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孫中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孫中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時間:2024-10-21 03:41:39

不少人認為孫中山是“番書仔”,對華夏文明尤其是對一般人來說高深的“禮學”,一竅不通。持這種看法的人,忽視了孫中山在其著作中引經據典的事實。究竟孫中山對禮學認識有多深?

由于孫中山自少在檀香山讀英語學校,其後在香港和廣州所讀的中學及大專,教程皆英語,以至于不少人認為他是“番書仔”,對中國禮學一竅不通。其實孫中山的禮學淵源,從其童年就讀的故鄉翠亨村村塾就開始了。

私塾啟蒙

孫中山實齡九歲入讀的村塾,課程一開始是念《三字經》,繼而讀《千字文》《幼學故事瓊林》等啟蒙讀物。後來,孫中山在《覆翟理斯函》中有雲:“幼讀儒書,十二歲畢經業。”這句話應該如何理解?

有學者做過調查,認為明清時代甚至民初,私塾啟蒙之書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四言雜志》等小冊子。惟各私塾均必須另加額外讀物。進一步就讀“四書”,接下來就是“五經”。循次一一誦讀。

可有證據證明孫中山自言其實齡“十二歲畢經業”,即讀到諸如《書經》等古籍的階段?他實齡十二歲半時,随口就念出《書經》中《五子之歌》來諷刺澳門的賭檔、花船、妓女戶等不良現象。

但是,孫中山對其背誦的東西理解了多少?從他吟詠《五子之歌》來諷刺澳門,證明他理解此歌用意。其餘呢?那就有進一步探索之必要。因為,一般來說,傳統村塾的教法是隻教背誦而不作解釋。孫中山對自己初入學時的遭遇,就有過很生動的描述。

他對林百克回憶說,每個學童,在村塾老師那教鞭的陰影下,面壁高聲背誦《三字經》。他們對自己所背誦的東西絲毫不懂其意思,老師也不作任何解釋。如是者一月,孫中山再也忍受不了,他造反了:“我對這些東西一點不懂,盡是這樣瞎唱,真沒意思!我讀它幹什麼?”老師驚駭地站起來,拿出一根短竹,在手中掂量。但手臂很快就無力地垂下來了。因為,孫中山是全塾最善于背誦者,打他恐不能服衆,于是厲聲喊曰:“什麼!你敢違背經訓?”

“不是,我并不反對經訓。但是,為什麼要我天天背誦這些我絲毫不懂的東西?你光教我認字卻不教我明理”,孫中山不服氣地回答。老師大惑不解。此孩在背誦方面,進步神速,為何偏偏如此不快?“求求您,為我解釋一下我背誦的是什麼?”孫中山央求老師。

老師的心軟下來了,深感此孩子極不尋常。孫中山繼續央求說,任何事物都有一個道理,為何這些方塊字就不包含道理?老師無言以對,但對孫中山的反叛,已由憤怒改為友善的同情。孫中山亦不為已甚,基于對老師的尊敬,以後更是加倍努力地背誦那些他毫不理解的古文。但心裡還是反複地萦繞着這樣的一個問題:“這些古文必定含有意義,終有一天我會找出它的含義。”

這段記載說明,那位老師自己對古文,可能也是不求甚解,否則他大可從此就向學生解釋書中的微言大義。學而不思者,大有人在。否則孔子就不會道出“學而不思則罔”這句名言。

禮學淵源

筆者繼續追查孫中山後來的禮學淵源,發覺他在香港所讀的拔萃書室和中央書院,都有稍微涉及漢語的課程。譬如,他在中央書院的漢譯英教科書中,就取材自各種典籍。其中,有題目是出自《聖谕廣訓》。

《聖谕廣訓》是由清朝官方頒布,并運用政治力量使之廣為刊行的官方書籍,内文分為康熙《聖谕十六條》與雍正《廣訓》兩個架構。《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之中的《聖谕廣訓》條(乾隆四十七年,即陽曆1782年),闡明說:“方今布在學宮,著于令甲:凡童子應試、初入學者,并令默寫無遺,乃為合格;而于朔望日,令有司鄉約耆長宣讀,以警覺颛蒙。蓋所以陶成民俗,祇服訓言者,法良意美,洵無以複加雲。”

此外,香港中央書院的英文常識試題,有命學童以“遇賊争死”為題作文者。按該句所說的,是西漢末年,天下大亂,人相食,趙孝的弟弟趙禮被一群餓賊抓去,群城要殺了吃肉。趙孝聽說了,便用繩子将自己綁了去見群賊,說:“我弟弟趙禮挨餓很長時間了,他身上已經沒什麼肉了,不如我肥。你們把我殺了吃了吧,把我弟弟放了。”趙禮一聽,急了:“不不不!你們是先捉住我的,吃我吧!怎麼能殺我哥哥呢?”兄弟争死,這一下子居然感動了流着口水、饑餓紅眼的賊人,把他們兄弟倆放了。這件事後來被文人編進了兒童啟蒙讀物《幼學故事瓊林》。

又有英文常識試題,命學童把中國古籍之中,有警句談到某些比性命更重要者,翻譯成英語,并注明其出處。正确的出處應該是《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當然,孟子隻不過是發揮孔子說過的話,見《論語·衛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衆所周知,所及《論語》和《孟子》是“四書”中的兩書,而上述之《書》和《禮》,是“五經”之中的兩經。準此,可以說孫中山從中央書院的課本中,繼續抽樣地學習了“四書五經”。至于孫中山如何有系統地學習“四書五經”,就靠他自學了。

孫中山擁有深厚的中國禮學淵源,在其著作中常引經據典。編輯/麥婉華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