希臘的經濟複蘇與輻射計劃合拍……沿線國家比較優勢差異明顯,互補性很強,新絲路能促進區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把經濟互補性轉為發展推動力,産生疊加效應,讓沿線國家及其輻射區域人員、企業、資金、技術活起來、火起來。“一帶一路”倡議不是“一把”鑰匙,而是“一串”共同發展的鑰匙,可以與不同國家、不同國情對接,提供不同的雙赢、多赢、共赢的合作方案。

這裡要特别提一提中歐、中非間的交流往來。曆史上,來自地中海沿岸的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圖泰、意大利的馬可·波羅均曾帶着對絲綢之路起點的憧憬,長途跋涉抵達古老的中國,将當時燦爛的中華文化和歎為觀止的中華物産介紹到了遙遠的歐洲、非洲。如今,“一帶一路”正在重新塑造中國和歐洲、非洲的地理經濟,創新中歐、中非合作範式。

“一帶一路”建設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世界各國的合唱。從經濟學視角看,“一帶一路”是一場規模宏大的“經濟地理革命”;從國際關系視角看,“一帶一路”開啟了“共赢主義時代”,開創了互利共赢、非零和博弈的新模式。

“五通”“三共”同築“世界夢”

2016年11月,第七十一屆聯合國大會上,193個會員國一緻贊同将“一帶一路”倡議載入聯大決議,“一帶一路”由此獲得了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和普遍認同。

“一帶一路”讓世界分享中國發展經驗,讓中國拓展發展空間。

2014年12月,中國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通過以股權為主的多種市場化方式,為“一帶一路”框架内的經貿合作和雙邊多邊互聯互通提供投融資支持,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發展、共同繁榮。2015年12月,由中國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宣告成立。它是首個由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也是由發展中國家倡議成立而吸收發達國家加入的高标準的國際金融機構,主要目的是為“一帶一路”有關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促進經濟合作。

2016年1月16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業儀式在北京舉行。在57個創始成員國代表的注視下,習近平為亞投行标志物“點石成金”揭幕。“點石成金”,凝聚了大大小小國家合作共赢、夢想成真的共識。

自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建設以來,無論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和全面、共同、合作、可持續安全觀的提出,還是創設亞投行與絲路基金,打造中國與有關國家夥伴關系升級版,都貫穿着命運共同體意識。“一帶一路”不僅是戰略上的創新,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具體建設過程中,不斷激發出各方面的創新實踐。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就是“一帶一路”金融創新的代表。

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币流通、民心相通——習近平倡導的“五通”,得到世界各國的熱烈響應。“五通”之間緊密連結,相互促進,将打通域内貿易流、産業帶、聯通網、人文圈。目前,“五通”紮實推進,一批有影響力的标志性項目逐步落地,“一帶一路”建設由點及面,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它如同一列高速列車,載着世界各國駛往光明未來;它就像一條康莊大道,吸引世界各國走向共同繁榮。

共商,共建,共享。“三共”讓“中國夢”與“世界夢”相通相連。當今“一帶一路”倡議是古“絲綢之路”的延續和發展,是一次重新出發的經貿聯通之旅,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新探索,也是一次複興的文明交流之旅。曾經花雨缤紛、舟楫絡繹的絲綢之路,正在重現活力、大放光彩。如果說千年前的駝鈴搖響了沿線幾個世紀的興盛,那麼,今日中國倡導的“新絲路”,必将引領亞歐非以至整個世界奔向新繁榮,共創新奇迹。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