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海南瓊中:多元“産業扶貧”實現緻富夢

海南瓊中:多元“産業扶貧”實現緻富夢

時間:2024-10-21 04:23:42

海南省瓊中縣地處生态保護核心區,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近年來,瓊中牽緊産業扶貧“牛鼻子”,大力實施農業特色産業脫貧工程。2017年,該縣脫貧2346戶9530人,貧困發生率從10.79%降至4.15%,7個貧困村整村脫貧。

站在灣嶺鎮竹朗村村頭往下看,隻見一幢幢嶄新靓麗的平頂水泥房掩映在綠樹之中,偶有冒出幾棟兩層小洋樓,向人們展示着這裡的富足……但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個守着水稻過窮日子、住着茅草房的貧困村。近幾年整村發展種桑養蠶産業以來,竹朗村的變化讓周邊的村民刮目相看。

地處生态保護核心區的瓊中,是一個“九分山半分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區民族自治縣和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如何讓貧困山區的廣大貧困戶脫貧奔小康?

查找“貧根”,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牽緊産業扶貧“牛鼻子”,大力實施農業特色産業脫貧工程,這是瓊中給出的“緻富”答案。2017年,瓊中脫貧2346戶9530人,貧困發生率從10.79%降至4.15%,7個貧困村整村脫貧。

近年來,瓊中引導農戶激發内生動力,走短平快、中長期相結合的多元産業化扶貧發展思路,推行“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種養大戶)+基地+貧困戶”等四種産業扶貧模式,率先在全省實行農村“三變”改革、農業特色産業保險和帶動獎補政策,以林下經濟為持續發展生态産業,穩步實現脫貧緻富。

産業多元緻富快

清晨,瓊中縣紅毛鎮金屏村脫貧戶王興代騎着摩托車劃過朝陽,開往自家桑田。“先割桑葉喂完蠶寶寶,再去照顧合作社裡的五腳豬和竹狸,抽空還得去山油茶基地除草……”王興代說。

但在從前,王興代連桑蠶、竹狸、山油茶是什麼都不了解,更别說發展這些産業了。“以前全家人僅靠幾畝水田,溫飽問題都難解決,生活苦不堪言。”王興代想起從前的生活感慨道,從前也想過多發展一些産業,但苦于沒技術、沒本錢,一直不敢輕易冒險嘗試。

“能實現緻富夢是因為瓊中縣脫貧攻堅的利民政策,特别是産業扶貧政策,讓我改變了以往束手束腳的思想,不僅有了技術,還有了幹勁和信心。”王興代說,在2016年,他家通過政府引導、幫扶幹部指導,發展了多種産業,已經順利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記者來到王興代所居住的金屏村,隻見家家戶戶如同王興代家般紛紛蓋起了新房子,滿是喜慶的畫面。而築起新房的一磚一瓦正是多樣化的“套餐”産業開拓的緻富路。

在紅毛鎮政府和幫扶單位的幫助與支持下,金屏村的貧困戶除了發展種桑養蠶、山油茶産業等,還加入養蜂、養竹狸和養五腳豬等專業合作社,将多元産業“套餐”收入囊中,形成了以産業增收擴産業的良性循環。

“今年村裡的村民已經賣了第二批桑蠶,年底還會領到養蜂合作社的分紅。”瓊中縣新聞信息中心駐金屏村第一書記王大君說,如今村裡的村民不再依靠傳統産業來生活,政府扶持的多種産業規模越做越大,收入越來越穩定,相信今年村裡的貧困戶一定能全部脫貧。

近年來,瓊中結合市場需要、農民意願和特色産業等因素,重點圍繞發展桑蠶、養山雞、養鵝、稻魚共生、養蜂等5類短期見效快的特色産業,輔助扶持發展養羊、養牛、益智、油茶産業等4類中長期産業,因地制宜、因村因戶為貧困戶制定産業“套餐”,不斷提高了經濟效益,實現了良性循環,使得一位位貧困戶奔向緻富路,一個個村莊摘掉“窮帽子”。

抱團發展緻富穩

“養蜂是技術活,養的不好蜜蜂就全都飛走了。去年聽說可以加入養蜂合作社抱團發展,我就立馬報了名。加入合作社能學技術,還能保障收入。”瓊中縣紅毛鎮番響村委會道響村脫貧戶王家軍說,去年年底就領到了2000元的分紅,嘗到了“甜頭”。

2017年初,瓊中紅毛鎮政府以“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将草南村、番響村、金屏村、毛西村等村委會的1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和低保戶按照每戶扶持資金4000元标準作為入股資金,鼓勵貧困戶和低保戶加入合作社抱團發展,并定期組織貧困戶和低保戶參加蜜蜂養殖技術培訓。

王興代通過政府引導、幫扶幹部指導,發展了多種産業,已經順利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圖為王興代為竹狸準備飼料。圖/陳歡歡如何讓貧困戶達到穩定脫貧成效?經過前期實踐,瓊中發現光靠發放種苗給貧困戶是行不通,散養的農戶常常面臨着規模小、技術缺乏、銷售難等方面的問題。為了擊破“散弱小”困局,瓊中摸索出“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村集體經濟+基地+貧困戶”“種養大戶+基地+貧困戶”等4種産業扶貧模式,“組合”産業模式打消了貧困戶的顧忌,讓他們有了“依靠”,緻富道路更加穩固。

“自己養雞的時候,沒技術,死了好多,既搭了勞力又浪費了飼料,真是心疼。”灣嶺鎮南久村貧困戶王妚玉說,自從加入南久養雞合作社後,自己不僅成了“股東”,還擔任起了合作社的管理員,既能領到分紅又能領到工資,還學到了專業的養殖技術。“有了穩定的收入,脫貧不是難事。”王妚玉說。

此外,瓊中還率先在全省實行農村“三變”改革,引導貧困戶按人均3000元标準,将扶貧資金或種苗折算入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深化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實現了産業扶貧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讓貧困戶能退得出、穩得住。

2017年以來,瓊中整合投入産業扶貧資金8895.5萬元,實施農業特色産業項目86個,累計建成特色産業扶貧基地238個,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549家,縣級農業特色産業脫貧工程技術服務隊5個,鄉鎮級農業特色産業脫貧工程技術服務隊10個,培養農村緻富帶頭人1100名,帶動5643戶貧困戶實現抱團發展。

綠色扶貧緻富久

政府要“綠”,百姓要“金”,将綠水青山轉變成金山銀山,長久以來,既是政府面臨的難題,也是百姓的所期所盼。

作為生态保護核心區的瓊中,想要緻富,不能砍樹、填塘、挖山,不能大開大建,在發展中始終肩負着保護的責任,想讓百姓達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目的,勢必要尋找一條最合适的發展道路。

政府要“綠”,百姓要“金”,瓊中緻力于将綠水青山轉變成金山銀山。熊峰/攝那要怎麼做?瓊中遵循“生态就是發展最大本錢”的原則,實行生态扶貧政策,引導百姓發展林下經濟産業,吃上“生态飯”,讓發展更持續,緻富更長久。

“我家的林地,大部分被劃分進了生态林。”紅毛鎮黎湊村脫貧戶王國旗說,前兩年在政府的扶持下,他在家裡的生态林地下種起了20畝的益智,他才真正領會到“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含義。

“益智價格近年來一路走高,幹果最高能賣到34元/斤,去年我家益智收入一萬多元,2017年底順利脫了貧,日子也漸漸好起來了。”王國旗開心的算着“生态脫貧賬”。

近年來,在不破壞原有生态環境的情況下,瓊中積極引導廣大村民種植益智,不僅保護生态,也為村民尋得脫貧緻富的新渠道,已逐漸成為瓊中農民增收的主打産業。瓊中益智種植主要分布在紅毛鎮、上安鄉、吊羅山鄉和營根鎮地區。據統計,目前,全縣林下種植益智面積6.9萬畝,其中,有898戶貧困戶共種植面積近9363畝。

如今,瓊中依托着獨特的氣候條件和“高山、淨土、生态”的資源優勢,大力推行林下經濟,鼓勵百姓在生态林、橡膠林和槟榔林等地,套種益智,養殖蜜蜂、山雞等生态産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實現生态環境優化、貧困戶脫貧緻富增收雙赢。讓生态産業變成為百姓緻富“錢袋子”。

此外,為激發貧困對象發展内生動力,瓊中今年還創新出台了以獎代補政策,設置了發展生産獎補、發展主導産業獎補、外出務工獎補、主動脫貧獎補、技能提升獎補和脫貧之星獎補等六項獎補措施。其中,貧困對象大力發展橡膠、槟榔、益智、桑蠶等主導生态産業的,将給予一次性獎補,例如出售益智至備案收購商的獎補0.3元/斤幹果。

在海南中部山區,越來越多的農民念起了“山”字經,走上了特色産業發展道路,講述着一個個實現脫貧緻富夢的心路曆程。

編輯/餘弘陽

為了擊破“散弱小”困局,瓊中摸索出“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等4種産業扶貧模式。圖為瓊中鴨坡村養蜂大戶蔡仁軍在查看蜜蜂釀蜜情況。袁才朱德權/攝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