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國話”:中國魅力在說話,中國力量在說話

“中國話”:中國魅力在說話,中國力量在說話

時間:2024-10-22 02:07:47

今日中國,正成為影響世界、塑造未來的重要力量。“漢語熱”的背後是“中國熱”,“中國話”的背後是“中國力量”。

讓我們一起,說有“中國韻味”的中國話,做有“中國風範”的中國人,講有“中國精神”的中國故事,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傳遞中國文化和中國價值。

中華文明的魅力和榮光

一個外國小朋友怎樣迅速成為一個網紅?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外孫女阿拉貝拉提供了一個完美的案例:學好中文。2017年中美元首會晤時,阿拉貝拉唱起了中文歌曲《美麗的田野》,背誦了《三字經》和唐詩,在中國圈了無數的粉。

同一時段,中國最紅的“素人”小姑娘,是武亦姝。這個2001年出生的中學女生,在文化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上奪冠。這個被贊譽為“她滿足了我們對才女的所有想象”的女孩,這檔掀起了收視熱潮的詩詞節目,令無數中國人在感動和驚豔中又一次感受到了漢語的優美典雅,又一次感受到了跳動在自己胸腔内的那顆屬于“中國”的詩心。

是的,身為一個中國人,最幸運的事情之一,是我們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這種無與倫比的美麗,不但令我們自己心醉,也征服了全世界。魯迅先生曾經說:“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漢語集這三美于一身,其形有圖畫之美,講求造型線條布局;其聲含音樂之美,嚴格于韻律平仄節奏;其意富于哲理思辨之美。

漢字之美,美于形。每個字都有不同的神韻:“日”使你感覺到了熱和力,“月”則閃着柔和清麗的光輝;“輕”字給人飄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墜;“笑”字令人歡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淚;“冷霜”散發出一種清淩淩的寒氣,“雍容”兩字則高雅從容,莊重大方……仔細端詳我們的漢字,有的端莊秀美,有的自然簡潔,有的流暢飄逸。正因為如此,中國才有那麼豐富的書法藝術。翻閱書法名作,我們會發現橫如卧虹,豎如巨樹,點如墜石,撇如佩劍,捺如鋼刀,運行之時像泉水流淌,蘊藏無窮的生意,定下來像山嶽般安穩,風雨不摧。

漢字之美,美于音。“一聲平,二聲挑,三聲由下向上升高,四聲猛地往下跳。”平聲字親切,如有情;上聲字耐心,如囑咐如告誡,去聲幹脆如決絕。我們的古人利用漢字這些音韻特點,形成了古代詩歌的格律詩、詞、曲以及各種押韻的藝術,令人們的生活多了很多情味。漢語的音節元音占優勢,每個音節都有聲調,富于高低升降的變化,因此形成了很強的音樂性。吟詠朗誦漢語篇章時我們會發現,字正腔圓,铿锵有力,四聲交替,抑揚頓挫,具有耐人尋味的美感、節奏感和感染力、親和力。

漢字之美,更美于意。印度前總理尼赫魯說:“世界上有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一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這個國家就是中國。”陳寅恪先生說:“凡解釋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餘光中先生說:“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說:“我認為,已經掌握了漢語的人,正在過着全新的生活,因為漢語中蘊含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觀。”我們的漢字中潛藏着豐富的哲思和詩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蘊,獨特的文化魅力。譬如,“忠”字,是把“心”放在“中間”,“心”放正,才有“忠誠”;“信”字,“信,誠也。從人,從言,會意。”

著名學者唐德剛先生曾說:“漢字即中華文明。”漢語記載了偉大的中華文明,傳承了偉大的中華文明,也塑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她所蘊含的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倫理道德,文化禮儀和審美格調,深深影響了無數人。千百年來,我們傳誦着“德不孤,必有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扶貧濟困”“不患寡而患不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樣的思想理念,無論在怎樣的時代,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千百年來,我們吟詠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樣的審美格調,無論在怎樣的時代,都令人傾慕和迷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都傳承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信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本精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使命擔當,塑造了一代代中華民族脊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動靜鹹宜,剛柔相濟,儒道互補,樂山樂水,出世入世,詩書禮樂……由漢語傳承的文化瑰寶,延續着一代代中國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滋養着一代代中國人豐美而深邃的精神家園,既有樂生惜生、自珍自賞的詩意性靈,又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君子風骨,更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這就是令人折服、令人感佩、令人不得不戀慕和追随的中華風度。我們的漢語,傳承的是世界上生命力最強大的中華文化,展示的是世界上底蘊最深厚的中華風度,整個世界為漢語而傾倒,固然是漢語的榮光,但這樣的榮光,漢語當得起!日益深入的中國影響力

漢語熱,是古老而燦爛的中華文化在煥發光彩和魅力,更是一個和平崛起的中國在顯示對世界的日益深入的影響力——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國。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實力增強、政治影響擴大、國際地位提高,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影響力和輻射力顯著增強。整個世界都在密切關注中國的發展變化,極大地增強了漢語和中華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響力。

漢語熱的背後是“中國機會”。

全球“漢語熱”是全球“中國熱”的集中體現。整個世界都在密切關注中國的發展,更加重視與中國開展全方位交流合作,漢語在國際經濟貿易、文化交流過程中的作用空前凸顯,其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不斷提升。須知語言在今天不隻是一種交際工具,更被賦予了深化交流、強化合作、互聯互通等資源特性。随着“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和中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學好漢語意味着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發展前景。2017年11月13日,美國《時代》周刊首次出現兩種語言的封面,在其英文标題的下方刊載對應的中文标題——中國赢了。這顯示出美國輿論界對于中國崛起的評價。中美之間巨大的經貿聯系以及近年來中國在世界上影響力的提升使得美國民衆無法忽視中國的重要性。多數美國民衆學習中文更多是秉持實用主義的理念。他們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新興的政治和經濟力量,為了與世界的未來接軌,學習中文是必需的投資,在未來的競争中,懂中文的人會比不懂中文的人更有優勢。

英國前首相卡梅倫說:“我要英國與世界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中國建立聯系,這包括我們的年輕人學習華文。今天出生的英國孩子,當他們離開學校時,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英國文化教育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中文成為英國家長最想讓孩子學習的、“未來最有用”的語言。中國的發展給世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商業機會與就業機會。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意識到,要想搭上中國的“快車”,實現更好更快發展,就要學會與中國打交道,必須先掌握漢語。因為懂中文,才能不錯過“中國機會”。

漢語熱的背後是“中國信心”。

中國的成功發展使世界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對中國的前景滿懷希望。

中國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并且中國經濟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内的可持續高速發展的前景仍然被世界所普遍看好。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帶動了各項制度的改革和創新,一個潛力無窮而且生機勃勃的中國,必然是一個讓世界産生希望與信心的國家。因此,對于許多人來說,中國不僅僅意味着現在的機會,更意味着未來的發展。美國最權威的财經報紙《華爾街日報》、英國的《财經時報》和美國《國家地理》雜志都開設了中文網頁。《華爾街日報》的英文網站說,中國文化對全世界的影響将會越來越大,世界上任何一個主流媒體都不可能忽視中國文化的影響。世界500強的跨國公司大約有2/3已經在中國開設了分部,并大部分開設了中文網站。羅傑斯曾說:“無論我在什麼地方做演講,特别是在西方,我會告訴人們,當你有了孩子以後,你應當讓他們學中文。因為中文将是他們餘生最重要的語言。19世紀是屬于英國的,20世紀是屬于美國的,但是21世紀将是屬于中國的。”世界上已有2000多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将漢語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約有5億多外國人在學習使用漢語和漢字。尤其是近鄰國家,韓國已有200多所大學開設漢語課程,漢語考試被列入韓國外語高考科目,日本有超過200萬人學習漢語,開設中文的高中有600多所。中文熱,反映的是世界對“中國前景”的巨大信心。

漢語熱的背後更是“中國認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迅速實現了經濟總量、貿易總量和綜合國力的崛起,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中國模式”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經驗和借鑒,對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産生了積極的重大影響。

随着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越來越彰顯出大國的氣質和擔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使得更多的國家願意與中國加強交往與合作。“漢語熱”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的是文化自信、大國擔當和交流合作。全球“漢語熱”其實皆因世界勁吹“中國風”。中國的國家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發展成就不斷聚焦世界的目光,世界也就更渴望了解中國發展背後的文明機制優勢,想進一步加入中國的“朋友圈”。

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全球化發展,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和推動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中國還積極推動國際體系改革,幫助周邊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共同發展。“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中國道路”以及“中國貢獻”在世界上收到了積極回聲。中國成功的發展模式、中國文化的生機和活力、中國走向世界的積極開放的姿态,共同塑造了一個良好的“中國形象”。漢語熱,反映的是世界對中國的認同正在日益加深。

将中國話“傳下去”“走出去”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優美的中國話,燦爛的中國文化,是我們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首先是語言自信。漢字維持了中華民族的統一和中華文化的繼承發展,使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連續的文明。曆史悠久的漢字文明,是建立文化自信、推進文化繁榮的不竭源泉。光大漢語文明,傳承中華文明,是身為中國人與生俱來的使命。

繼承創新漢語文明和優秀傳統文化,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也是一項偉大的工程。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将其精華融入到社會風尚、家庭家風的養成上,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潤物無聲地引導公衆理解傳統文化的美感,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光彩。這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并長期堅持的工作。

文字工作者,尤其媒體從業者,要保持對祖國語言的熱愛和敬惜之心。書同文,語同音。漢語漢字源遠流長,每一個字詞、每一個發音都有一定之标準。捍衛标準、糾正錯誤,就是在捍衛漢語漢字的純粹性,确保它們上承先民文化道統,下啟時代語言美學。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了語言文字更寬闊的表達空間。層出不窮的“網言網語”滿足了個性化表達的需要,然而,網絡表達是一回事,媒體的傳播又是另一回事。媒體的公共屬性,決定了它既是信息的傳播者,也必須是語言文字規範化使用的示範者、引領者。某個詞語發音如何,某個字詞該怎麼搭配,乃至某個标點符号該怎樣使用,媒體的用法是人們眼中的“标準答案”。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名媒體從業者,客觀上都是人們的“老師”,需要有“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責任感、使命感,保持對語言文字的敬畏。

文化工作者要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把當代精神與古典趣味融會貫通,紮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土壤,呼應新時代。一系列文化綜藝節目不僅将漢語的精華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展示得淋漓盡緻,還在全社會掀起了一股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潮,喚醒了國人對優秀傳統文化發自内心的熱愛。《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喚起了人們對漢字書寫能力的關注,激發了人們對漢字的熱情,讓人們體驗漢字的文化魅力;《中國詩詞大會》以詩歌與傳媒、文化與科技的有機結合,為傳統文化搭起了一個最大的、最接地氣的課堂;《經典詠流傳》中,古典詩詞和現代音樂水乳交融,令人耳目一新,袁枚的《苔》、蘇轼的《定風波》、王冕的《墨梅》又一次散發迷人芬芳……這些節目喚起了我們共同的文化記憶,引發了我們對母語文化的共鳴共識與感知追尋,讓我們陶醉于優美漢語的芳華,并以此涵養精神世界,豐富文化生活。将傳統文化“現代化”,也充分展示出我們新時代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有理想、有情懷、有能力。

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教育無疑是最基礎最重要的環節。重視傳統文化複興已成為教育界的一個共識。教育部門從中小學語文教育抓起,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進心靈,讓青少年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找到動力,發現中華文化之美,從孩子們着手,培育全民族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中國教育部考試中推出“漢語能力測試”,意在複興傳承數千年的母語文化。參試者将獲得綜合評價報告,從而了解自己的漢語水平在特定人群、地域中的位置以及如何提高漢語應用能力。在上海等許多城市,教育系統将包括古詩文在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當中,從多個渠道入手加強古詩文教育教學。

中國話要“傳下去”,還要“走出去”。正如一位學者所說:“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國際社會來講,也是一種資源,我們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中國要讓世界了解的需要,也是世界要了解中國的需要,更是世界要發展的需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要在中華大地上根深葉茂,還應當花開環球,讓全人類愛好美好的人們共知、共享。全球化時代,語言作為一種文化資源,應更加有效地将中國文化推向世界。漢語是中國聯系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切入點,是展示中華文化、促進交流合作的橋梁。讓漢語走遍世界,有利于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好中國形象。

“走出去”,我們走得很開闊,很穩健,很有成效。我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進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漢語傳播提供了更大的曆史機遇。據教育部2017年數據,“一帶一路”沿線64國來華留學生人數與上年度同比增長達13.6%,高于各國平均增速。“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中泰兩國在各領域開展廣泛合作,目前泰國是漢語傳播力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在非洲大陸,“一帶一路”沿線支點國家埃及,漢語熱正在不斷升溫,中埃兩國簽署了有關教育領域的合作協議,兩國在高校領域的合作從語言層面延伸到文化内涵交流。漢語及中華文化的推廣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不斷積累和創新,需要在各方共識的基礎上有序穩妥推進,需要采取更加積極的漢語傳播和推廣措施。

實現中華民族的複興偉業,注定伴随着中國傳統文化的繁榮昌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着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生生不息、綿綿不已的民族精神和發展動力,蘊涵着今天實現中國夢的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隻有堅持從曆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這是中國話的最堅定推崇者、中國文化的最有力傳播者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發出的傳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聲音”。講好中國話,發出中國聲音,凝聚中國力量,強化中國自信,走好中國道路,做出中國貢獻——做好了這些事,才是一個有中國氣度的中國人!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