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年失業:年輕時有多安逸,現在就有多凄涼

中年失業:年輕時有多安逸,現在就有多凄涼

時間:2024-10-22 02:39:26

前段時間,網上有一個視頻挺火。事情的起因是,河北省唐山市取消了周邊的路橋收費站。對于收費站的員工而言,取消收費站意味着,中年失業。在視頻中,這些面臨失業的員工在下崗安置問題上,和領導産生了争執說好要幹一輩子的鐵飯碗,怎麼說沒就沒了?

視頻中,員工們抱怨:我們把青春都耗費在這裡了,現在我36歲了,除了收費,什麼都不會!

36歲,“除了收費,啥也不會”,這意味着以自己現在的能力,想重新找一份和收費站同等薪資待遇的工作,可能性極低。即便找到了,過去安逸閑适的經曆,也使他們難以适應強度更高的工作。

年輕時有多安逸,年紀大了就有多凄涼。

“程序員怎麼可能比公務員好?”

中國人對安穩的追求,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如果問,本國最受歡迎的工作是什麼,許多人一定會說“有編制的”“國企”“公務員”。清閑安穩最佳,至于福利待遇……那都不是最重要的。但從沒有哪一份“舒适、安穩”的工作可以養你一輩子。

我的家鄉,湖北黃石,煉鋼重鎮。曾經,煉鋼廠養活了當地的整個經濟。鄰居家的爺爺就是煉鋼廠的員工,因此,鄰居家的小孩永遠有用不完的零花錢,招人羨慕。後來我才知道,鄰居爺爺每個月的退休工資竟然有800塊,而當時,牛肉面也才兩塊五一碗。

不僅如此,退休了還可讓子女頂替,鄰居爺爺就把煉鋼廠工作的名額留給了自己殘疾的小兒子。鄰居家孩子失業的那年大概也是30多歲的樣子,被下崗之後因為啥也不會,又經曆了幾次失敗,成了鎮上有名的酒鬼,老婆也被打跑了。

同事小易,家在某個沿海城市,市裡有一個飛輪廠,由于技術壟斷,這個廠在八九十年代,在大家月收入普遍不超過100的時候,這個飛輪廠工人一個月的工資就有1000多元。

但到了90年代末,工廠開始大量裁員,而僥幸留下來的職工,工資從此就固定在了1000多元,10多年再沒漲過。到2000年,竟一度和市最低工資持平。

“工作穩定,收入高,有保障。”

許多人就是在這樣的安穩騙局裡,如溫水煮青蛙一般,意志被一點一點消磨殆盡,最後對變化徹底失去了抵抗能力。

知乎網友分享了這麼一個故事——

過年的時候去朋友家聚會,朋友家姥爺問幾個孩子的工作和薪資。一個朋友說自己是公務員,姥爺連聲稱贊。答主是高級程序員,很客氣地說自己工資3萬元不到,姥爺脫口而出:“小夥子,别吹牛啊,你的工作怎麼可能掙這麼多,你的工作能比公務員好?”

很多人的觀念裡,都存在一種強烈的職業鄙視鍊,越是安穩有保障的工作越好,當公務員>當老師>在大企業當上班族>辭職當創業者>個體經營。

不變好過萬變,安穩勝過一切。對于安穩,國人總有一種執着的迷戀。人就這樣一步一步被安穩養廢。

企業沒義務養着沒用的你

國企改制,膠片巨頭柯達倒閉,手機巨頭諾基亞倒閉,聯想裁員,華為裁員,中興裁員。

行業巨頭們都處于激烈的競争中,他們憑什麼用一個月數千甚至上萬元的工資養着你?

再堅強的體制後盾,都要順應經濟發展的規律。因此,體制不可能提供永遠的庇護,今天人人羨慕的鐵飯碗,明天可能就成為人人嫌棄的崗位。

當你感到舒适時,你需要警醒。一份讓你感到舒服的工作,往往是不具有競争力的。一旦失業,你是否還具備重回市場的競争力?這個競争激烈、任何人都随時可能被淘汰的時代,注定是一個不能停下腳步的時代。

正如《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紅桃皇後所說的:“在我們這個地方,你必須不停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2016年年末,中國的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98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2%。

從華為的大規模裁員到中興員工跳樓事件,讓整個程序員界都惶惶不安,誰也不知道,下一波裁員會不會輪到自己。因為,知識、技能的更新疊代的速度太快了。

一個程序員朋友說,每次聽到哪個互聯網公司裁員,都會一邊心寒,一邊被吓得趕緊學習,看看是否還有可以進步的地方。

确實,任何職業,哪怕當下風光無限,都存在被後來者替換的可能,一個職業的技術成本要求越低,可替代性就越大。因政策壟斷而形成的鐵飯碗,也會因政策的變化,而在一夜間一文不值。

未經殘酷市場競争檢驗的崗位,其價值和前景都非常可疑。時刻保持學習、補充新的知識,提高自身的競争力,才是取勝之道。越是優秀的人,越是明白學習的重要性。

失業不可怕,怕的是把36歲活成了63歲

一個大學同學,畢業之後,被家裡逼着考了當地的公務員。見面聊天的時候都是在抱怨工作清閑,太無聊了,除了偶爾要寫報告,每天去辦公室就發呆,要不和辦公室一堆中年婦女嗑瓜子聊八卦。每天都在為下一餐吃什麼而發愁,早上去就是吃早餐和聊天,下午3點簡直閑到懷疑人生。每隔一段時間,她就嚷着要辭職,但這麼多年過去了,她隻說過一句真心話:“我真的不想呆下去了,但如果不幹公務員,我根本就找不到待遇這麼好的工作。”就像失業的收費站員工說的:“我36歲了,除了收費,啥也不會。”

真的啥也不會嗎?是吃苦受累的活都不想會。不會做保姆搞衛生,不會帶孩子,不會開小餐館,不會做超市收銀員,不會做促銷員,不會發傳單嗎?對于這些工作而言,36歲的員工,剛好是市場的剛需。

姑姑從小就是家裡最寵的女兒,當時家裡人托關系,給她弄到了供銷社的名額。手捧“鐵飯碗”的姑姑在供銷社工作期間,嫁了個同樣鐵飯碗的教師,一度風光無限。但平靜時代的表面下總是暗藏波濤,上世紀90年代,供銷社開支困難,開始了大規模銷債、裁員、重組。

被下崗的姑姑做過超市售貨員,一站8個小時;也做過銷售,風裡雨裡到處跑。後來,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讀書環境,姑姑開起了早餐店。每天早上3點起,熬魚湯、蒸包子,一直忙碌到上午10點多,歇口氣,又開始采購,準備第二天的食材。

一做就是四五年,一年隻休3天,大年初一到初三……兩塊五一碗的魚湯面,一塊錢一個的大包子,就靠這樣一點一滴的積累和付出,不僅帶來了可觀的利潤,生活也徹底擺脫了低谷。

命運饋贈的所有安穩,都暗中刻好了後半生要付的價格。但隻要願意行動和付出,這個時代并不會吝啬給予合理的報酬。和許多人的認識不同,其實,安穩工作的風險比任何職業都高。因為,穩定的工作缺乏高強度的競争,也無法提供技能與經驗的積累。安穩的風險在于,它會讓人堕落,成為一個職場上的廢人。

在變化如此迅速的時代,無論從事任何職業,都不能放松自我更新。唯有如此,才有可能避免自身貶值。

收費站員工的36歲困境,是對每個沉湎于安穩的人的警示。36歲失去工作并不可怕,啥都不會也不可怕……

可怕的是,失去學習和努力的打算,什麼也不想會,把36歲生生活成了63歲。

在變化如此迅速的時代,無論從事任何職業,都不能放松自我更新。唯有如此,才有可能避免自身貶值。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