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AI 時代,何以為人?

AI 時代,何以為人?

時間:2024-10-21 06:08:51

2016年,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坎特伯雷大主教賈斯汀·韋爾比在談到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對财富重新分配的需求時說:“這不隻是關于錢的問題,而是關于人何以為人。”人何以為人?他沒說。但我想,人之所以為人大概不在于我們被機器從日常勞動中解放出來以後能有閑心去思考藝術和哲學,而在于相對于機器,我們更關心同類的生存。

人工智能搶走人類工作這件事早就不再是科幻小說裡的噩夢,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去年發布的一份報告得出結論,到2030年全球将有8億人的工作被機器人取代,其中包括3900到7300萬美國人。

起先做技術工的同情幹體力活的,做文字工的同情做技術的,都以為自己的工作比對方的要保險一些,人嘛,即使情勢危機的時候,也總是相信天塌下來還有大個兒頂着。但看了阿法狗走出的棋局、小冰寫出的詩、電腦自動碼出的新聞稿以後,大家都不說話了,原來不管做什麼工,都是一條繩上的螞蚱。

這大概就是六七十年代在歐美國家曾經昙花一現的“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basicincome)概念最近這些年突然又火了起來的原因。這種理論主張向所有公民無條件發放一定金額的固定補助,額度以保證最基本生活需求為準。

六七十年代,美國和加拿大都曾根據這個理念做過相關的實驗,在小範圍地區向所有居民發錢,以觀其帶來的社會效果。其中加拿大的實驗收集了相當詳細的數據,包括人們在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後,醫療急診率、犯罪率都有所降低。但當時的社會環境并沒有成熟到可以大範圍推廣這一理念的程度,這些實驗後來都因為經濟的起落或當權政黨的更疊而不了了之。

但最近幾年,“全民基本收入”的概念不僅卷土重來,還大有流行開來的趨勢。在加拿大,一些省份已經開始向全省居民發錢;芬蘭去年開始實驗向随機挑選的2000名失業者按月發錢;在美國,一些地方性的實驗項目已經開始,臉書的小紮、造火箭的馬斯克都是“全民基本收入”的擁趸,華人企業家楊安澤甚至宣布以“全民基本收入”為基本政綱加入2020年的美國總統競選;連印度也已經有兩個省計劃推出這樣的實驗。這也不光是政府或精英們燒火棍子一頭熱,普通民衆對這個概念的支持度也直線上升,十年前的調查顯示有12%的美國人支持發放“全民基本收入”金,最近的新調查顯示這一比例已經漲到48%。

所謂的“全民基本收入”說白了其實就是财富再分配的一種形式,目的是讓普羅大衆對新科技帶來的财富能雨露均沾,而不是任财富集中在少數資本所有者手中,使富者愈富窮者愈窮。在人類曆史上的前三次工業革命中,這個美夢全都以破碎收場。

這次人們之所以還相信它可能實現,是因為這次别無選擇。前幾次新技術創造出的新産業都帶來了更多的工作機會來消化富餘勞工,而這次無所不能的人工智能不僅威脅到了這世上大多數屬于人類的工作,失業的人類更将被逼到窮途末路,基本沒有再就業的希望。《紐約客》雜志去年十月的一期登出一張封面畫:一個破衣爛衫的人坐在街角,向街上提着公文包匆匆而過的機器人們伸手乞讨。如果在這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人類仍然不能做到窮則思變,下場很可能就會如圖所示,退到社會邊緣,求機器人賞口飯吃了。

編輯/麥婉華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