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傳承家風 不忘自清

傳承家風 不忘自清

時間:2024-10-21 05:00:29

在揚州老城區彎彎繞繞的小街小巷内,散布着七處朱自清故居,除了安樂巷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三合院,還有幾處朱家曾居住過的房子。如今慕名前來拜訪朱自清故居的遊客絡繹不絕,揚州人提到朱自清還是會面帶微笑地尊稱一聲“先生”,也不枉先生在散文中自稱“我是揚州人”,更不枉朱家人“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

守根念本的性情中人

朱自清一生輾轉許多城市,雖然他并不出生于揚州,但卻在揚州長大。童年、少年時代發生在他身邊的許多往事,都被他寫進了散文中。可以說,揚州城的曆史文化、民間習俗、人文景觀、市井風情,都在朱自清的筆下得到了新的生命,從他的作品裡不難體悟出他對這座城市的懷念與思戀。

朱自清在散文《看花》中,有一段對故居花園的描寫,從中亦可看到他童年時在揚州的生活:

我們住過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園,是房東家的。那裡有樹,有花架(大約是紫藤花架之類),但我當時還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隻記得爬在牆上的是薔薇而已。園中還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門;現在想來,似乎也還好的。在那時由一個頑皮的少年仆人領了我去,卻隻知道跑來跑去捉蝴蝶;有時掐下幾朵花,也隻是随意挼弄着,随意丢棄了。至于領略花的趣味,那是以後的事:夏天的早晨,我們那地方有鄉下的姑娘在各處街巷,沿門叫着,“賣栀子花來”。栀子花不是什麼高品,但我喜歡那白而暈黃的顔色和那肥肥的個兒,正和那些賣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韻味。栀子花的香,濃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樂意的。我這樣便愛起花來了。

這裡描寫的“小花園”應位于瓊花觀街的朱自清故居,捉蝴蝶、掐花朵,倒也映襯着他少時的一番童趣。

對于揚州城的風俗與美景,朱自清也有過生動的描寫,例如《說揚州》即可稱得上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尤其文中對于揚州美食的描寫,讀來令人生津不止。朱自清在散文中既有對這座城市的贊美,也曾有對這座城市的批評,但無論是贊美還是批評,都源自他對成長之地的思念與不舍,源自他守根念本的情懷。

自警自省的率性文人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他的父親望其飽讀詩書并學有所成,便借蘇東坡“腹有詩書氣自華”中的“自華”二字給兒子起名。在朱自清報考北京大學時,自己将名字改為“自清”,這兩個字典出《楚辭·蔔居》“甯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始終認為光讀書是不夠的,首先要做人,要做一個清正之人。

與此同時,朱自清還自取字“佩弦”,“佩弦”典出《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西門豹性子急,所以随身佩韋(牛皮),董安于性子慢,所以随身佩弦(弓弦),無論是佩韋,還是佩弦,都是用來時刻警醒自己。在朱自清的日記中,經常可以讀到這些字句——“我太自私了”“過于懶惰”“不夠努力”等等,可見其不時自警自省的習慣。

朱自清的自警自省還體現在對兒輩的嚴格要求上。朱自清的嫡孫朱小濤曾展示過一封朱自清寫給兒子朱閏生的家書,除了話家常外,信中還對兒子工作的變動提了些建議。他并沒有因為兒子工作上的“上升”而欣喜表揚,反倒是細細叮囑他:“事已如此,隻盼望你努力盡責。”他認為兒子的“學識和經驗還不夠”,要求他努力補習英文充實自己,告誡他多讀點書,工作謹慎,認真負責,提醒他“切不可因為跳得快略有驕心”。朱自清将自警自省的精神貫穿到對子女的教育中,希望兒輩也保有自我審視、自我約束、自我鞭策的習慣。

朱自清還是一位至情至性的率性文人。在他的散文裡,有寫父子之情的《背影》,有抒夫妻之情的《給亡婦》,有表兒女之樂的《兒女》;字裡行間充滿真情實感,所以才倍加打動人心。除了這些清新流暢、恬淡從容的散文,當時嚴酷的社會現實也讓朱自清痛苦反思,寫出了不少金剛怒目的作品。

朱自清少年時代在揚州中學上學時,朱家事實上已經家道中落,為了供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讀書,不得不變賣财産和珍藏的字畫,生活十分艱辛。這樣的生活遭遇讓他從小備嘗人情冷暖,對生活在底層的普通百姓充滿了同情。比如1923年他在溫州教書時,親眼目睹一個幾歲的小女孩被賣掉,隻賣了七毛錢,為此他寫了一篇散文《生命的價格——七毛錢》。他在文中悲歎道:“她的悲劇是終身的。”1926年,朱自清親身經曆了“三一八”慘案,目睹了血雨腥風的場面,後來他著文記錄了事情的經過,痛斥軍閥的暴行,但他也坦率承認,自己當時有點害怕。對于自己的“由怕而歸于木木然”,他自責道“實在是很可恥的”。這些都是他至情至性的率性表露。

一身正氣的民族戰士

許多人從朱自清的那些散文名篇中得知,他是一位知名的文學家。其實,從他的一生來看,他更是一位深具悲憫情懷的學者、時刻關心國家命運的民主戰士和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對于後輩來說,朱自清沒有留下什麼财産,他一生淡泊名利,潛心做學問,認為為人要正派,做事要紮實,作為公民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家國情懷。

朱自清在北大期間,積極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嗣後又參加北大學生為傳播新思想而組織的平民教育演講團。大學畢業後,朱自清曾在浙江、江蘇的多所中學任教,繼續傳播新文化與新思想。在其淡雅文章的背後,還有鐵骨铮铮的英雄氣概和堅貞不渝的愛國情懷。

1947年,美國意圖在亞洲建立其勢力範圍,采取對日占領政策以“扶植強有力的日本”。對此,中國國内迅速組織起反對美國扶日的運動。1948年6月,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簽名。當時,朱自清家境已十分艱難,更令人憂心的是,他正患有嚴重的胃病,體重不到四十公斤,身體非常虛弱,經常嘔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領救濟面粉意味着每月的生活費要減少六百萬法币,生活會更加困難。兩個月後,朱自清由于胃病和饑餓去世,逝世前,他還囑咐家人不要購買美援面粉。

有一身正氣、拳拳愛國之心的不僅是朱自清一人,朱家很多人都以不同方式表達自己的家國情懷。朱自清的二弟朱物華任上海交大副校長時,謝絕了國家為他配置的花園住宅、小車接送的待遇,還多次謝絕增加工資,節衣縮食,教書育人,默默地為國家分憂解愁。朱自清的三弟朱國華,廈門大學法律系畢業,抗戰勝利後在無錫地方法院任職,任上兩袖清風,廉潔自守,被迫失業後也沒有怨天尤人,而是用開朗豁達的胸懷教育自己的孩子刻苦學習,自強不息,報效國家。朱自清的兒子朱喬森是著名黨史專家、中央黨校的教授,他一生十分看重節操、修養,愛國敬業,廉潔奉公,生活上非常簡樸,除了參加重要活動穿一身西服外,幾乎沒什麼像樣的衣服,代步工具是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在生病戒煙之前,他抽的都是價格最低廉的香煙,但在對待他人或公家時卻表現得非常慷慨,每次為災區捐款捐物,他幾乎是所在教研部裡捐得最多的。

朱家沒有明文寫下的家規家訓,也沒有刻意營造的家風。但是在潛移默化中,上一輩人的言行舉止對下一輩人産生了影響,朱家幾代人确實具有一些共同的性格和品質。或許正如朱自清為自己更名的期許一樣,朱門上下,俱不忘自清。

編輯/付冰冰資料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