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用紅色基因鍛造忠誠勁旅

用紅色基因鍛造忠誠勁旅

時間:2024-10-21 08:51:04

戰争年代,這支誕生于黃土高原的紅軍部隊為中國革命提供了“落腳點”;和平時期,他們肩負戍邊維穩神聖使命,在西部大地樹起一座忠誠豐碑……

文/李清華、樊永強

新疆軍區某步兵師是1932年3月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創建和領導的、目前全軍僅存的一支整建制師的陝北紅軍部隊。6支步槍建紅軍,為中國革命提供“落腳點”

陝北紅軍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勳。

毛澤東曾高度評價陝北的曆史貢獻:“陝北是兩點,一個是落腳點,一個是出發點。我說,沒有陝北那就不得下地。”

“如果沒有西北紅軍和陝甘蘇區,曆史将會怎樣演繹她後來的壯麗?”在紅軍師師史館,攤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征戰紀實叢書》用一段深情的話語描述了80多年前信仰之火點亮陝北的時刻。

1932年春天,共産黨員劉善忠、共青團員高朗亭等人化裝進入陝北清澗縣雷珠山寨子,智取敵民團6支步槍,成立了紅軍師的最早前身——中國工農紅軍陝北延川遊擊隊。

靠着6支步槍,延川遊擊隊鏟惡霸、燒帳契、放糧倉、分田地,受盡剝削和壓迫的陝北窮苦大衆奔走相告:“我們有紅軍啦!紅軍是咱們窮人的隊伍!”

峥嵘歲月,艱苦備嘗,追求理想信念的火炬高擎不息。陝北革命武裝蓬勃發展,紅1、2、3、5、6、7、8、9、11支隊相繼成立,紅色根據地遙相呼應,陝甘邊革命組織相繼成立。

1934年3月至1935年11月,西北紅軍在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等老一輩革命家的直接指揮下,接連粉碎三次反革命“圍剿”,為中央紅軍北上掃清最後障礙。陝甘蘇區成為“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在生死關頭挽救了中國革命。

西北紅軍自創建之初就堅定黨的領導,盼望中央紅軍。即便在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前夕,受“左”傾教條主義路線影響,劉志丹、習仲勳等西北紅軍領導人被錯誤關押,但他們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始終堅定黨的領導。

1935年10月,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西北紅軍自覺接受中央統一整編。從此,西北革命根據地成為紅軍北上抗日的落腳點和出發點,成為中國革命大本營和紅色聖地。

1943年1月,毛澤東同志為習仲勳同志題贈:“黨的利益在第一位”,表達了黨中央對西北紅軍及領導人的高度評價。絕對忠誠、絕對服從,鑄就“聽黨召喚”厚重師魂

從陝北鬧紅到邊區屯田,從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到鏖戰扶眉、血戰蘭州,從甘南剿匪、西藏平叛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戍守新疆——

自創建以來,在各個革命轉折的關鍵時期,紅軍師官兵始終高舉黨的旗幟,永遠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曆經30餘次改編整編,始終胸懷大局,堅決聽黨話、跟黨走;曆經10餘次換防調整,征戰和戍守的都是最艱苦、最偏遠的地方,從不講價錢、講條件,黨指到哪裡,部隊就打到哪裡,鑄就了“走遍新(疆)西(藏)蘭(州)、聽從黨召喚”的厚重師魂。

絕對忠誠、絕對服從這一優良傳統,紅軍師官兵代代傳承、生生不息,經受住曆次重大考驗。

1998年,紅軍師某紅軍團撤編,這是一個戰功赫赫的紅軍團隊。向軍旗告别那天,聞訊而來的老首長和官兵們用顫抖的雙手撫摸團隊戰旗,眼含熱淚,依依不舍。禮堂内擠滿了家屬孩子,個個神情凝重。

時任團長袁思舜第一個站出來,疾筆寫下“堅決服從組織安排”。僅僅40天,700多名官兵退役,數十名年輕幹部交流到艱苦邊遠地區工作,團隊順利完成精簡調整。

當前,國防和軍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是一場撬動大棋盤的革命性變革,全師官兵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指揮,堅決擁護改革,自覺投身改革,助推改革強軍。

今年,紅軍師上報轉業對象的絕大多數幹部,依然兢兢業業奮戰在本職工作崗位,直到離開部隊的最後一刻。

某紅軍團副團長潘志剛說:“紅軍師的官兵,就是要在位一分鐘、幹好六十秒。即使脫了軍裝,也永遠是紅軍傳人!”

新兵入營接受的第一堂紅色課參觀師史館。劉永攝“澆樹澆根、育人育魂”,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1988年,某步兵師被軍委總部确定為紅軍師,現完整保留2個紅軍團,21個紅軍連隊,11個英模連隊。成長的特殊經曆、擔負的特殊任務、所處的特殊環境,賦予了這支地處衛疆戍邊一線的紅軍部隊紅色資源豐厚、使命任務艱巨等鮮明特點。

“澆樹澆根,育人育魂。”在師史館,政委鄒仕輝告訴記者,近兩年來,師黨委牢記“把紅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脈,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殷切囑托,大力推進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建設,堅持從一項工作到一個工程,從無形基因到有形傳承,從集中教育到常态培育,讓“絕對忠誠、敢打必勝、永不變質”的紅軍優良傳統在新生代官兵中落地生根。

他們以紅軍師創建史、戰鬥史、發展史為主要内容,大力開展“學史、明理、知責”活動,按照“熟知傳統、牢記傳統、感悟傳統、自覺傳承”的步驟,從兵之初、官之初強化對紅軍部隊的情感認同和價值歸屬。

傳承紅色基因,是一項系統工程。紅軍師在新兵入伍、學員報到、幹部調入,首先組織一次傳統教育、參觀一次師團史館、觀看一次主題晚會、聆聽一次傳統故事、拍攝一組雕塑合影,增強官兵作為紅軍傳人的自豪感。

在一些剛入伍的“90後”“95後”官兵心裡,紅色傳統并沒有那麼神聖。

“95後”戰士賀喜林,剛入伍時,怕苦怕累,抱有混的思想,經常對“操場不如市場”等一些偏激言論捕風捉影。第一次觀看了反映陝北紅軍鑽窯洞幹革命、身陷囹圄心向黨的大型情景劇《忠誠》,他落淚了:“作為紅軍師傳人,豈能輸在起跑線上!”

賀喜林從身邊的幹部骨幹學起做起,工作搶在前,訓練沖在前,成了同年兵的佼佼者:入黨、當班長,榮立三等功。

打開一扇信念之門,根植一片紅色基因。全軍優秀指揮軍官、某紅軍團團長王文華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官兵隻有知道了‘從哪裡出發、為什麼出發’,才能更加堅定前進的方向、增添前進的力量。

編輯/餘弘陽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