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明朝上個“大學”要花多少錢?

明朝上個“大學”要花多少錢?

時間:2024-10-21 09:40:39

大學是西方人創立的高等學府,而在中國古代也有高等學府,隻是不叫大學。明朝的“大學生”招生指标交易很透明,實行“全國統一價”。那麼,作為古代“大學”的“大學生”,當時的他們要花多少錢?

文/鐘和

有人認為大學體制是西方人創造,其實不然。中國古代即有高等學府,隻是辦學的理念和模式不同,而且不興叫“大學”。商時的中國大學叫“太學”;周時叫“國學”,國學是周王辦的,諸侯辦的則叫“泮宮”;西晉時稱“國子學”,北齊易名“國子寺”;隋則改稱“國子監”,一直到清末都是這叫法。

真正把大學叫“大學”的,在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當年,中國誕生了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京師大學堂,即今北京大學的前身。

與大學不叫“大學”一樣,中國古代的大學生也不稱為“大學生”。以明代稱謂來說,通稱“生員”,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叫“監生”,學生可享受“助學金”,由國家财政支出,因為是用于學生改善夥食,故稱為“廪膳”。

國子監是朝廷的中央宮學,用現代人的話說,它是中國古代的國家級重點大學,學生比現在博士的水平還高,其學術地位遠勝于今國務院“211工程”中确定的全國重點大學。現在的大學生連個工作都難找,但國子監的畢業生可沒這擔心,不僅包分配工作,很多時候還“包當官”。明代便規定,“入國學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換句話說,上了國子監就能當官,上不了便别想往上爬。

試想,“包當官”的大學誰不想讀?所謂“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大概就是這原因吧!

明代重點大學“南大”“北大”

上大學的好處多多,但上大學得憑成績,要考,古今一理。沒有成績,如果有一個不凡的家庭背景,有當大官的老爸、太子黨的身份,也可以,特招嘛。如果沒有這些條件,是不是沒門了?也不是,但前提條件得有錢——買個入學名額。這便是現在大家常說的“花錢上大學”。

古時的入學名額叫“員”,生員就是這意思,即今“招生指标”。所謂花錢上大學,就是購買到這種招生指标。招生指标并不是每個朝代都買賣的,最瘋狂的年代,是明朝。明朝廷曾經明碼标價,以收取“贊助費”的方式,公開出售招生指标,這種行為叫“官倒”。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雖是布衣出身,無文憑缺學位,但卻很重視教育。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時全國尚未統一,朱元璋便在應天府(今南京市)的集慶路附近開辦了明朝第一所國立重點大學——國子學;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又及時恢複了中斷多年的“全國統考”(鄉試)。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三月國子學改稱“國子監”。明成祖朱棣奪位後,将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于是明朝有了兩所國立重點大學,即南京國子監(或“南雍”)和“北京國子監”(或“北雍”)。南雍和北雍,可以看成是明朝的南京大學和北京大學。

國子監是古代出“賢人”的地方,現在南京、北京的明國子監遺址附近都有“成賢街”就是這原因,招生指标是不應該成為商品的。但是随着國力下降,中央财政嚴重虧空,朝廷急于搞錢,便開始“教育亂收費”了:凡想上大學、到國子監讀書者,不論成績優劣,不問家庭出身,“軍民子弟”隻要肯出“贊助費”,就發給“錄取通知書”!有意思的是,明朝時收取的贊助費不要現金,隻收當時短缺的糧食或是馬匹等。

“官倒”烏紗帽,在古代中國屢見不鮮,但像明朝這樣“官倒”招生指标的,實在少見,可以說開了中國花錢上大學風氣之先。國子監的學生,本來因為出身和入學方式不同,叫法便不少,如舉監、貢監、蔭監、恩生等,自打招生指标可以買賣後,叫法又多了一種“例監”,這是給通過買指标入學學生的專有稱呼。

确定明朝國子監“學費”的皇帝朱祁钰朱祁钰首開“納粟納馬”

明代的“招生新政”,出現在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力主實施的,竟然是當朝的皇帝、史稱代宗的朱祁钰。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繼位前封為郕王。這皇位本來與他一點關系也沒有,因為大哥朱祁鎮禦駕親征侵犯北方邊境的蒙古瓦剌部落遭生俘,天上掉餡餅砸到朱祁钰的頭上,當上了“代理皇帝”。但當時邊境戰事遠未結束,軍費開支龐大,中央财政卻入不敷出,搞錢成了朱祁钰的當務之急!從哪搞錢?臣僚給朱祁钰開出的妙方之一是,“納粟納馬者入監讀書”。這話什麼意思?就是給國家多上繳糧食,便能獲得進國子監讀書的機會。

這個口子一開,包括重新坐上龍椅的朱祁鎮在内,後來的皇帝差不多都學着幹過,國庫一沒錢,邊防糧饷一沒着落,地方一鬧饑荒,就會這樣幹。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南京及周邊大鬧饑荒,當地主政官員便上書北京,要賣“南大”的招生指标創收。

與“私倒”,或者說“暗倒”招生指标不同,由于是“官倒”,明朝的招生指标交易很透明,實行“全國統一價”。那麼,當時上個大學,要花多少錢?

據《明史·食貨志二》上的數據,要想獲得國子監的入學資格,景泰年間(公元1449-1457年)最高的要800石米,低者300石米。成化年間(公元14641487年)則穩定在100石米。

上面這價格是有“學籍”的,如果不在乎學籍,隻當旁聽生鍍鍍金,或是插班生、肄業生什麼的,可以享受“優惠價”。以明英宗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的标準為例,每個指标需繳納20匹馬。

景泰年間的贊助費算是最高了,800石米的标準是怎麼定下的?原來這是“買方”主動出的價錢。時山東臨清縣,伍銘等幾個在縣學(類似于今縣重點中學或地方專科學校)讀書的學生想“專升本”,提出願意繳納800石米,求進國子監讀書的機會。山東省主管官員将此情況上報朝廷後,獲皇帝特批,于是“米八百石”遂成标準。但是能出或願出800石贊助費的,還是很少的,所以後來不斷往下降,以吸引考生、擴大生源。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